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十大民間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中國創(chuàng)造民間文化品牌藝術家,成都漆器制作的頂尖人物和代表性人物。
作品整體采用楠木為木胎,圖案為漢代云紋,運用成都漆器已延續(xù)千年最古老的雕漆填彩工藝,是現(xiàn)今極難見到的古老傳統(tǒng)工藝。整套漆器器型大氣,線條細膩流暢,雕工嫻熟,所有線條一氣呵成,髹漆技術高超。在整個胎體進行髹漆數(shù)遍后,再在漆上雕刻再填色打磨平整拋光。這種古老的雕填工藝要求技術必須嫻熟,髹漆與雕工必須達到很高的水平,稍有差錯無法彌補?,F(xiàn)在,此技法已少有人能夠制作,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
已是花甲之年的宋西平老師完全沒有老者的倦態(tài),在漆藝的世界中,她是一位靈動的魔術師,將流動的稠漆和靜態(tài)的木料打造成一件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1972年,宋西平到成都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觀,漆器車間女工圍坐花臺在各種盤子上雕刻牡丹花紋和龍鳳紋的場景令她激動萬分。從此宋西平進入了成都工藝美術研究所漆器車間,成為了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八名藝徒之一。
進廠后,宋西平師從成都漆器工藝大師陳春和學習成都漆器雕花填彩工藝技法和髹漆工藝。漆藝學習如果只憑初見時的一腔興趣是難以堅持的,做漆器不僅很臟很累,而且還要忍受皮膚過敏的痛苦。剛進廠幾個月的宋西平全身長滿了漆痱子,臉腫的像剛出鍋的饅頭。醫(yī)生建議宋西平放棄漆藝的學習,但因為熱愛漆藝,加上不想令師傅失望,宋西平咬牙堅持了下來。天賦加努力,宋西平很快成為了成都漆器的生產骨干。
成都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成都漆器藝術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時期。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現(xiàn)在依然文飾斑斕、色彩亮麗。從戰(zhàn)國時代起,由于四川因盛產生產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開始成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成都的漆藝水平遙遙領先于全國,故而成都成為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美譽。
宋西平作為成都漆藝傳承人,她對漆藝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宋西平認為,漆器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不是單純的一門技藝,它是木工藝、漆工藝與裝飾工藝的完美結合,也因此漆器被列為特種工藝。它的制作工序相當繁復,周期長久,對于大漆的掌握要求很高。大漆在空氣中氧化后呈現(xiàn)暖黑色,能入漆的顏料有朱砂、銀朱、赭石、石黃、石青、石綠、鉛粉、煤煙等,再加上運用泥銀、泥金,鑲嵌金屬、螺鈿、寶玉石等。大漆髹飾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一直是以華麗繽紛、雍容精致的面貌存在的,使之最終成為像蠶絲和陶瓷一樣聞名天下的中國獨特元素。大漆髹飾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積淀的永恒隱喻和追求極致的精神價值,成就了它無可取代的獨特美感和文化內涵,這種無與倫比的品質也是漆器制作雖然耗工繁巨,卻幾千年不間斷地被傳承下來的重要原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宋西平談到自己數(shù)十載堅守漆器工藝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愛,我的生活中離不開漆器,只要有時間就是在做漆器,做了一輩子,停不下來,也放不下了。二就是責任,將漆藝傳承下去的責任。如今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經過十多年的宣傳推廣,很多年輕人開始了解漆器、認識漆器??吹侥贻p人對漆器的熱愛,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在解決溫飽之后,更多的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對藝術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宋西平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緊跟時代步伐,制作漆器時不只是制作擺在家中僅供觀賞的漆器,而是結合市場的需要,開發(fā)能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實用漆器。如跟茶藝結合的茶器、能日常使用的餐器、可以插花的花器、文房四寶類以及棋玩類的漆器,甚至適合一些年輕女性喜歡配搭的服飾、首飾等。
關于成都漆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宋西平認為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在器型的設計上創(chuàng)新,而并非對傳統(tǒng)技法進行創(chuàng)新,非遺的傳承就是要傳承這古老的技法,要保留好我們成都漆器的最具特色的雕花填彩、雕錫絲光的工藝,一定不要被同質化,把成都漆器的特色給丟了。
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宋西平老師這一份對漆藝始終如一的赤子匠心。這種對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文化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