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稱為“倫底紐姆”的倫敦,在第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木橋落成時便已經(jīng)開始了它浪漫的歷史。倫敦是固執(zhí)的,它不會因時間而變,自始至終,倫敦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快樂著。
跨越五個世紀的郵政史
一個收錄了英國郵政五個世紀歷史的博物館Postal Museum,在倫敦開放了。不同于大英博物館的氣派宏偉,Postal Museum是由倫敦Clerkenwell區(qū)的一座廢棄印刷廠改造而成的。在這里,五個世紀的英國郵政史被劃分為五個展區(qū),里面陳列了一些歷史物件和互動裝置。比如維多利亞時期為應對迅速壯大的郵政事業(yè)而發(fā)明的五輪自行車、世界上第一張圣誕賀卡、被復制在2200億張郵票上的伊麗莎白二世的雕像,還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使用的金色郵箱等新奇有趣的展品,人們可以通過這些來回望英國郵政的整個發(fā)展過程。
在1837年前,英國的郵政系統(tǒng)運作復雜并且收費昂貴。寄出的信件要根據(jù)距離遠近和紙張頁數(shù)來計價、由收件者支付郵費、不同的地區(qū)收費標準不同,這些混亂而復雜的規(guī)定讓整個郵政系統(tǒng)的運作效率十分低下,濫用職權的現(xiàn)象也層出不窮。因此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寄信是一種極其奢侈的行為。
為了滿足寄信的需求,同時還要省錢,當時的人們發(fā)明出一種“cressed letter”,就是極盡所能地讓所有的內容呈現(xiàn)在同一張紙上。因此,收信人拿到的信,通常都被各種字符填寫得密密麻麻,還必須非常認真地辨認才能讀完信中的內容。
這種繁雜而混亂的郵政制度直到1837年,羅蘭·希爾爵士(Rowland Hill)發(fā)表《郵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Post Office Reform: 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ability)后才得到改良。
羅蘭·希爾提出應該降低郵費并統(tǒng)一收費標準,還提出了預先支付的方法,即寄件人可以在寄出信件之前預先支付郵資。不僅如此,他還提出應當使用郵票,用信封上的郵票來證明“郵資已經(jīng)預付”。在羅蘭·希爾的建議下,英國郵政系統(tǒng)不斷改良,世界上第一枚帶背膠的郵票“黑便士”也在1840年5月1日正式發(fā)行。
經(jīng)過卓有成效的郵政改革,僅1839年一年,英國人就寄出了7600萬封信件,十年后上升到3.5億封。這樣一來,除了由于減少收費初期而出現(xiàn)的收益下降問題得到了解決外,背膠郵票也逐漸從英國流傳到了世界各地。再加上鐵路、郵輪等新興交通工具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因郵政系統(tǒng)的不斷完善產(chǎn)生了巨大改變。
五個世紀的英國郵政史,隱藏了很多故事。Postal Museum展覽中的郵票、郵筒、郵差制服的設計、郵政鐵路的開發(fā)史、女性在郵政局中的角色,以及英國郵政系統(tǒng)在殖民地的推廣等,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時代的變遷。
拋開英國郵政史,Postal Museum本身也有歷史可以追溯。早在20世紀初,英國郵局就已經(jīng)收藏了與英國郵政相關的歷史物件,1966年,第一座Postal Museum正式成立并對公眾開放。然而,1998年,由于博物館所在的King Edward Building的出售,博物館也被迫關閉,所有的藏品轉由英國皇家郵政集團(Royal Mail Group)保管。
直到2004年,獨立的慈善機構郵政遺產(chǎn)組織(Postal Heritage)成立,所有藏品及檔案才從英國皇家郵政集團移交過來。經(jīng)過十多年的籌備,新的Postal Museum才得以面世。就在9月,Postal Heritage還會推出一個名叫Mail Rail的項目,人們將有機會乘坐著小火車,去探索過去從未對公眾開放過的地下郵政鐵路。
最具設計感的生活方式
2017年初,在倫敦市中心的圣詹姆斯市場(St James’s Market),有一個名為紙造鳥舍(The Paper Aviary)的特別裝置展。正如展覽名稱所展示的那樣,在The Paper Aviary這個巨大的鳥籠里,展出了118只用紙做成的鳥。
這個展覽由英國品牌設計和策劃專家dnco工作室,以及阿根廷的Guardabosuqes設計工作室負責策劃。他們使用了英國著名造紙商G.F Smith的彩色卡紙,親手制作了118只姿態(tài)各異的紙鳥,并且在圣詹姆斯市場一側搭建了一個開放式的展廳來安置它們,還給每只鳥都配上了相應的小盒子。
其實,這些紙鳥并不簡單,如果花時間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羽毛上的圖案借鑒了英國本土時裝屋的風格。從它們身上的千鳥格、波爾卡圓點等元素,多多少少能找到英國著名的針織服飾品牌John Smedley,襯衫品牌Turnbull Asser,以及以風衣著稱的品牌Aquascutum的影子。
事實上,紙造鳥舍(The Paper Aviary)的靈感來源于17世紀的倫敦,當時的英國國王曾經(jīng)在圣詹姆斯公園里養(yǎng)了許多珍稀的熱帶鳥類,其中就包括了展覽上綠色的Sulawesi鸚鵡、紅色和黃色吸蜜小鸚鵡,以及大型的食火雞。
展覽的主辦方The Crown Estate是西英格蘭最大的地產(chǎn)商,也是展覽所在地圣詹姆斯市場的擁有者。一直以來,The Crown Estate都試圖把圣詹姆斯市場打造成倫敦最有魅力的商業(yè)中心,吸引更多的人來光顧。這里聚集著預約制的高級餐廳和品牌旗艦店,川久保玲的時尚買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也在附近,令圣詹姆斯市場充滿了“時髦感”。
“想象一下17世紀的倫敦,那個時候沒有網(wǎng)絡,沒有電話,沒有圖書館。當你走在圣詹姆斯公園,就像是穿過一個裝滿了異國情調珍禽的鳥籠”,dnco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Patrick Eley在一次采訪中說,“這個展覽就是要向那個時代的倫敦致敬。并且探討,今天的時尚和生活,是如何模仿自然的”。
地鐵里的百態(tài)與人生
對于藝術愛好者來說,倫敦的地下空間絕對是個值得探索的好地方,這個迷宮般的地下宮殿里應有盡有。
前不久,法國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Daniel Buren的首個大型永久性裝置作品正式在倫敦揭牌,鮮明的色塊和豎直條紋是他最具特色的視覺工具。同時發(fā)布的,還有記錄下這個極富藝術感的地鐵站的書Daniel Buren Underground 。
在新翻修的倫敦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Daniel Buren受英國公共交通委員會委托,加入了自己的作品“Diamonds and Circles”。在地鐵站的多個出口分別采用了不同風格的藝術創(chuàng)作,有的是簡潔的黑白色條紋幾何圖形墻,也有同樣黑白條紋的墻壁背景,但又多加入了橙色、紅色、綠色、藍色的幾何圖形。在售票大廳的玻璃后面,也能找到這些條紋和圓圈。
現(xiàn)在,每天有15萬人從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通過,他們都能免費觀賞Daniel Buren的藝術品。而在此之前,只有在蓬皮杜中心、LV基金會、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地方才能看到它們。
倫敦的地鐵像是一個藝術的載體,除了創(chuàng)作在地鐵站里的藝術作品,就連那些乘坐地鐵的人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2016年8月,倫敦新開通了5條24小時服務的地鐵線路。這個由倫敦前任市長鮑里斯在2013年提出的The Night Tube地鐵夜行線計劃開放的5條夜行線路,會在每周五和周六運行,總共開放144個站臺。
在2016年的10月18日凌晨5點25分,英國攝影師Tarik Ahmet在剛開通24小時服務的Northern線上,開啟了一場特別的“旅程”。他在這條地鐵線內待了整整24小時,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他只是在地鐵站內游蕩,隨意搭乘夜間列車,去往下一個站點,并通過攝像機,完整記錄了這次夜間列車旅行,也拍攝那些疲憊不堪的清晨乘客,或是凌晨出沒的“派對動物”。
Tarik Ahmet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不同時刻下人們的各種狀態(tài),看起來十分有趣。在“旅程”中,他有時會向過往的行人投以微笑,并從他們回應的眼神中得到快樂,“當你的生活有點糟糕的時候,這個微笑能支撐你走很長的路”。他在自己的主頁上說:“我發(fā)現(xiàn)最迷人的就是這些人,我坐在地鐵上,看著每一個人,猜想他們在想什么,他們要去哪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