【摘要】:西方音樂美學史是一部完整的西方音樂思想史專著,研究其發(fā)展脈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方音樂發(fā)展狀況,為我國音樂教育教學及文化學術范式構建,提供良好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西方音樂;美學史;發(fā)展
西方音樂美學史闡述了西方音樂從古至今的美學思想史,涵蓋了西方音樂美學領域的各個維度。書中引述文獻眾多,所涉內容深廣,包含了400余個歷史人物及其論述,具有很高的文獻資料及研究價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知識寶庫”(中譯本序·方銘?。?。
一、西方音樂美學史的結構及特點概述
西方音樂美學史整體可分為五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論述了16世紀以前的音樂美學思想;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16-17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18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想;第四部分主要論述了19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想;第五部分主要論述了20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想。比較其中、英文版之后,可以看出,本書具有四個非常顯著的特征:一是所涉內容非常豐富,文獻資料非常翔實。根據不完全統計,書中論及了包括哲學家、美學家、音樂家、文學家等在內的400多位學者,古今文獻數量超過370部(篇)。二是包容性比較強,突出音樂美學史上的各種爭論。每一種美學理論都會滲透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由此形成了美學理論的各種爭論?!睹缹W史》十分重視向讀者呈現這些爭論,從多維度對這些爭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些爭論有助于拓寬讀者的思路,使讀者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沒有終極的答案也會啟迪讀者從新的角度去尋求新的結論。三是注重梳理各觀點、流派的歷史發(fā)展線索。這種治史的方法,有利于系統地揭示各家美學觀點的內在承繼關系,幫助讀者厘清西方音樂美學史的脈絡,真正深入到西方音樂觀念的精神實質。四是重客觀敘述,輕主觀評價。西方音樂美學史文風樸實,以客觀的態(tài)度呈現古今思想的原貌,闡釋其間的聯系及異同,但不輕易評價各學說。因為每種學說都可以呈現音樂的某種潛在的可能性,其都有一定的價值。這種開放的治學態(tài)度,可以引導讀者更充分地汲取古今中外各類思想精華。不過,西方音樂美學史也有不足之處,即較少論及中世紀的音樂美學觀念,裸游厚此薄彼之嫌。
二、西方音樂美學史的發(fā)展脈絡析述
畢達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紀的哲學家、數學家,其用數來測量琴弦的長度,從結果發(fā)現弦長比例越簡單,音律就越和諧,由此提出音的和諧來自于數的比例的主張。作為天體中的規(guī)律,音樂具有和諧之美的本質,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柏拉圖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提出音樂的美源于道德和心靈。將畢達哥拉斯的“凈化”觀發(fā)展為“音樂美育”觀。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具有社會功能和教育作用,其通過作用于情感,來實現調節(jié)的作用。古希臘關于美與藝術的觀念背后,體現了諸神與理論理性成為思想的規(guī)定性。但是,在古羅馬時期,開始盛行音樂實用、功利之風。中世紀對音樂美的認識是建立在神權基礎之上的,此時期的教會教父用音樂來宣揚教義,同時又禁止人民通過音樂自由表現情感。此時期的音樂實踐中,宗教神權與世俗音樂的對立顯而易見。
文藝復興是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它打破了宗教對藝術的千年束縛,在藝術中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識。此時期的音樂形式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發(fā)揚了古希臘人本主義精神,音樂家將音樂審美當成激發(fā)情感的藝術,這為主調音樂、歌劇藝術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西方音樂美學發(fā)展史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宗教改革運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歐洲資本主義獲得蓬勃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繁榮,音樂藝術家們也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濃墨重彩的情感,音樂節(jié)奏連續(xù)、反復、強烈,常用顫音及其他加花裝飾技巧美化旋律,這也是此時期的典型風格。音樂結構上,常運用復調音樂、對位手法,這在巴赫的作品中體現得比較充分。在文藝復興音樂美學觀念的基礎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繼續(xù)發(fā)展,但作品中還仍表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音樂審美規(guī)則。
蒙特威爾第是17世紀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劇樂派創(chuàng)始人,他開始使用主調音樂。采用震音和撥奏演奏手法,運用不協和音加強表現力,以表現出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派音樂美學思想傳承了巴洛克時期音樂表現情感的美學理念。那不勒斯歌劇派作曲家斯卡拉蒂在此基礎上,于歌劇中首創(chuàng)了樂隊序曲模式,由此奠定了交響樂套曲形式的基礎。18世紀始于英國、興于法國的歐洲文化啟蒙運動,發(fā)展成席卷全歐的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封建主義制度被推翻,資產階級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對歐洲樂壇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音樂織體上和聲性的主調旋律性音樂,成為音樂實踐的主流。樂隊樂器日益完備,音樂理論界對于音樂美的爭論更加激烈。意大利歌劇歌者肆意賣弄技巧、虛榮的表演,將意大利歌劇的音樂表現力摧毀,德國作曲家、歌劇改革家格魯克對此進行了改革,強調歌劇應當以音樂為主,力求單純的音樂美和音樂功能表現。這為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提供了正確的音樂思路,并影響了后世的古典主義歌劇及浪漫主義歌劇。
音樂史學的研究重點在20世紀初,開始轉向風格史的研究,并探討了音樂的自律性,即即音樂自身特有的美,來自于自身的運動形式,這為20世紀的音樂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作曲家們開始熱衷于音域基本要素的自然組織。從印象主義開始,音樂漸趨追求聲音復雜化、豐富化。在現代音樂中,音樂藝術語言形式的不斷發(fā)展,關于旋律的要求也不再強調優(yōu)美、流暢、完整等,碎片式的旋律不斷充溢在人們對額耳畔。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想的規(guī)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西方思想由現代轉向后現代,不再從完美的形式獲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離鄉(xiāng)愁的緬懷,不再需要審美標準與“藝術合理性”。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美學思想,將能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把握音樂美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劉洋. 淺析中西方音樂美學理論——評《音樂美學》[J]. 中國教育學刊,2015,(09):117.
[2]劉莉. “體系即歷史”——音樂美學重建之方法論[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124-130.
[3]王玲. 從和諧談中西方早期音樂的美學思想[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4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