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更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隨著新課改實施,對于語言精練、抽象性較高及年代久遠的古詩教學也提出了相對于以往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感,使學生迅速且直接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本文則從多個方面分析培養(yǎng)學生語感措施,望給予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體驗把握古詩的朦朧美、神秘美、含蓄美,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培養(yǎng)學生語感對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1 重視古詩背景知識 增強語感
一般古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和當時生活背景和社會經(jīng)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順、喜出望外時的有感而發(fā),所以大部分詩詞都反映了詩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感情。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時可結合詩人的生平、寫作背景,當學生對作者的人生閱歷和思想感情有所理解和掌握后才能體會到詩詞中作者的性格特點和寫作風格。由此一來學生也能更準確、具體、全面地把握詩詞中所涵蓋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蘊,在后續(xù)的鑒賞和學習中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課時,這首詩主要講述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字里行間也透漏著想推行新政、重返政治舞臺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在授課中不花費大篇幅講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那么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深刻意義學生是無法準確理解的。該語文教師在講解中就為學生介紹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權罷新法中因和其他人意見不一而遭到彈劾,最終被迫辭去官職。當王安石又一次因被皇上重用而離開風景秀麗的江南時,不禁想起當初在變法中的苦苦掙扎,從而產(chǎn)生一種思鄉(xiāng)且迷茫的情感。當學生了解王安石的生活背景、從政經(jīng)歷后才能更準確的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后在大聲朗讀,有利于增強語感。
2 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情境 深化語感
小學階段學生相同的特點即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語文教師就可以緊抓學生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渲染古詩美的意境;古詩中的語言簡短且優(yōu)美,教師在朗讀故事時可帶有感情描繪其中的場景,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情緒,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古詩情境中。例如某小學教師在講解《春曉》一課時,就邀請一名學生上臺朗讀,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視頻,一下子就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那個春回大地,萬物復yTIxQOEFoB/+7f1StT+Kqg==蘇的季節(jié)。此時學生再讀出“天漸漸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覺睡著了(讓其他同學趴在課桌上做睡覺狀),朦朦朧朧的聽到外面掛著呼呼的風,一會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你有睡著了,突然被耳邊的鳥叫聲驚醒了,你睜眼一看說,我怎么睡著了,看著窗外興奮的小鳥不知不覺的讀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再看到樓下花園中的樹木上的花被剛才的風雨吹得滿地都是,又想起“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在語言情境中既明白了古詩要表達的含義,也體會了詩的意境,增強學生語感,提高古詩教學效率。某語文教師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一課中,有句話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詩是動態(tài)的活動。教師就借助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讓其扮演村童撲蝶的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詩人在作這首詩的思想感情,也能在學生中找到快樂。此外教師也可讓扮演詩中角色的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仿佛進入這個情境當中體會古詩的意境。
3 引導學生揣摩比較 體驗語感
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古詩文都蘊含簡單且深刻的哲理,通常作者都運用樸實的語言向讀者透露深邃的情感,可以說是集藝術性和思想于一體的語文作品。所以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揣摩古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及每一句話,感悟詩人高潮的智慧和細膩的情感,體會詩中的意境。例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鳥鳴澗》,其中經(jīng)典詩句之一“月出驚山鳥”,“驚”就是一個豐富且強大內(nèi)涵的字眼,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到這句話時就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如“鳥兒十分驚訝今晚的月亮”、“皎潔的月光好像來的過于突然了,林間的鳥兒對其感到十分驚慌”、“今晚的月亮過于圓,鳥兒對于這種怪異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莫名的恐慌”、“鳥兒都依偎在暖和的窩中,它們也借助今晚的月光領略到白天幾乎不可能看到的美景…………”。如果不仔細聯(lián)想,相信多數(shù)學生都會簡單的理解為“山中的鳥兒因月亮的出現(xiàn)而驚慌”,從這種角度理解古詩就十分平淡,更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樣古詩中有很多美句都值得細細品味,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此外語文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生對古詩文的語言特點進行比較。例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江上漁者》時,就及時補充《漁家》中的詩句“賣得鮮魚百二錢,糴糧炊飯放歸船”,幫助學會進一步體會漁民在撲魚過程中的不易和辛酸。再例如在學習《蠶婦》時,教師就拿《陶者》和《傷田家》進行對比,三首古詩都反映詩人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和人民艱苦的生活。通過對比可降低學習難度,當學生積累越來越多的古詩,就能增強語感和學習古詩的興趣。
4 結語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語感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感作為體現(xiàn)語文水平的組成部分,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語感關系到未來語文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古詩文朗讀與背誦,增強語感。同時利用學生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和直觀想象深化語感,讓學生充分理解生澀的古詩文內(nèi)涵及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揣摩和比較體驗語感,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