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使來自廣西的瑤族女子由門外漢成為匠心獨具的京繡藝術家。堅持,讓“京繡”成為北京南鑼鼓巷的“小強”。
生活,灌溉著藝術生生不息。
北京,南鑼鼓巷,人流往來,商者云集。隨著人潮的變換與流行的演替,街市也在更新著一批批的商品與商家,能在這條街上經(jīng)營十年以上的店鋪少之又少。一家名為“京繡”的店鋪卻安安靜靜地在這里成為“老字號”,從用作國禮的手帕到日常使用的錢包、圍巾、披肩、衣冠,再有為佰草集、嬌蘭、星巴克等商品品牌進行內(nèi)容創(chuàng)作、文化賦予等,讓宮廷繡藝服務于百姓生活,使喧囂的時尚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從容與精雅。
從金秀到京繡
2003年,在廣西做記者的金馨來到北京,跟隨紡織考古學家、有“中國織繡研究領域第一人”之稱的王亞蓉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專門對考古出土的絲織品進行修復與復制。她也在那個時候開始接觸了解和學習京繡的歷史傳承與繡制工藝。
設計、扎稿、配線、采買,什么都干。金馨說,自己很喜歡刺繡,或許是因為在家鄉(xiāng)金秀瑤族自治縣生活的時候,民族服飾里傳統(tǒng)刺繡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藝。記憶里家鄉(xiāng)靈秀山水的自然感悟,幼年時那些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繡品的美好在北京被喚醒,成為一種對京繡的熱愛,支撐她拿著很少的津貼每天跋涉半個京城去工作和不斷地學習,每個月的交通費都要占去收入的絕大部分。
學新聞出身,沒有任何繪畫基礎,服裝制作、刺繡零經(jīng)驗的金馨從基礎開始學,配色、臨摹、設計、紋樣、電腦繪圖、服裝制作……一項項技能逐漸成為她的專長,基本貫穿了京繡生產(chǎn)的所有工藝流程。
她說,自己做什么事都較真兒。她的工作日記詳細記錄了自己每天遇到了什么困難,做了哪些工作,學到了什么東西,以及每天幾點到工作崗位。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兩年。
兩年間,如同行針走線,一絲一扣,不亂不燥,近乎苦行僧似的堅持身兼數(shù)職完成幾個人的工作量。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喜歡?!?/p>
忙碌與認真也給她帶來了很多收獲。
工作兩年后,拿著幾個繡片,金馨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
“南鑼十大小強”之首
3000元換來的四五個京繡繡片,這是金馨的創(chuàng)業(yè)資本。她拿著這些繡片樣本開始一家一家去尋找需要京繡工藝的客戶,一開始主要是高級時裝定制公司,以獲得需要刺繡的工藝委托。
跑客戶、做設計、扎稿樣,一個人沒有精力獨自完成京繡生產(chǎn)的全部流程,金馨又到北京遠郊與河北周邊走村串戶,去尋訪有京繡傳統(tǒng)、手藝精良的繡娘來完成設計選樣之后的制作。
漸漸地,她有了生意。由于活兒做得漂亮,服務到位,客戶們口口相傳,相互引薦,主動找上門的也越來越多。聚集在金馨身邊的繡娘也從三五個發(fā)展到三五十至一百多人。
隨后,金馨成立了公司,自行設計產(chǎn)品,制作服裝,也承接很多高級時裝定制店的繡花加工。
創(chuàng)業(yè)一年多,一家名為“京繡”的門店在南鑼鼓巷開張。
門店經(jīng)營并非一帆風順,開業(yè)初期也遇到過繳納房租都困難的時候,只有請求房東通融緩交。隨著業(yè)務的逐漸拓展與業(yè)內(nèi)知名度的上升,門店成為京繡以及相關門類展示匯聚的窗口,吸引了眾多的京繡愛好者和行業(yè)合作者。京繡店也在南鑼鼓巷站穩(wěn)了腳跟,成為經(jīng)營超過十年的南鑼鼓巷“十大小強”之首。如今去南鑼鼓巷買京繡已被不少旅游指南推薦為特色項目。
2014年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作為國禮贈送與會元首及夫人的京繡月季手帕就出自金馨的團隊。
日漸老去的繡娘
繡娘們與金馨合作大多超過了十年,她們所在的村莊以前曾是皇家繡品的定制產(chǎn)業(yè)基地,有著祖?zhèn)鞯氖炙嚒;食矞缰?,產(chǎn)業(yè)也隨之蕭條。她們由鄉(xiāng)村閑散時間偶爾做一些繡品自娛到成為職業(yè)繡娘,逐漸形成產(chǎn)業(yè)團隊,見證著這個行當日漸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為了這個團隊,金馨有一段時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她們有活干。但她們卻一年年老去,由于刺繡是一項很費心耗神的工作,一絲一線描繪那些精美繁復的圖案尤其累眼,現(xiàn)在有些繡娘只有靠強光手電照著工作面才能進行刺繡。后繼者缺乏,已經(jīng)形成斷代。
辦培訓班義務傳授,帶徒弟學習技術,金馨想過許多的辦法,可依然少有年輕人能留住?!爸饕谴鎏汀保壳笆袌錾侠C品價格所能支撐的人力成本完全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進來。人們對于手工技藝價值的認同還有待提高。還有就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靜不下心,有一時新鮮的也往往抱著玩玩的態(tài)度。
實用是傳承的關鍵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傳統(tǒng)技藝都面臨著傳承的問題,而發(fā)展傳承的關鍵是技藝的實用性。金馨認為,如果沒有實用性,那技藝只能成為擺設的工藝品,逐漸與生活脫節(jié)。而如果有用,比如“繡一個手帕,有個小姑娘喜歡,買走了;繡一條圍巾,有個女士喜歡,買走了。然后她們就會用,會披著出門,會被別人看到,大家要是喜歡就都會買,這樣才能傳承下去,把京繡僅僅當作純粹的工藝品,受眾就會越來越少”。
所有的技藝都是應用而生,而作為宮廷繡的京繡,原本的應用范圍是極小眾的,金馨記得她的一位老師曾說一件作品“這以前可是正宮娘娘才能用的”。
宮廷應用的技藝有它的特點,京繡嚴格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據(jù)記載,這一宗旨最早見于舜禹時代,也就是《尚書·虞書》所說的關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確立了天子服飾十二章,歷代沿承直至清末。
在風格上京繡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wěn)重、設色典雅、充滿雍容高貴的皇家氣派和尊嚴。所有意象物體在造型上絕無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傾向,這一點和民間繡品所體現(xiàn)的文人意趣、商賈艷俗、鄉(xiāng)土之美的風格有本質的不同。
如何在保持京繡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如何讓文化傳承能有生活滋養(yǎng)以保持自己的活力一直是金馨思考的問題。
她并不認為自己只是簡單的商人,也不僅僅是在為了傳承這門手藝而奮斗。
她自我認同的角色更多的是讓那些美好的令人驚嘆的技藝能夠煥發(fā)新生,至少,能記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當下的狀況。
從修復文物接觸京繡的第一天起,金馨就一直在疑惑為什么京繡會面臨失傳的危險,所以她一直在記錄,每年都抽出時間在全國各地到處走,了解當?shù)氐拇汤C現(xiàn)狀?!暗降子卸嗌偃嗽趶氖戮├C這個行業(yè),她們都是什么年齡層次和文化層面,通過每天不停地刺繡能賺多少錢等,我希望以后能夠寫一篇有分量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等到多少年之后,我們的后人想來了解這個領域的時候,不會發(fā)現(xiàn)前人什么都沒有給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