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曦
略探《朱子語類》中的易學觀
□孔凡曦
《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宋代的黎靖德分門別類編排成《朱子語類大全》140卷,收錄了朱子及其弟子對于當時儒家經典核心命題以及當時理學重要問題的言論。關于《朱子語類》的經學思想價值,存在兩種意見,一是《朱子語類》不能代表朱熹的思想,因為《朱子語類》的形式類似于《論語》,所以《朱子語類》的不足在于片段化的對話形式,片段化導致其思想表達不成系統(tǒng),對話的形式,導致了朱子及其弟子所共同的了解和認可的知識或者觀點,或有隱含,或有訛誤,再加上刻錄和流傳中存在諸多的弊病,所以很多學者否定了其經學的研究價值,如清代大儒李光地、王懋竑就持類似的意見,而李穆堂編輯的《朱子晚年全論》也僅僅是收錄了文集,而沒有《語類》。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朱子語類》在研究朱子的經學思想過程中有重要價值,如李道傳、李性傳、魏了翁、賀瑞麟等人肯定了其研究的價值。當下研究朱熹的學者,如陳來、張立文、劉述先等,都重視《朱子語類》中的文獻價值。關于《朱子語類》的經學思想的研究專著文章不多,楊燕的《〈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的學術專著。此外還有林志剛的《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的學術專著——〈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介紹》、鄧艾民先生《朱熹與〈朱子語類〉》等等?!吨熳诱Z類》雖然存在諸多的不足,但是不能盲目地完全否定其經學的獨特價值,在筆者看來,只要合理適當地分析和運用材料,《朱子語類》將會是研究朱子及其門人思想的寶貴的文獻資料。
據《四庫全書》記載,朱熹的易學著作“為目有五:曰《易傳》十一卷,曰《易本義》十二卷,曰《易學啟蒙》三卷,曰《古易音訓》二卷,曰《蓍卦考誤》一卷,皆有成帙。其朋友論難與及門之辯說則散見語錄中?!蹦壳斑z留的朱熹的易學方面的文獻主要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和《朱子語類》、文集等資料,《朱子語類》從第六十五卷到第七十七卷記錄了關于易學的觀點,但是目前關于《朱子語類》易學思想方面的研究也是極少,大多數學者都是在研究朱熹的易學思想時,直接引用《朱子語類》相關的文獻,如朱伯崑的《易學哲學史》在《朱熹的易學哲學》一章中指出:“《語類》卷六十八到七十七,匯集了朱熹平日講學時對《周易》經文的解說,此部分語錄,可以說是對《周易本義》一書所作的補充和發(fā)揮……《語類》卷六十五到六十七關于《周易》綱領的解說,這些也是研究朱熹易學的重要資料?!标愡h寧的《中國古代易學發(fā)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船山易學思想研究》、高懷民的《宋元明易學史》、王新春的《朱熹的〈周易〉觀》、張克賓的《朱熹“〈易〉本是卜筮之書”疏論》以及其博士論文《朱熹易學思想研究》、李麗珠的碩士論文《卜筮視野下易學的重大轉型——朱熹易學新探》、王風的《從〈朱子語類〉看〈周易本義〉成稿過程》等等,在研究朱子的易學思想時,都直接引用了《朱子語類》中的觀點和文獻。但是從《朱子語類》本身的經學價值出發(fā),來探討朱子的易學觀的文章,至今還沒有,所以本文嘗試以《朱子語類》為基礎,去研究朱子的易學觀。
宋代的理學家,主張以易學為主,通過易學主要是《易傳》研究“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揭示天和人與物的本性,弘揚“性與天道”之說。他們對易學的研究有不同的特色,周敦頤作《太極圖說》;張載作《正蒙》;二程由道家的玄義轉歸儒門義理,以理釋易;劉牧、邵雍注重先天象數學的推演。所以宋明易學迎來了象數和義理的兩個新的高峰。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取眾家之長,將象數和義理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易學體系。朱熹的易學觀在《朱子語類》中有充分的體現。
朱子認為:“其他經,先因其事,方有其文。如《書》言堯、舜、禹、湯、伊尹、武王、周公之事,因有許多事業(yè),方說到這里。若無這事,亦不說到此。若《易》,只則是個空底物事。未有是事,預先說是理,故包括得盡許多道理??慈俗錾跏陆宰仓??!?《朱子全書》第16冊219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下同)《易》并不像其他的經典,因為有這事才說這個理,《易》作為卜筮之書,占卜還沒有發(fā)生的事,對于未發(fā)生的事,先說義理,所以這個理,并不是僅僅只指一事一物,而是包含著許多的道理。正如朱伯崑所說,“所謂‘空底物事’,即以其為空架子,可以套入許多具體的事物?!边@個空架子就好像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旨和規(guī)律,不管是任何事物,都不離此理。朱子認為:“蓋文王雖是有定象,有定辭,皆是虛說,此個地頭,合是如此處置,初不粘著物上。故一卦一爻,足以包無窮之事,不可只以一事指定說……易之為用,無所不該,無所不遍,但看人如何用之耳。”(《朱子全書》2212—2213頁)“易只是個空底物事”的觀點契合《周易》的變易觀和不易觀,易之理廣大悉備,無所不包,不偏不倚,所以不執(zhí)著于某一事、某一物。
朱子舉例,“《易》如一個鏡相似,看甚物來都能照得。如所謂‘潛龍’只是個潛龍之象,自天子至于庶人,看甚人來都使得;孔子說作‘龍德而隱,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便是就事上指殺說了。然會看底,雖孔子說也活,也無不通;不會看底,雖文王、周公說底也死了。須知得他是假讬說,是包含說。假讬謂不惹著那事,包含是說個影像在這里,無所不包。”(《朱子全書》2213頁)朱子提醒易學讀者,《周易》當中的假讬說、包含說,陳遠寧認為《周易》的全部卦辭與爻辭都是屬于一種類概念。作為類概念,它們或是可以蘊含某類事物之理,或是可以蘊含著天地萬物共同之理。因此,盡管卦爻辭中講到種種具體的“事”,其實,這些“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虛說”,一種“假說”,“易之所說,皆是假說,不必是有恁地事?!?/p>
雖然“《易》只則是個空底物事”,但是“圣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于正,未有不正而利者?!駥W《易》非必待遇事而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說道理,于自家所處地位合是如何。故云‘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朱子全書》2162頁)圣人因卦以設教,不能僅僅局限于卜筮象數之上,更要通其義理,才能真正地趨吉避兇,明哲保身。陳遠寧也指出朱熹認為《周易》中的“事”是“空”的,“理”是“實”的,就理和事的關系,一是,未有是事,先說是理?!耙讋t是個空底地物事,未有事預先說是理,故包括許多道理,看人做甚事,皆撞著它?!倍?,“理”是無思無為的,靜止不動的,而“事”是處于恒常變動之中??梢钥闯?,雖然朱子認為《易》是卜筮之書,否定二程全部用理釋《易》,但他不排除義理解《易》的思路和方法。
朱子的易學亦重義理,但是其義理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朱子以理氣來解太極,“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浦谇?,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見其終之離也”(《太極圖說解》)。朱子以太極為理,陰陽為氣,認為理是陰陽之氣存在的根據。朱子同時又認為理又在氣中,認為,“陰陽非道也,一陰一陽,循環(huán)不已,乃道也。只說一陰一陽,便見得陰陽往來循環(huán)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朱子全書》2522頁)。朱子強調陰陽本身不是道理,但是陰陽之氣的運動變化中蘊含著道理。
朱子認為:“陰陽只是一氣之消長,陽退則陰生,陰陽可做一個看,亦可做兩個看。”作一個看時,陰陽是一氣,作兩個看時,便是氣之消長的不同狀態(tài)。朱子認為天地之間的道理有兩種,一種是“有局底”,“有局底”即是說有定位;一種是“有流行底”。朱子認為“一靜一動,互為其根”即是陰陽的“流行底”的道理;“有局底”的道理表現在“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即是天地上下四方定位,認為談陰陽,既要講相對的流轉之理,又要講錯綜的陰陽交互之理。朱熹的“有局底”體現了陰陽二氣在運行到不同階段而呈現的具體事物的差異性,“有流行底”受到了道家的氣化流行說的影響,認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男女構精,化生萬物,“乾元資始,坤元資生,則獨陽不生,獨陰不成,造化周流,須是并用”(《朱子全書》2158頁)。朱子還強調陰陽是互相為用的,不可偏廢。
朱子指出理不離氣,氣理相即,理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氣的普遍性來彰顯。事物是由陰陽之氣組成,無物不是陰陽,“天地間無兩立之理,非陰勝陽,即陽勝陰,無物不然,無時不然”(《朱子全書》2158頁),寒暑晝夜、君子小人、天理人欲,都是這個道理。此外朱子指出,陰陽不可分先后說,一切事物動靜、主客皆有陰陽。陰陽之氣的運行中有理,所以天地之間皆是陰陽之理。高懷民認為:“理學的易學是朱熹易學的一個特色,是將易學納入他的‘理氣’的思想結構中,以他的理氣說論《易》,而非以《易》的本身的思想論《易》?!备邞衙竦挠^點是很有道理的。
朱子認為,須兼顧卜筮和義理,如僅以義理解《易》,則不能曉《易》的?!翱础兑住氛?,須識理、象、數、辭,四者未嘗相離。蓋有如是之理,便有如是之象;有如是之象,便有如是之數;有理與象數,便不能無辭”(《朱子全書》2231頁)。朱熹兼容象數和義理的易學思路,形成了“易只是個空底物事”、以理氣解《易》、“易本卜筮之書”、經傳相分等獨特的易學觀點,“易本卜筮之書”、經傳相分等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中有詳細的闡述,對此兩點本文不再贅述。朱子獨特的易學觀點,“從表面上看,他似乎又是對以孔穎達、崔憬、李鼎祚為代表,兼容、兼綜象數與義理的唐《易》的復歸,實際上是大大深化了,發(fā)展了……提出了一系列頗具新意的理論分析和重要原則,從而使這種‘復歸’生進到更高的層次。”朱熹兼融象數和義理的易學思路對后世影響深遠,元明兩代的易學者如蔡元定、來知德等對象數和義理都沒有偏廢,而就當下我們如何研究易學來說,也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和指導意義。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