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奇
漢字與姓氏文化
□楊天奇
兩個陌生人有意相識,一方總會問到:“您貴姓?”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三橫王,草頭黃,弓長張,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吳,雙口呂,木土杜,言午許,雙人徐,耳東陳……”姓氏是部族的開端,因此也是血緣的紐帶與標志。姓氏雖只有一個字,但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則是異常深厚的,中國人“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特殊情結(jié),實質(zhì)上就是對姓氏崇拜的延續(xù)。而今,姓氏被當成了一個詞,其實姓和氏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姓”與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當然也離不開中國獨特的“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早期姓的寫法中有麥穗、日月、蛇、羊等諸多自然物,這些自然物其實就是其部落的圖騰崇拜物。《說文解字》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痹谠S慎看來,古代的神圣之母由于上天感應而生育子女,所以人就是“天子”??梢姡钤纭疤熳印币辉~并不是皇帝的專屬。但許慎在解釋“姓”這個字的時候為什么要列舉一個“古之神圣母”的事例呢?其實,單從“姓”這個字就不難看出,姓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勞動中占主導地位,再者當時的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一些出現(xiàn)較早的姓,如姚、妘、姜、姒、嬴、媯、姺、娀、姞、孋等等,大都從女。夏商西周以降,隨著“父權(quán)”的提升,特別是以家族血親為紐帶的部族村落的成熟,姓便成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的主要依據(jù)。由于姓是具有相同血緣、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種族標志,這也難怪民間有“五百年前咱們是一家”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上軒轅黃帝為獎勵其功德卓著的十四個兒子,為他們賜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故《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書《春秋》中也記載了很多古姓,如姬、姒、嬴、吉、芊、曹、風、祁、妘、姜、董、偃、歸、曼、羋、隗、漆、允等。其實,有很多姓是早期的國名和邑名,如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侯,他的后代便姓“邢”了,類似的還有魯、晉、宋、鄭、吳、越、秦、楚、魏、陳、曹等諸侯國國名也都成了姓。還有以鄉(xiāng)、亭之名和居住地之名為姓的,常見的有裴、陸、閻、郝、歐陽等。此外,以居住地為姓氏的復姓較多,如:東方、東山、南門、南郭等。
如果對方問到“您姓什么”?通常會利用漢字的構(gòu)型和筆畫加以解釋說明。遇到筆畫較多的字常常會使用“拆字法”,如“周”是門吉周,“張”是弓長張,再如古月“胡”,雙木“林”,雙口“呂”等等;其二為減筆解釋法,如“奚”是溪水的溪去掉三點水,“尹”君子的君去掉口字,“曾”增加的增去掉斜土旁;其三是增筆解釋法,如“朱”姓是未來的未上加一撇,“卞”是下面的“下”字上加一點。最便利的是人名解釋法,如楊修的“楊”;鄭成功的“鄭”;諸葛亮的“葛”。此外還有地名解釋法,如沈陽的“沈”,哈爾濱的“哈”,蒙古的“蒙”,甘肅的“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姓氏用字往往需要異讀,如區(qū)姓讀歐,仇姓讀求,冼姓讀顯,單姓讀善,樸姓讀瓢,查姓讀渣。
起初,“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笆稀弊肿畛踉熳直玖x已難知,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僅一見,刻辭殘破,含義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已較常見,其主要用法大致是作官稱,像師氏、尹氏等?!蹲髠鳌氛压吣曛v少昊氏諸鳥官名,也是鳥名加氏為稱。再如在爵位后表示尊稱,如“侯氏”。除以上用法外,上古傳說中的帝王、部落首領亦在其名后加氏為稱,如“黃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對于“姓”和“氏”的區(qū)別和功用,班固在《白虎通義》卷九中指出,“姓”的作用在于“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而“氏”的功能則是“貴功德,賤伎力?;蚴掀涔伲蚴掀涫?,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皠e婚姻”是“姓”的第一動機,因為具有相同血緣的男女結(jié)婚后,可能導致“其生不蕃”,所以要求“同姓不婚”。如果說“姓”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那么“氏”應當是父系社會的專利。隨著一姓祖先的子孫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還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以作區(qū)別,于是“氏”便產(chǎn)生了?!蹲髠鳌氛压晔逑蛟唬骸懊Z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笨梢?,羊舌氏是叔向所屬宗族的十一分支。而《左傳》、《國語》中凡列國卿大夫家族多稱“某氏”,如魯桓公之后稱“孟氏”“叔孫氏”“季氏”,齊國的“崔氏”“田氏”等。《史記·高祖本紀》索隱引《系本》言:“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可見,相對姓而言,氏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周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習慣以國、官位為氏。而普通百姓既沒有姓,也沒有氏。
春秋之時“禮崩樂壞”,“姓”和“氏”的界線逐漸模糊,出現(xiàn)合一的趨勢,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姓”和“氏”也就成了一個意思,《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茲姓與氏渾而為一者也?!睂Υ祟櫻孜湓凇度罩洝肪矶幸仓v到:“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弊源艘院螅占词?,氏即姓。但在日常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遇到一起,往往會禮節(jié)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某”,但從未聽說“請問貴氏”的。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為“氏”與“死”同音。而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卻很少有《×姓家譜》、《×姓族譜》的。這是因為,“氏”是以男姓家族成員血緣關(guān)系為主而組成的群體,以“氏”命名家譜目的是為了彰顯血親的緊密性。
昔舜帝居姚地,其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因此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足見中國姓氏的流變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悠久的文化史。姓氏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正本清源,從源頭上去發(fā)掘、考證。
(作者: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郵編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