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學習金字塔”理論,開展“討論學習”“實踐體驗”“小先生制學習”,落實以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為特征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xiàn)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目的。對照“學習金字塔”理論,“討論學習”的學習效率可以達到50%;“實踐體驗”的學習效率可以達到75%;“小先生制學習”的學習效率高達90%。三種學習方式,有時候可以交互進行,相得益彰。
關鍵詞:學習金字塔;高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好準備。本文以“學習金字塔”理論為基礎,結合四年級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經(jīng)驗,探索在小學階段,構建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做法。
一、“學習金字塔”理論
1946年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該理論用金字塔模型和具體數(shù)字直觀展示了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學習內(nèi)容的比例(如圖1)。
在金字塔的塔尖,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即教師講、學生聽,但是學習效率在幾種學習方式中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者只能學到5%的學習內(nèi)容。第二種學習方式是“閱讀”,兩周之后可以學到10%的授課內(nèi)容。第三種學習方式是“視聽”,學習效率可以達到20%。第四種學習方式是用“演示”的辦法,兩周之后學習者可以記住的授課內(nèi)容為30%。第五種學習方式是“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nèi)容。第六種學習方式是“實踐”,學習效率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學習方式是“教授給他人”,學習效率高達90%。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艾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調(diào)整甚至改變教學方式,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學習,從而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本文以“討論學習”“實踐體驗”“小先生制”為教學模式,以具體課程設計與評價為例,探討“學習金字塔”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二、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下的“討論學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結合學習內(nèi)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和交流機會,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庇纱丝梢姡诮涣饔懻撝械暮献鲗W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學習方式,合作與交往能力也是小學生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在艾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中,討論學習的效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
【案例】小組討論學習,利用Excel表格,制訂旅游計劃
這是四年級下冊學生學習Excel后的一節(jié)復習課。在講授之前,學生已經(jīng)可以對Excel表格進行簡單美化,運用公式計算平均值,及利用篩選與排序功能選出空氣質(zhì)量最佳和最差的城市。這節(jié)課的設計除了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外,還要使學生在合作中進一步鞏固操作技能。
上課即給學生出示任務:“暑假就要到了,請12個小組的同學以組為單位,討論下你們暑假想去哪里旅游,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這節(jié)課我們將制定一份旅游計劃?!毙〗M討論五分鐘后,教師詢問小組同學的旅游目的地及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如對天氣、交通情況的了解,并進一步明確要求:1.請組內(nèi)同學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分工合作,有針對性地就旅游地進行天氣情況、住宿條件、交通狀況、旅游線路等的網(wǎng)絡調(diào)查;2.調(diào)查完成后進行組內(nèi)交流,匯總各自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并進行分析,綜合運用工作表之間的插入、刪除、復制等操作,制定旅游計劃表;3.小組討論結束后,請每個小組選取一名代表展示小組的作品并進行評價,同時要講出小組內(nèi)分工與完成情況。期間教師觀察不同小組的成員分工與合作,適時指點。
在這則教學案例中,通過以組為單位,設計暑期旅游計劃,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使學生分工合作,參與討論,在相互協(xié)作與參與中提升學習效率。兩周后,學生學習利用PowerPoint制作“北京奧運游”多媒體作品時,仍有近一半的學生記得曾經(jīng)利用Excel制作的暑期旅游地的相關資料。由此可見,“學習金字塔”中“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了交流的滿足感、實際操作的順暢感,學生在分工、交流、合作、操作中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與習得,提升了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下的“實踐體驗”
學習金字塔理論中的“實踐”,本人認為強調(diào)的就是體驗學習,在充分挖掘生活元素的基礎上,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體驗。如果信息技術課堂的空洞說教多,或者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遠,會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降低了教學效率。
【案例】實踐體驗“做中學”,制作個人小名片
上課前五分鐘,我請兩位同學表演了一出話劇,講述的是這兩位同學在小學期間是要好的朋友,但畢業(yè)后就各奔東西,失去了聯(lián)系。二十年后,他們在路上偶遇,憑著依稀記得的對方的模樣,認出了彼此就是二十年前的好朋友,在相互介紹中,遞交了各自的名片。
在觀看同學表演話劇的過程中,學生時不時捧腹大笑,興趣盎然。表演結束后,我隨即詢問學生:“名片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它是我們介紹自己的好幫手,同學們想不想設計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名片呢?”通過生活情境的設置,將生活元素引入課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生準備好紙筆,畫出自己想要的名片,以問題為導向,根據(jù)課本演示及教師的答疑解惑進行操作,學以致用,親身體會到創(chuàng)作、設計、制作的快樂。在授課時,我會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現(xiàn)場指導,側(c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最后,就普遍存在的操作問題進行統(tǒng)一講解。
在這則案例中,我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遞交名片行為入手,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引入主題。本文認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科技文明迅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終極目的就是服務人類,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如果所學的知識脫離實際,不能為生活服務,那么這樣的知識不但是毫無用處的,而且對學生而言也是枯燥無味的。
在這樣一節(jié)設計名片的課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利用文本框輸入名字,還設計出了不同版式的名片??紤]到若干年后自己的樣子可能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學生對名片中插入、移動、刪除照片的操作很感興趣。兩周后,學生學習制作校園小報時,我讓學生自己利用所學知識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圖片,過半學生對制作名片時學到的操作技能記憶猶新。因此本文認為,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尋找生活元素,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是保證教學效果,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也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下的“小先生制學習”
根據(jù)“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最后一種學習方式——“向別人講授,相互教”。本文結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其實,不僅在文盲人數(shù)普遍偏多的舊社會,“小先生制”具有積極意義,即便是在知識與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在倡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今天,“小先生制學習”仍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在陶行知看來,“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而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其責任不只在教人識字學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由此將文化知識不斷延綿推廣。
“小先生制學習”在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教學特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生理、心理發(fā)展需要等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我制作了五到六個不等的“小先生”工作牌,供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完成課堂操作情況優(yōu)秀的學生佩戴。佩戴上“小先生”工作牌的學生,自豪感油然而生,擔負起教授其他學生學習的責任,由此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案例】“小先生”大展身手,學生互教效率高
這是一節(jié)講授PC LOGO小海龜畫圖中利用左轉(zhuǎn)、右轉(zhuǎn)命令寫漢字的課。在上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利用前進和右轉(zhuǎn)90度命令畫出“口”字,因為“口”字相對簡單,只要前進一定步數(shù)再右轉(zhuǎn)90度,重復4次就可以完成,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前進與轉(zhuǎn)彎命令。接下來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完成‘十’字的畫法?!薄笆弊州^“口”字多了后退的命令,但教師不再講授,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翻看課本,也可以小組討論,但要比賽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學舉手向教師示意,當教師逐條檢查命令無誤后選出做得又快又好的前五名學生,帶上“小先生”工作牌,在科室內(nèi)協(xié)助其他未完成的學生完成作業(yè)。有問題的學生可以舉手向他們請教,最后教師統(tǒng)一講解“十”字畫法的操作命令。在學習“十”字畫法時,學生爭先恐后要當小老師,小組討論熱烈,有問題的學生首先在小組內(nèi)進行組內(nèi)解決,學有余力的學生自然為了“教別人”而抓緊時間完成任務,促進了課堂時間的合理利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假如他把它教給別人,向別人傳授,它便成了他身上的一個部分?!苯淌诮o他人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在這則案例中,我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利用“學習金字塔”理論中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向別人講授,相互教”,鼓勵學生充當小老師,參與學習與相互指導的全過程。
在整節(jié)課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而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和課堂主人。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學習成為建立在具有內(nèi)在學習動機基礎上,從“想學”到“能學”再到“會學”,小老師們認真準備,互助學習,提高了自身的學習效率。
討論學習、實踐體驗、“小先生制”三種學習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滲透的,他們的核心都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是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靈活運用,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楊瑞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途徑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1(322)
[2]陳晶晶.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J].浙江教育技術.2015.12(47)
[3]張軍麗,趙雪.從學習金字塔理論反思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107)
[4]王曉蕾.多方入手提高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6.2(61)
[5]馬詠華.試論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生活元素[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10(74-75)
[6]周艷.淺談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J].基礎教育論壇.2016.3(27)
[7]孫衛(wèi),陳文怡.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之應用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2(96-97)
[8]程振理.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J].名家與名著.2015.7(54)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