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
(雙鴨山市寶清電視臺,寶清 155600)
如何應對新聞當事人拒絕采訪
孫 宇
(雙鴨山市寶清電視臺,寶清 155600)
新聞當事人拒絕采訪;狀況;應對
在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身份地位的被采訪者,由于多種原因,有很多新聞當事人會拒絕接受采訪,面對這樣的狀況,如何進行有效的采訪就是一個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記者要正確認識到與被采訪者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傳統(tǒng)媒體有著特殊的身份,是連接政府和百姓的橋梁,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媒體是政府的喉舌,這就導致“無冕之王”的記者有著天生的優(yōu)越感,覺得記者既可以采訪“政府官員”,也可以采訪“知名人士”,還可以采訪“黎民百姓”。這讓一部分記者認為,采訪是理所應當?shù)?,不管是誰,是何種身份,都應該接受采訪。但是,現(xiàn)如今媒體已經(jīng)走進市場,受市場經(jīng)濟影響和制約,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轉變。受眾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媒體信息,也不是媒體提供何種內容,受眾就只能接受何種內容的時代了?,F(xiàn)如今,媒體進入了市場,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逐漸在扭轉。媒體首先發(fā)生了變化,媒體開始重視受眾需求,對受眾的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去滿族。有了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受眾的需求方向為制作節(jié)目的導向。從原來的媒體提供什么類型的節(jié)目,受眾就只能接受什么節(jié)目,轉變成受眾喜歡什么節(jié)目,媒體制作什么節(jié)目。重視受眾的實際需求情況,有針對性的科學安排節(jié)目,使其讓廣大受眾群體歡迎喜歡。
而今,被采訪對象的心態(tài)和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不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不再是謹小慎微?,F(xiàn)在的情況是,有的被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東拉西扯,說些偏離主題,毫無意義的套話;有的則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不說實話的;更有的就是拒絕采訪,不接受媒體采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媒體逐漸走進百姓,百姓也逐漸了解媒體,對媒體的感覺沒有之前那么神秘,并且我國百姓的傳統(tǒng)思維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盡量避免麻煩。再就是仍舊有著不想被曝光的心理因素,怕被曝光之后可能影響工作生活的擔憂。
新聞記者和被采訪對象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在采訪過程當中要維護當事人的個人合法權益,尊重被采訪人的合理要求,讓被采訪人感到足夠的信任。只有充分認識到記者與被采訪者的關系之后,才能更好地處理好“拒絕采訪”的問題。記者只有取得充分的信任和被采訪者的支持,才能把采訪工作做好。當采訪問題涉及被拜訪者的個人隱私時,那么記者提問就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根據(jù)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充分考慮被拜訪者的情緒。
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會使用不同的采訪技巧,這里就一些典型的拜訪對象,根據(jù)多年的采訪經(jīng)驗,總結出一些采訪技巧。
公職人員主要指在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常情況下,公職人員在工作時,對于其職務范圍內的采訪,是不應該拒絕的,是有義務認真對待記者所提出的有關其工作職權范圍內的問題。因為此時公職人員是代表政府相關部門,有政務公開的義務,對于記者采訪,是要盡到公共服務機構相應的職責和義務,有將政務信息公開發(fā)布的法定程序。
而記者采訪公職人員,所代表的是廣大公眾的需求,此時記者背后不僅僅是一個媒體,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是黨和政府與百姓溝通的橋梁。正如地震災害、抗洪搶險、緊急疫情等特殊時期,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去各相關部門進行采訪,及時將相關信息公布于眾,此時記者是替觀眾、替受災百姓、替關心此事的所有愛心民眾提問。不管得到的答復是否滿意,也不管相關部門是否決絕采訪,都應該將所得信息發(fā)布出去,如實報道獲得的各種采訪情形。
如今的政府在積極地為百姓服務,為百姓謀福利,遇到記者采訪,通常會最大程度的配合采訪,將自己部門的工作成績公布出來,讓百姓了解其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拉近百姓與職能部門的距離,讓其工作能夠更好地開展下去。假如在實際采訪社會新聞的工作中,遇到群眾反映的某些部門不作為或者不配合工作,在采訪的時候也經(jīng)常閉門不見等行為,是可以如實客觀地將這些不良現(xiàn)象記錄下來的,這也是采訪的目的所在,也是記者的職責所在。
首先,記者在采訪普通群眾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作為記者要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感興趣的新聞報道,是百姓的代言人,要反映百姓的心聲。采訪,是一種溝通,是一種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息互換,是記者將國家政策法規(guī)告之廣大群眾百姓,又將群眾百姓的想法和需求上傳給相關職能部門,是一個紐帶一個橋梁的作用。采訪,又是一種特殊的交流藝術,是需要能夠在短時間內與被采訪者建立信任,進行順暢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需要有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為基礎,還需要有大量的社會工作經(jīng)驗,具有讓被采訪者放下戒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將采訪所需的信息說出來的個人魅力。這就要求在采訪中,充分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所處狀況等各種相關因素,不魯莽、不氣勢逼人、不能步步緊逼的以居高臨下子的姿態(tài)去進行提問,要將姿態(tài)放低,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有禮貌、有感情、有熱度的交談,不要讓對方感覺難堪、有會暴露個人隱私的顧慮。要盡可能的體諒和尊重被采訪者,要讓被采訪者體會到充分的尊重和安全感,讓被采訪者信任記者,這才是成功采訪的第一步。
一般情況下,對于普通群眾的采訪要考慮到公開的事項和場合,有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是需要征得當事人的同意的,否則會造成侵害他人隱私的法律問題。對于群眾百姓的報道,要保證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報道的角度要是善意的,是客觀公正的,要對百姓有利,是符合百姓實際需求的。
但是,當新聞當事人存在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現(xiàn)象,對社會和諧發(fā)展造成了危害,有損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問題時,是需要媒體曝光其不法或者可恥的行為的,以達到警示的作用。在涉及可能侵害當事人肖像權等方面權利時,也可以咨詢法律援助,對于不光彩的行為給予曝光批評,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