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敏說:每個漢字都像一張充滿了感情向人們訴說著生活的臉。那么,由許多漢字串起來的散文又將有著怎樣的豐富無比的情感內涵?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散文的世界里,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作者的或磅礴或微妙的感情,而正是這樣的情感牽引著讀者,和作者一道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
讀散文有時會出現(xiàn)一個奇妙的現(xiàn)象:初看完全是預料之外,細析卻在情理之中。不合常理的表達恰恰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激情。艾青曾經(jīng)在一首詩中這樣說:“為什么我的眼中始終噙眼淚?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在這里,艾青抒發(fā)對于國家的愛,不是大聲疾呼,而是借眼中的淚,帶給我們一種心碎深沉的愛。所以當情感凝聚到極點,作者在抒發(fā)的時候往往除了直抒胸臆,還可以通過對外物的描述,借以抒發(fā)?;剡^頭來,我們再次讀艾青的這句詩,會發(fā)現(xiàn)眼中有淚但會“始終”嗎?顯然,與生活現(xiàn)實是不相符合的,但不會有人而責疑艾青,反而從中更感受到作者愛得深沉、愛得痛徹心扉??梢哉f,正因為作者的情感到了極點,使作者的思維和語言變得“不可理喻”,而我們也“理所當然”接受了作者這種“情到深處不講理”的抒情方式。
“情到深處不講理”是一種不錯的抒情方式,一種感人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特征進一步探求。
一、 厚此薄彼,篇幅長短表明情感偏移
在散文的選材處理方面,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作者有意識地重點突出其中一二件事情,濃墨重彩,鋪開描述,而對于其他一些事物則是簡略寫意,甚至一筆帶過。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種寫作手法——詳略得當。詳略得當不僅是作者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意圖,目的在于例舉典型性事情,從而突出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傾向的一種表現(xiàn)。孰詳孰略,作者情感的偏移顯而易見,抒情的重點也就更加突出。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中,作者寫到了父子奔喪回家所見之景,自己與友相游浦口,父子車站分別,父親書信等諸多事情;這里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是,在這些事情中,奔喪之事,作者只用了大約150字進行了交代;與友相游浦口,作者只是用了一句話一筆帶過;書信一事,差不多也就是50字左右;而父子分別,則占據(jù)了文章篇幅的半壁江山。在父子分別中,光是父親背影的描寫就差不多占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一。這些具體描寫抓住了細節(jié),從父親的動作展現(xiàn)出父親的老態(tài),從父親的外貌表現(xiàn)出生活的艱辛,從而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于父親那份濃濃的愛與深藏心底的愧疚。正因為對“背影”的詳細描寫,讓讀者感受到父親買橘時的背影永遠定格在作者的心底最深處,以致作者在寫這一細節(jié)時能刻畫細微,情感充沛,真摯動人。
二、 他山之石,對比突出作者深情
情感的表達有時候還會借用事物之間的比較。作者對某個事物有著特別的情感,為了更好的說明這種事物為什么值得他喜歡,必會努力將其塑造成具有這世間無與倫比的特征。而在這一塑造過程中,最簡便的就是將其與其他相似的大家熟知的或知名度較高的事物進行比較,用它山之石襯托此山之玉,從而突出此山之玉的不凡之處。
例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中在寫濟南冬天特點的時候這樣描述道: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
在這一段文字中,老舍先后將北平、倫敦、熱帶的各自缺點與濟南的優(yōu)點進行了一一比較,從而著重突出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側面表述出自己喜歡濟南的緣故。其實作者也知道,濟南或許還有不少其他的不如這三個地方的方面,但是由于作者這種偏愛,讓我們只看到了北平、倫敦、熱帶的缺點,也一心和他一樣認準了濟南的“溫晴”。
三、 眼中西施,心中只有“她”沒有“你”
情人眼里出西施,這種情感來得比較更加直接,更加濃烈。因為作者心中充滿情感,所以遮蔽了他的理智,讓他滿眼都是自己所鐘情的某物或某人的身影,她的優(yōu)點都被作者進行無限的放大,甚至到了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之匹敵的地步。試想,如果問四五歲的孩子,世界上誰的媽媽最漂亮。小孩子能不假思索告訴你,這個世界他的媽媽是最漂亮的。這份簡單的赤子之心,因為愛,所以他的眼中只有自己母親的影子。同樣,這種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作者的文學作品中。
都德在《最后一課》里借韓麥爾先生之口說了這么一句話:“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準確。”在這里都德連續(xù)用了三個“最”對法語進行形容認定,這三個“最”是說法語最高級,是沒有其他語言可與之相匹敵的。這種自我式的認定,在其他母語國家的人民看來,未必就是如此。我們就經(jīng)常說我們漢語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都德當時寫作背景是法國兩個州淪陷,淪陷意味著那個地方再也不能學習法語。此時自己心中那份對祖國的愛爆發(fā)噴涌,讓作者走向了“偏執(zhí)”“不講理”。而對法語的“盲目追捧”就成了作者的情感宣泄的一個具體行為。類似的情緒表現(xiàn)方法,在汪曾祺寫的《端午的鴨蛋》中也有出現(xiàn),在汪老看來自己家鄉(xiāng)的鴨蛋從里到外都透著優(yōu)點,而對于鴨蛋的喜愛甚至能掩蓋他對袁枚所寫的《隨園食單》的不喜。
四、 空谷傳響,一首獨吟唱出情深
在自我的情感世界里,作者還會經(jīng)常扮演著夢境再造者。他會竭盡自己的能力,讓我們通過他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借他的感官感受這個世界?;ǖ南闾穑频臐嵃?,風的輕柔,都由作者切實地傳輸?shù)轿覀兊膲艟忱?。在這個夢境里,我們可以靜靜聽著作者的講述,感受這外界一切事物在作者內心的反映,同樣也能真實感受到外物的喜怒哀樂?!耙磺芯罢Z皆情語”,這些外物的描寫會帶有強烈的作者個人情感。輕松愉悅的景物描寫通常反映著作者一種喜悅的心情狀態(tài)或喜愛的情感傾向。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春花圖”部分是這樣描寫道: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在這里,桃樹等都充滿了活力,賦予了人性,為了展現(xiàn)自我的美相互比賽。這是怎樣的一幅歡欣愉悅的場面!樹下的野花在春風吹拂下,俯仰不一,在作者的筆下眨起了眼睛,透著一種調皮的靈氣之感。而這一切的描寫都源于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以及一顆真摯的赤子之心。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感受,萬物皆著作者的情感色彩,或喜或悲完全操控于作者內心,而我們讀者是沒有絲毫與之爭辯的可能。這種“不講理”的行為剔除了我們的各自感受,表現(xiàn)出著作者的真實自我。
酒醉方知情深,情深方出語咄。正是作者這些種種“不講理”的表現(xiàn)方式更加細膩、精準、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不需要大聲地嘶吼,只需我們細細品讀。
余映潮老師說的好,“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是課,不是美的語文課。語文課,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睘榇?,我希望我們教學能通過細細品讀作者細微的筆觸,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汩汩清泉流淌于我們的心間,悉心體會作者迂回曲折、蕩氣回腸的深情,領悟作者看似不講理,實則很講理的表達技巧,與作者共鳴出一曲“高山流水”。
(郭萍,南京市鼓樓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南京市芳草園小學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