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畔⒓夹g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巧妙運用,一改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單一呈現方式,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互動化、個性化,在一系列交互過程中,學生自覺地參與進來,主動地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充分地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循環(huán)系統(tǒng),真正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的。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電子備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熟悉教材、鉆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在以往備課時,教師需要翻閱很多的工具書來查閱相關知識,既費時又費力,上課形式還可能比較單一,內容還可能不夠豐富。現在只要有一臺電腦接入互聯(lián)網,在網上就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字典詞典、人物介紹、背景資料、相關圖片等,還有專門指導語文教學的網站,比如“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電子備課,既省時又省力,上課形式靈活多樣,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另外,學校教研組還可以進行“電子集體備課”,教師們按同年級、同學科聚集在一起,在備課組長的帶領下,打開教參和教學網絡,搜索有用的教學資源,旨在集網絡教學資源與教師集體備課為一體,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形成的教案,將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樣既提高了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也為構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保存電子文檔,為今后備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形象直觀的學習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
情境創(chuàng)設,即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tài)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著眼于學生主體,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展示一些直觀形象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讓課堂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相比,現在可以利用網絡課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對課文、題解、作者簡介、學習目標、寫作背景、主要情節(jié)、語言品析、景物描寫、寫作手法、人物形象、練習、小結、學習討論區(qū)、參考資料等設置多個按鈕,并鏈接相應網頁,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了解的內容,在網上進行閱讀。這樣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迅速搜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并且馬上可以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利用網絡課件中超鏈接特性,使學生不受課件本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因特網豐富的資源庫,了解與之相關的更多的知識。
例如:《藤野先生》這篇經典文章比較長,大約有4000字的篇幅,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悟、學有所得,我采用“長文短教”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課前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有關書籍、網上瀏覽等方式,自主學習魯迅生平、藤野先生簡歷、主要情節(jié)、作品時代背景來獲取知識信息,這樣就為課堂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課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究問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既縮短了課堂上教學時間,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四、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倡導師生交流新形式,有效展示師生成果。
有了網絡技術,師生的學習交流不只局限在課堂、作業(yè)本等形式了,教師可在課件中設置討論區(qū)或建立班級QQ群等靈活多樣的師生交流形式,這樣就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向老師、同學請教,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同時,網絡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揮潛能、展示才華、體驗成功、溝通見解的平臺。學生可以把修改好的精彩作文,通過網絡發(fā)送到作文網站上,與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學生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電子郵箱投寄給報社,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或者參加作文大賽;還可以把作文打印出來,再配上用電腦繪制出的封面,并由老師寫上序言,編輯成班級或校園的優(yōu)秀作文集;還可以把作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打印出來,在班級的“作文園地”、學校宣傳窗等處刊出。另外,教師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反思、論文和學生的作文放在博客里,讓師生成果在網上得到展示。
總之,巧妙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既能夠突出教學內容重難點,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但是,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手段,運用教學信息技術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并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這樣才能發(fā)揮其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