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方人,在偏僻的、地處陜甘交界的長武縣,扎根54年,育出如此多的小麥品種,實乃傳奇。
“假如想要搞創(chuàng)新、做一番事業(y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绷涸龌f。
1961年,年僅28歲的廣東高州青年梁增基從西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偏遠貧窮的長武縣。
留下的梁增基決定從改良種植的小麥品種做起?!爸饕切←湹钠贩N太差!”梁增基回憶說。
當他跑遍長武的溝壑梁峁、走訪許多群眾找出癥結后,萌生了引進良種的想法,認為引進品種是提高小麥產量的捷徑。當年冬天,他給許多科研單位發(fā)函,索要了100多個品種試種觀察。
1964年,梁增基滿懷信心地給農民推薦了“華北187”和“石家莊407”兩個品種,自以為來年會大豐收,可條銹病的暴發(fā),無情地粉碎了他的美好夢想,兩個品種畝產僅20公斤左右。
當時梁增基連死的心都有了,甚至想回家鄉(xiāng)廣東另起爐灶。但一想到長武小麥的產量他又不忍心離開,并暗下決心:引種不成,就培育出在當地自然條件中能高產的好品種。
然而,育種談何容易?在艱難的條件下,1971年,梁增基選育的“7125”和“702”問世。新品種既抗條銹病、抗凍,也抗旱、豐產。當時,作為主栽品種在咸陽北部和平涼、天水、黃陵等地,累計推廣600萬畝以上,那年長武縣小麥畝產首次跨過100公斤。
隨后,他用“702”的姊妹系又育出“秦麥四號”,迅速覆蓋了咸陽北部、陜甘6個地市,年種植面積達150多萬畝。長武小麥畝產當年跨過150公斤!
“要想多打糧,趕緊找老梁!”成了當時渭北旱塬農民的流行語。2001年,年近70歲的他又培育出優(yōu)質多抗高產的“長旱58”。該品種在2006年以后一直作為主栽品種在渭北中西部推廣,還擴大到豫、魯等旱地區(qū)域,年種植面積超250萬畝,累計超過2000萬畝。
楊遠遠 張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