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勝宇,劉巍,朱新輝,逸弘,張偉
(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骨科,江蘇 南通 226001)
漂浮體位下后外側聯(lián)合前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
崔勝宇,劉巍,朱新輝,逸弘,張偉
(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骨科,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探討漂浮體位下后外側聯(lián)合前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的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對21例三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采用漂浮體位下后外側入路治療外踝后踝骨折、前內側入路治療內踝骨折,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結果21例患者中除1例切口感染經擴創(chuàng)換藥后愈合外,其他患者切口均甲級愈合。21例術后隨訪4~20個月,平均14個月,骨折均獲得愈合,未發(fā)生鋼板螺釘松動、斷裂。根據(jù)美國足與踝關節(jié)協(xié)會踝與后足功能(AOFAS)評分標準,21例患者中優(yōu)12例、良5例、可4例,優(yōu)良率為80.95%。結論采用漂浮體位下內外側聯(lián)合入路治療三踝骨折,便于踝關節(jié)內、外、后側骨折的暴露,特別有利于兼顧后踝與內踝的直視下解剖復位內固定,值得臨床推廣。
漂浮體位; 三踝骨折; 后外側入路; 內固定
內、外踝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臨床上稱為三踝骨折,又名Cotton骨折,是踝關節(jié)損傷中較為嚴重的類型,由于往往伴隨踝關節(jié)脫位、半脫位以及踝關節(jié)周圍韌帶損傷,治療也相對復雜。對需要復位固定的后踝骨折,越來越多的醫(yī)師趨向于選擇俯臥位后外側入路,這樣可以同時兼顧外踝及后踝骨折。但是對內踝骨折,手術選擇俯臥位給內側入路操作過程帶來很多不便。我們于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選擇漂浮體位后外側聯(lián)合前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21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1例三踝骨折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35.2歲;左踝骨折9例,右踝骨折12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12例,運動傷6例,砸傷2例,墜落傷1例。根據(jù)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1],旋后外旋型12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2例,均為新鮮閉合型骨折。患者受傷后至手術時間為6~10 d,平均(5.5±0.5) d。術前常規(guī)行踝關節(jié)正側位X 線片及CT 檢查以明確骨折情況。存在Pilon骨折或者后踝骨折較小、無移位的患者排除本研究。
1.2 手術方法
連續(xù)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設置漂浮體位,大腿中段上氣囊止血帶?;贾R?guī)消毒鋪巾,患者先取健側45°半俯臥位,患肢略內旋,使踝關節(jié)后外側朝上,以利于后外側入路暴露。切口選擇外踝后緣與跟腱外緣正中縱行入路,逐層切開,分離皮下組織,切開深筋膜,注意保護后外側的小隱靜脈和腓腸神經。剝離腓骨短肌后外踝骨折清楚顯露,再將腓骨長短肌腱向外側牽開,拇長屈肌向內側牽開并近端剝離,即顯露后踝骨折。根據(jù)外踝的骨折走向,選擇解剖型或者重建鋼板塑形后放置腓骨遠端后方或者外側,螺釘固定。如后踝骨折的骨塊偏小,可選擇1~2枚空心拉力螺釘固定;如骨塊較大,選擇支撐鋼板略作塑形后固定。再調整患者為45°平臥位,患肢屈曲外旋,于內踝部做弧形切口,顯露內踝骨折,空心螺釘或克氏針張力帶固定。
1.3 術后處理
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后鼓勵患者進行患肢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功能鍛煉。視術中內固定牢固程度及踝關節(jié)穩(wěn)定情況選擇是否石膏托外固定,對骨質疏松或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欠佳者則患肢石膏托固定4~6周。術后6~8周復查X線片,評價踝關節(jié)功能。
手術在漂浮體位下完成,術中顯露方便,骨折復位固定可靠。1例患者術后第3天外踝出現(xiàn)感染,予擴創(chuàng)換藥,4周后愈合。其余患肢切口均甲級愈合。本組21例患者術后定期來院隨訪,時間4~20 個月,平均14 個月,所有骨折獲得愈合,鋼板、螺釘固定牢固,無松動、斷裂(圖1、2)。末次隨訪時無踝關節(jié)不穩(wěn),下脛、腓分離病例;根據(jù)美國足與踝關節(jié)協(xié)會踝與后足功能(AOFAS)評分標準[2]評定療效:優(yōu)12例,良5例,可4例,優(yōu)良率為80.95%。
關于內固定方式的選擇,外踝可選擇外側中和鋼板或后方支撐鋼板。如外踝骨折線呈前后斜形,鋼板可放于腓骨遠端后側,以起到抗滑作用,軟組織覆蓋更好。如合并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建議鋼板放在腓骨遠端外側,可同時經過鋼板打一枚過三層皮質骨螺釘復位固定下脛、腓聯(lián)合。如患者骨質疏松,特別是老年患者,推薦鎖定接骨板固定,這樣固定更牢靠,利于更早的功能鍛煉[7]。后踝固定一般根據(jù)骨塊的大小和移位程度選擇。如骨塊偏小,可選擇1~2枚3.5 mm空心拉力螺釘由后向前固定,必要時帶墊片以加強固定強度;如果后踝骨塊較大,可選擇支撐鋼板,固定更為可靠。打螺釘時應注意方向,如螺釘位置較低,靠近關節(jié)線,可在透視下略頭側傾斜20°,防止打入踝穴。內踝骨塊常規(guī)一至兩枚3.5 mm空心螺釘固定即可。顯露內踝時建議少許切開前內側關節(jié)囊,暴露內踝前緣以便于直視下復位內踝骨折。當內踝骨塊太小而無法空心螺釘固定時,可選擇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如內踝存在小片狀骨塊撕脫,提示內踝韌帶損傷,一期修復三角韌帶。
目前,關于三踝骨折復位固定的順序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論,特別是外踝及后踝的固定順序。有學者認為,應該先固定后踝,原因是后踝及腓骨遠端是關節(jié)囊及下脛腓后韌帶的連接,如果先固定外踝,后踝的復位和固定則較為困難[8]。而也有學者傾向于先固定外踝,因為后踝骨折塊損傷時,由于后脛腓韌帶的牽拉作用使其從脛骨的后緣撕脫,常常附著在外踝后側,外踝先復位后, 后踝撕脫的骨折塊也會跟著獲得接近于解剖復位[9]。我們認為,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只要外踝得到精確的解剖復位,腓骨長度及旋轉得到糾正,后踝的骨折復位就不會困難。另外,當后踝骨折精確地復位固定后,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也會得到糾正。值得借鑒的是復位過程中外踝盡可能解剖復位。如果術中不能肯定外踝是否得到精確復位,可先用克氏針或者鋼板于骨折的遠近端各1枚螺釘(滑動孔)臨時固定外踝,同時探查內踝的移位情況,在復位后踝時也可調整外踝的復位??偠灾?踝關節(jié)骨折的治療目標是盡可能恢復踝穴的正常解剖,并予以堅強的內固定,以利于盡早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因此,不必拘泥于外—后—內或者是后—外—內的順序,可按術者的操作習慣以及根據(jù)手術中的具體情況作調整。
圖1三踝骨折X線及CT三維圖像
圖2三踝骨折術后X線及術后5個月復查圖像
漂浮體位在骨科手術中多用于髖臼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需要聯(lián)合切口、術中隨時按需要改換體位等情況,而用于踝關節(jié)手術較少。目前臨床上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多選擇仰臥位或俯臥位進行。仰臥位手術時后踝骨折暴露較為困難,固定也多選擇由前向后打入空心釘?shù)姆椒?,而對于較大的后踝骨塊,復位往往更為困難,且難以有效堅強地固定。而俯臥位手術時,盡管也可同時顯露三踝,但是處理內踝骨折時難以顯露內踝前緣,且需要盡可能內旋患肢或者屈膝,操作較為不便。本組患者采用漂浮體位,先采用先取健側半俯臥位,患肢略內旋,使踝關節(jié)后外側朝上,選擇后外側入路,在同一個切口下對腓骨骨折及后踝骨折行復位固定。然后改為健側半仰臥位,可稍屈膝外旋,前內側入路進行內踝手術,暴露方便直觀,且避免了二次消毒鋪單,減少手術時間,降低感染的風險。
漂浮體位應當遵循以下幾點:(1)安放健側臥位,腋窩墊高防止壓迫,同時安放頭圈。(2)患者上肢前伸安放于升降托手板,側臥位固定架前后安放于胸背部及恥骨聯(lián)合,并安放棉墊以保護皮膚,務必留有活動余地,并利用骨盆及腰部旋轉達到“漂浮”狀態(tài)。(3)術中調整時可調節(jié)前后固定架至前后傾斜,必要時可調整手術臺左右傾斜以加大漂浮角度。一般來說,在上述固定下手術床左右傾斜10~15°時不會有患者跌落的風險。(4)健側下肢處于受壓部位,可在腓骨小頭安放軟墊,防止腓總神經受壓。
綜上所述,采用漂浮體位下內外側聯(lián)合入路治療三踝骨折,術中體位改換方便,可方便地顯露踝關節(jié)內、外、后方骨折,特別是兼顧后踝與內踝的直視下解剖復位內固定,操作更為簡化,臨床效果良好。
R683.42
A
顏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