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庭會++翁倩
父親是被“心病”嚇走的。算命的說他一生有四男一女五個孩子,兩個干事的(在城里工作),他活不過八十。這番話深深印在他腦海里。按大哥的話說,父親去世前身體狀況依然很好,吃飯走路蹲下站起,比五十多歲的他還利落。他走時,誰也沒麻煩,一如他的性格。急性心梗發(fā)作的前一個晚上,他還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
父親祖籍山東東平,爺爺是做小買賣的,1957年帶領(lǐng)父親的啞巴哥哥和年幼的弟弟逃荒來到晉南,一家人艱難維生。已經(jīng)結(jié)婚的父親當時在山東淄博一個礦上工作,每月收入能達幾十元。為了整個家庭的生存,他聽從父母的召喚,辭掉工作,回到一貧如洗的“家”,擔負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
靠著手藝和技能,父親慢慢在人生地不熟的晉南立足。他上了夜校,學會了讀書寫字和打算盤。我小的時候,父親成為隊里的會計,后來管理生產(chǎn)隊的騾馬店——給過往趕車拉貨的客人提供住宿休息并給騾馬吃喝的店。那時我們還能沾上年幼妹妹的光,父親給她從飯店買的熟豬蹄,我們偶爾可以吃上一點。父親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寵愛妹妹,當初她在外地上學,父親每個禮拜都給她零花錢,高中時我還問妹妹拿過錢花。
1979年,我家蓋起了五間北房,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家。地基是父親帶領(lǐng)兄弟四個到處撿半截磚打的。1981年,農(nó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制實行后,父親利用農(nóng)閑時間做起了豆腐。那是一門辛苦又需要手藝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頭天夜里,泡好幾缸脫干凈殼的黃豆,早上四五點就必須起床磨豆子,在家里還沒買上驢等牲口拉磨之前,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帶渣的豆?jié){,然后在一個大鍋中過濾去渣,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這是最考驗技術(shù)的活,點得老了出來豆腐斤兩太少;點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爛,沒人要。父親做的豆腐有濃濃的豆味,滑嫩可口,經(jīng)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暢銷。在凜冽的寒風中,滴水成冰的時候,父親要將豆腐一塊一塊從冷水中撈起,放在賣豆腐的大盤子中,然后推著手推車(后來換成自行車),邊推邊吆喝,他要在大家八九點吃早飯前將豆腐賣掉,所以一切工作必須趕早。我還在睡夢中,他已經(jīng)把豆腐做好。過年的時候,他一天要做五六鍋豆腐,直到七十多歲,他依然能將壓豆腐的幾十斤重的石頭搬上搬下,我自愧不如。
靠著辛勤勞動和父親的手藝,我們五兄妹一個個長大,結(jié)婚生子。父母重視教育,再苦再累也從沒有讓我們幾個提前輟學幫助他們干活,正是因著他們的堅持,我才得以大學畢業(yè)。
在我家還未買電視之前,父親的業(yè)余愛好是聽河南豫劇、聽評書以及看書。父親和母親的共同愛好是喝茶,終生未變。他倆都能喝泡得很濃的花茶,會在午飯和晚飯前先喝上幾杯,鄰居們也經(jīng)常串門一起喝,家長里短很是愜意。我家很早就買了收音機,午飯時就聽評書,他聽的評書很多,因此會講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時常常說起評書中的人物,秦瓊、薛仁貴等等。他有好多話至今深深印在我腦海里,“好漢出在嘴上,好馬出在腿上”“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肩上能跑馬。”我很小就囫圇吞棗地看完了《水滸傳》,這也是受父親的影響。母親去世后,我專門給父親買了《隋唐演義》《薛剛反唐》等好多章回體小說,有一次我回家,父親指著一堆書說他讀完了讓我?guī)ё?,我沒拿,他就借給別人看,后來我又陸陸續(xù)續(xù)給他買了一些。
父親信奉“知識改變命運”。他是“復圣”顏回的75世孫,我們家到現(xiàn)在還一直按家譜起名字。
顏世財(1934-2012)
山東東平人,農(nóng)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