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田田
2014年,教育部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我認為數學學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會“三用”: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通過幾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體現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讓學生們都能在愉快的數學學習中實現終極目標。
一、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促進有效教學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而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聯想,誘發(fā)再現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原有的經驗發(fā)生互動,從而有利于意義建構。例如,教學一年級《確定位置》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讓兒童為一幢樓房的住戶編房號的情境,2層的同一住房,學生從左往右數,編為“203室”,從右往左數,則編為“202室”。但仔細一琢磨,頓時又產生了“疑問”:“自己家只有一個房號啊”。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兩種編法雖然都正確,但是同一幢樓房內同一住戶只能有一個房號,否則會造成混淆。通過有效的啟發(fā)、引導、合作,讓學生在平等、和諧、信任、寬容的學習氣氛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樹立信心,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有效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服務于生活實踐。數學理論知識是抽象化的,而學生喜歡接受的是具體、形象的思維。因此,我們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應用數學知識,把生活當作學生認識和發(fā)展數學理論知識的舞臺,讓數學習題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這些來自生活實際的具體的數學事例中,獲得數學知識并提升思維能力,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時,有學生針對角的概念問:“為什么用‘圍成這個詞,用‘組成不行嗎?”這時教師不予以直接解釋,而是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通過畫圖去體會驗證“圍成”與“組成”的不同含義。學生們自己發(fā)現問題,又解決問題,學習更有目標、更有效。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從生疑到釋疑的過程中思維更加活躍,并通過思考解決問題。
三、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有效教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笨梢?,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發(fā)展、探索的機會。如在教學《認識米 用米量》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對“1米”有多長進行深刻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猜測黑板的長度。這樣,學生在猜的時候就胸有成竹,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然后再用米尺度量驗證學生的猜測,學生的猜測得到肯定、得到鼓勵,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米”的認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樂猜的學習習慣。其次,應注意鼓勵學生猜,對猜得比較準確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對猜得偏差較大的學生,不以正面否定,而采取“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看法?”或“誰有不同意見”這類的話讓其他同學幫助訂正。最后,在學生們很想知道“廬山真面目”時,不要忘了讓學生驗證一下自己猜的結果。讓學生嘗一嘗成功的喜悅,自我肯定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倡導學習的互動合作,促進有效教學
合作學習是新型學習方式的核心之一?!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見解,交流彼此的感情和理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例如,教學一年級《統(tǒng)計》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班內喜歡吃西瓜的人數最多,喜歡吃水蜜桃的人數最少后,對喜歡吃水蜜桃的學生提問:“如果你是班長,你要為班里買一種水果,該買什么水果?”有的學生既想照顧班內大多數學生喜好,又想買自己喜歡吃的水蜜桃,從而進行一番熱烈的討論。學生們從應買大多數學生喜歡吃的西瓜,談到不應只考慮個人,應該想到更多的同學。這時,有一學生站起來說:“不應該只買西瓜,應該考慮到其他同學的感受?!碑斊渌瑢W紛紛向他質問時,他說:“喜歡吃西瓜的人數雖然最多,但喜歡吃其他三種水果的總人數比喜歡吃西瓜的人數多,最好的辦法是四種水果都買,西瓜買得多些,水蜜桃買得少些。”這種平等對話的教學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在討論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個體行為會對他人需要帶來影響,而且會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四種水果都買,有的買得多、有的買得少)。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會充滿個性與靈性,數學教學才更為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