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作為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結出最絢麗的經濟文化果實的地方,是絲綢之路無可爭議的黃金段。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甘肅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緊密粘合,在隴原大地留下無數璀璨、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敖z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這是對甘肅厚重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甘肅歷史文化的最好詮釋。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是一座距今2000余年、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偉的石窟群,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藝術寶庫,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是禮佛活動的場所,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期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qū)的243個洞窟(另有五個洞窟已編入北區(qū)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
敦煌莫高窟196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zhèn)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5公里處秦嶺山脈之中,是中國石窟遺產中北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石窟群經云岡石窟漢化的進一步延續(xù)與發(fā)展,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山溪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遺存包括佛教窟龕遺跡以及相關的佛寺和佛塔??啐惾洪_鑿于群山環(huán)抱的麥積山紅砂巖獨峰峭壁上,洞窟間以錯落的棧道相連。現存有5~13世紀建造的198個佛教窟龕、7000余身泥塑造像、1000多平方米壁畫。造像尊尊精工細琢,形神兼?zhèn)?,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東南崖下有5世紀(東晉)始建、16世紀(明代)重建的瑞應寺,山頂有7世紀(隋代)始建、18世紀(清代)重建的舍利塔,為八角五層密檐式實心塔,通高9米。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52公里處,錯落開鑿在小積山黃河北岸大寺溝中長350米、高60米的西側崖面上,始鑿于4世紀后期(西秦),5~10世紀歷代開鑿,宋、元、明、清歷代維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達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第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小型窟龕構成主體,現有窟龕185個、雕像776尊、壁畫912平方米。其中,西秦時期石窟4處,北朝時期窟龕40個,隋唐時期石窟138個,明代洞窟3處,石刻題記62處。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的昌馬沖積扇西緣。遺址南靠祁連山余脈長山子,東、西兩側分別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鎖陽城遺址主要遺存包括鎖陽城城址、農業(yè)灌溉渠系遺跡、鎖陽城墓群和塔爾寺遺址??脊耪{查和勘探初步推測城址年代為公元7~13世紀。
鎖陽城城址包含內城、外城和城外西北角兩處堡子遺址。鎖陽城的內城、外城雙重城墻,以及墻體上的甕城、馬面、角墩及堡子等共同構成了保存完好的城市防御體系,與經由灌溉技術形成的古墾區(qū)一起,為絲路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和補給保障。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唐代為瓜州郡。后歷經戰(zhàn)亂,明王室閉關后遭廢棄。鎖陽城之名緣于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后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與瓜州兩市縣交界處,地處祁連山支脈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漢帝國設立于河西地區(qū)的驛站遺址,它以保存至今的漢代塢堡、房屋、馬廄等遺址揭示了漢代驛置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格局。懸泉置遺址南通懸泉谷懸泉水,北與漢長城烽燧遙遙相望,是絲綢之路經過此段的中心樞紐。長城要塞和郵驛要道兩大系統(tǒng),形成了這一區(qū)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信息的強大網絡。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包括簡牘文書3500余枚、帛書10件、紙質文書10件,另有絲織品、農作物及家畜骨骼等,總計達7萬余件,直接佐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使團往來、貿易交流、科學技術傳播和物產交流活動,記載了漢代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郵驛制度,見證了其對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標志和絲路文明的歷史見證。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祁連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是2~3世紀漢王朝設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關隘遺存,在地理區(qū)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地位。玉門關遺址遺存主要包括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邊墻及烽燧遺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長城邊墻遺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在長約4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區(qū)域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其中小方盤城遺址平面呈方形,黃土夯筑,四周有塢墻;大方盤城遺址為方形,黃土夯筑。此外,玉門關遺址及周邊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簡牘文書、絲織品、兵器、積薪、大苣、屯田工具、糧食、陶器、漆器等。作為絲綢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類型最完整、規(guī)模足夠大的關隘遺存,玉門關遺址見證了漢代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與長城防御制度,是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