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萬事義當前。孝義,凝聚了中華民族美德的精華,集聚了華夏文明的內涵。孝義素有“皮影之鄉(xiāng)”的盛譽,它所演內容大都由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軼事改編而成,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楊家將》等,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它是經(jīng)過我國民間藝人千百年薪火相傳,而流傳至今的一種鄉(xiāng)土技藝,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一種獨特戲曲形式。
源于何時 說法不一
皮影戲是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歷史悠久,關于它最早起源于何時民間有不少說法。山西晉中一帶的皮影藝人,供奉黃龍真人為祖師爺。據(jù)傳早在殷商時代,黃龍真人與他的外甥剪獸皮成人形在窗前自娛,后人據(jù)此剪成紙窗影人,隨之才有后來的紙窗影戲。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春秋戰(zhàn)國時,觀音菩薩三渡華陽縣,一次,他發(fā)現(xiàn)華陽縣有災難要降臨,就在離華陽很遠的地方,以佛光為幕,以竹葉為影,自己打坐在蒲團上,演唱戲人行善之類的故事,華陽縣百姓紛紛趕來觀看,因而擺脫了災難。后人即仿照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了影戲。
皮影專家侯丕烈考證的說法是,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于子夏從師于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于樂,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shù)厝怂矏?,當?shù)厝藢W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shù)刈優(yōu)橛皯?,所以歷史上有皮影戲最早源于孝義的說法。
再就是《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因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雖然民間相傳的說法不一,這些民間傳說也并沒有充分的證據(jù),但皮影戲作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興于宋代 盛于明清
唐代時已有類似影戲的雛形出現(xiàn),為僧人俗講之“變文”。“變文”是俗講之底本,是僧人用說唱的形式演繹佛經(jīng)故事。講時有圖像,猶如一幅幅連環(huán)畫,這種佛經(jīng)畫被稱為“經(jīng)變相”。講解這些圖畫的文字,有韻文有散文,有吟有誦,可歌可唱。這是唐代向一般民眾普及佛教的文藝形式,此與皮影戲藝人傳說關于影戲始于宗教相近似。道教也有類似宣傳教義的說唱形式,名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變文”“俗講”“道情”雖有圖畫,尚非真正的影戲,其后“生心作意改圖像為紙人,又后改為皮人”,便有了皮影戲的雛形。
宋代的影戲已具備了各方面的條件,藝術上日益成熟,北宋時都城汴梁已有影戲的演出。那時的影戲有手影戲、皮影戲(包括紙影戲)、大影戲,其演出的盛況在宋人的筆記中多有記載。宋神宗元豐年間高承在《事物紀原》中明確地指出宋仁宗時已有影戲。另有宋人張耒的《明道雜志》中也可以找到宋仁宗時已有影戲的證據(jù)。從文獻記載可知,當時的影戲內容多以演史為主。
宋代不但有了關于影戲的記載,更重要的有關于皮影藝人名字的記載和專門雕刻影人的行業(yè)組織的記載?!稏|京夢華錄》中有“影戲丁儀,瘦吉等弄喬影”的記錄。南宋書中關于藝人的記錄更多?!段淞峙f事》卷六《諸色技藝人》記載影戲人22人,其中王潤卿是已知的最早的影戲女演員。宋代已有了專門雕刻影人的行業(yè)組織“繪革社”,《武林舊事》也記有“繪革社”必以影人彩飾雕鏤之工自炫。宋代時,影戲已經(jīng)發(fā)展為成熟的戲劇形式,并對早期戲曲的形成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明清影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發(fā)展,明代開始,各地影戲蓬勃興起,從此形成了帶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稱,以示彼此在音樂(唱腔)、美術(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xiāng)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yǎng)影班為榮。在民間鄉(xiāng)村城鎮(zhèn),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xiāng)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xù)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xiàn)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盛況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nóng)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滴鯐r,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jié)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于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以“玄燈匪”的罪名被查抄。日軍入侵前后,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yè)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活躍起來,從1955年起,先后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遇“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endprint
皮人作戲 手傳真情
皮影與剪紙藝術有關,演出中又配有當?shù)氐拿耖g社火音樂,是一種喜慶的藝術形式。孝義現(xiàn)在收藏有中國最早的皮影,黑色,影人有一尺高,刻工粗獷,考證是金代的作品,距今約700余年。
皮影戲是現(xiàn)代影視藝術的鼻祖,屬一種綜合性的傳統(tǒng)民間影戲藝術。就中國傳統(tǒng)影戲而論,可分為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三大類,孝義屬皮影戲。它是用燈光照射,用獸皮(主要是牛皮,質地硬)作成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有“燈形變幻映事實,皮人作戲傳真情”的說法。
孝義皮影戲因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所以稱之為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為紙窗皮影,以麻油燈襯突亮子,6張(30cmX 50cm)麻紙糊窗做銀幕,配以簡練的胡琴、嗩吶、亮鑼、二五眼吹奏為主的腔調,形成一種獨特的孝義皮腔影戲,“七緊八慢九消閑”以此形容一個皮影班組成人員的編制?!靶⒘x皮影”人物造型粗獷、簡潔,更顯厚重、率真,由于它主要以敬神戲為主,所以專演《封神演義》《西游記》,除惡揚善戲較多,強調人物神似,色彩簡練,人鼻嘴唇分明,胡須和臉部合為一體,極具漢畫像石的韻味,其中一件皮影人《封神演義》中扮趙分明造型在1995年被郵電部制成特種郵票發(fā)行,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皮影人造型。音樂唱腔是以小嗩吶為主的吹腔伴演,古老而罕見,是電影的鼻祖。2006年“孝義皮影戲”“孝義木偶”“孝義碗碗腔”同時被列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歲月流金 承傳復興
孝義皮影戲,由皮影藝術的雕刻、繪畫而來,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其古樸絢麗、多姿多彩,是蘊藏在民間文化中的一朵藝術之花,也使得孝義獲得了“戲曲之鄉(xiāng)”的美名。
孝義皮影已有2 400余年的歷史。1955年,孝義曾出了元代古墓,墓成八角狀,并繪有八幅紙窗影人,并標有:“元大德二年王同樂影傳家共守其職”的落款。說明這是一個世代相傳的以紙窗影為業(yè)的皮影世家。另據(jù)《孝義縣志》中記載:境內現(xiàn)存的樂樓和古戲臺共計125座,另有皮影戲專用臺12座,為孝義特有。
在北宋時,孝義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還有專事影人雕簇的藝人,可與當時的京城汴梁相媲美。1980年夏,在孝義新城東北隅發(fā)現(xiàn)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內,光兩側壁畫上就有數(shù)個兒童,有的吹著嗩吶,有的手持影人,于草坪上玩耍。早在1953年,在孝義張家莊發(fā)掘的一座元代古墓里,墓壁上也有8幅紙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樂影傳家共守其職”的落款。說明從元代起,孝義已有影藝世家。史載,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舉行過一次百戲大會演,當時就有皮影戲班的演出。
清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孝義皮影班社多達60余個,皮影雕簇技術更為精湛,劇目日益豐富。因皮影戲演出靈活輕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嘉慶年間,王妃和阿哥們還把皮影召進皇宮,出資置買戲箱,重金聘請藝人長期演出。在鄉(xiāng)下,則有平遙、祁縣、太谷數(shù)縣的商賈,聘請孝義藝人搭班說戲,或遠去寧夏、內蒙、河北、遼寧,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如藝人楊二楞定居寧夏,張賢保歷河北、遼寧、黑龍江演出,終身未歸,在孝義影戲界頗負盛名,為后世傳師。至清末民初,孝義皮影戲出現(xiàn)了極為興盛的黃金時代,著名藝人比比皆是,如王寶棟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張立廣銅音鐵嗓,月驚星迷。井潤元專說閨門戲,人稱“小姐班”。李付德擅長喜鬧劇,被譽為“哈哈班”。此外還有張萬年、于吉榮、宋廣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藝人各顯千秋,蜚聲一時。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孝義皮影班社的好些藝人,紛紛參加革命隊伍,成為解放區(qū)各個革命劇社的文藝人才。全國解放后,孝義的皮影社團還有10余家,后歸文化局所管,即現(xiàn)在的孝義碗碗腔木偶劇團?,F(xiàn)在孝義保存的舊戲臺有110多座,其中很多是演皮影戲的專用戲臺,皮影戲在群眾中仍有很好的印象。
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被撤消。1978年恢復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jié)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xiàn)收藏有200余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fā)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討中國戲曲發(fā)生和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了解皮腔原生態(tài)的唱腔結構。為弘揚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孝義市政府于數(shù)年前投資興建了“皮影藝術博物館”,專門收藏整理有關皮影的文化實物及劇本。
走出國門 大放異彩
皮影木偶是孝義市特有的全國稀有傳統(tǒng)民間藝術。他們的皮影制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獨特。為了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大放異彩,劇團闖進了市場,他們首先立足國內的旅游旺點,在全國各大景區(qū)巡回演出,博得了觀眾的贊譽,另外,他們與臺灣皖型影視有限公司合作拍的電視劇《五哥放羊》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后,引起轟動。
孝義市的皮影木偶劇不但演火了國內,而且還走紅了國外,由孝義皮影木偶劇團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電視系列劇榮獲國際影視劇奧斯卡銅獎,名震海內外。2002年韓日世界杯足球賽上,劇團應邀赴韓日演出。
孝義市旅游局局長郝治林說:“我們的皮影木偶走向市場后,真是大放光彩,在以前,劇團沒有跨入市場的大門檻時,劇團里連工資都難保證,現(xiàn)在不同了,他們每天忙地不亦樂乎,他們要不時地穿梭在國內的旅游點演出,有時還要飛往海外,邀請劇團的演出函件像雪片一樣飛來,這風光都是靠闖出來的?!?p>
隨著孝義皮影木偶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企業(yè)也看好這門藝術,他們積極地來孝義談判,想要投資皮影木偶更深層次的開發(fā)。目前,孝義市正在籌建皮影木偶影視基地,臺灣影視公司擬投資1 000萬元人民幣入股,屆時,這座能拍大型兒童皮影、木偶劇、動畫片、卡通片的基地,將成為中國又一個新的旅游點。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孝義皮影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孝義皮影戲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獨特且璀璨的一朵,我們期待孝義皮影戲能夠一直延續(xù)下去,代代相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