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
經(jīng)常聽到身邊有朋友時不時把強迫癥掛在嘴邊,仿佛這是一種很特別、很時髦的特性。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過上述經(jīng)歷,我們可以稱這種現(xiàn)象為“強迫行為”。但一般來說,這種強迫行為的程度比較輕微,且持續(xù)時間短,并不會讓人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或抑郁,因此,屬于一種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所以,強迫行為絕不等于強迫癥!
可是,當發(fā)現(xiàn)自己有某種強迫行為時,如何判斷究竟是否得了強迫癥呢?
首先我們可以自問:我為此苦惱嗎?我想竭力克服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暫時還沒有受到強迫癥的侵害。因為,強迫癥并非只是簡單地出現(xiàn)反復行為,關鍵還是要看有沒有與反復行為對抗和克服反復行為的強烈意向。
可以說,強迫癥患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時出現(xiàn)有意識地強迫和反強迫行為!并且,這樣的矛盾讓人陷入痛苦與掙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強迫癥的本質(zhì),其實是“一個人的自相搏斗”。
具體來說,強迫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被某些不可抗拒,但又被迫無奈的觀念、行為困擾著。他們明知道那些都是毫無意義,或者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卻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去處理。這種竭力想擺脫卻又無法擺脫的心理所產(chǎn)生的強烈沖突,讓人緊張不安、苦惱不已,甚至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人際交往以及生活。
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癥的出現(xiàn)主要是源于患者的內(nèi)心環(huán)境。例如,恐懼情緒的蔓延,或者難以自控的焦慮。
我們以常見的強迫癥癥狀之一——過于頻繁地洗手為例,一起來看看強迫癥患者的內(nèi)心吧。
曉峰,一名做事嚴謹、按部就班、追求完美的好學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了反復洗手的行為。他明知沒有必要,卻總是控制不住,仿佛只有洗手這件事,才能讓他感覺到放松。為此,他緊張、焦慮,注意力無法集中,寢食難安。于是,他來到了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
咨詢師在與曉峰溝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幾件“特別”的事。
童年時,曉峰有一次因為手臟沒洗就直接吃東西,遭到了媽媽的嚴厲訓斥,告誡他手上有細菌,不洗手會得??!
高一第一次期末考,曉峰因為在考試過程中肚子痛,考砸了。因為這事,他聯(lián)想起了媽媽訓斥他要洗手的事。思來想去,他最終認定自己之所以肚子痛,是因為沒把手洗干凈,感染了細菌造成的。從那以后,曉峰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對洗手這件事“愛恨交加”……
看到這里,我們或許找到了曉峰反復洗手的原因——害怕細菌感染。無疑,在面臨危險時害怕,是人之常情。但是,卻有人會將本有的恐懼無限放大,不停地想象著自己面臨恐懼時的情景。長此以往,那顆恐懼的心會愈發(fā)不安。因為恐懼,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變得危機四伏。例如曉峰,總是下意識地將自己所遭遇的失敗、挫折,統(tǒng)統(tǒng)與細菌感染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難以自控地焦慮。那么如何緩解這份焦慮?他覺得唯有不斷反復地洗手。
所以,得強迫癥,真的不是什么時髦的特性,而是一種心理疾病,一種需要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配合藥物和心理咨詢來共同治療的病。當然,學會說“不”,學幾招自我療法“防身”也是很必須的。下面,我們?yōu)榇蠹姨峁叭齻€不”的建議。
苛求,釋義為過于嚴格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誠然,嚴于律己,本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yǎng),但一味追求十全十美,則成了苛求。因此,凡事不過分苛求自己,不鉆牛角尖,只要是真的盡力了,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退一萬步講,哪怕真的失敗了,那也只是一次人生的經(jīng)歷,何況挫折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絕不代表你的人生永遠都是失敗的。另外,記得給自己放松放松,對于不觸及原則的細節(jié)問題,不用太苛求。例如,嘗試像孩子那樣盡情地玩玩沙子,或許你就會認識到,即使?jié)M手泥濘,也絕不會就此被“細菌”打?。∫源藖碛幸庾R地鍛煉自己在某些細節(jié)上的寬容度。
強迫癥患者,因強迫而恐懼。可是,越恐懼,就越排斥,也就越痛苦。如果把強迫癥狀比喻成拍皮球,皮球跳動代表著病態(tài)思維,那么怎樣才能使球靜止下來,使癥狀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當你的大腦不受控制地想洗手時,保持心理放松,不要用力控制自己不想,也不要刻意去想。因為你越是激烈地反抗,強迫思維的反作用力就越會更強烈地提醒你它的存在。唯有學會順其自然,學會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從而忽視它的存在,才能最終對它“視而不見”。
當強迫思維出現(xiàn)時,盡量使自己在行動上不為所動。這有幾種方法:一是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選擇某些特定的行為或自己感興趣的愛好活動來取代原本強迫性的關注,哪怕只是轉移注意力幾分鐘也行。剛開始一定很艱難,但是只有堅持下去,強迫行為才會逐漸因為你的延遲反應而減弱,甚至消失。二是可以時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覺得手臟要洗手,而是強迫癥在影響我。下次與強迫行為對抗時,我會撐得更久!”三是記錄下自己點滴的進步。成功的經(jīng)驗越多,自己就越會受到鼓舞,從而更加堅定改變的信心與決心。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與強迫癥說拜拜!
(杜德洋薦自《科學24小時》)
責編: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