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
自媒體的應用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立足學生的“問題”和發(fā)展需要,用自媒體捕捉并剪輯學生過去的生活場景,記錄“道德瞬間”,引領學生“回望”生活,通過對比反思和自由表達,深化道德認知,發(fā)現(xiàn)并感悟生活所內(nèi)在的道德意蘊,進而激活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 鍵 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自媒體;向生活學習;回望生活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主人,隨拍、隨放、隨傳的照片和視頻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學素材。但是,如果教師僅僅是簡單地播放這些視頻或照片,就容易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看一看、笑一笑的“劇場”。以學生生活為“腳本”,借助自媒體,引領學生在“回望”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實現(xiàn)道德的自主建構,才能真正讓自媒體服務于學生的道德成長。
一、抓拍“規(guī)則”行為,在對比反思中深化道德認知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及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因此,“向生活學習”是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不知如何、不知對錯時,能想一想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同學的經(jīng)驗,從中找到當下的出路。這是一種生活的反芻,道德正是在這種反芻與回味中呈現(xiàn)的。[1]自媒體的廣泛應用,為這種反芻與回味提供了生動立體的素材。
以“校園里的號令”一課(統(tǒng)編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6課)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為什么要聽它(號令)的話”。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對校園的號令有進一步的思考,進而實現(xiàn)認同和理解,明白在集體生活中統(tǒng)一號令的作用,了解號令存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許多老師在教學時,常常會讓學生觀看解放軍或消防員聽從號令快速行動的視頻。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視頻雖然非常典型且震撼人心,但對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聽它的話”并無助益。學生的回答多是停留在“聽號令可以打贏戰(zhàn)爭”“聽號令可以救人”這種淺顯的層次,對于校園里號令的作用并沒有達到應有的理解。究其原因,解放軍、消防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距離,而且其高度整齊和對命令的絕對服從,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難以真正感受和理解號令在戰(zhàn)爭、救火等情況下的重要作用。
對此,教師借助自媒體捕捉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嘗試進行了教學改進。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學生對于號令常常充耳不聞,尤其是在大課間出操時,學生常常不聽廣播號令,仍然在教室里活動、游戲。于是,教師悄悄地拍攝了一年級和高年級的出操場景,在課堂上進行對比播放。學生看到,自己的班級不聽號令,需要老師去催促;排隊散漫,用時超過兩分鐘,還影響了其他班級出操。相比之下,高年級學生聽到號令后自覺、快速地排起了整齊的出操隊伍,用時僅五十多秒,各個班級依次走向操場,整齊快速且精神振奮。如此,學生形象直接地感受到校園號令的重要作用,并對自身的出操行為進行了反思,知道了怎樣做才是遵守號令。
低年段學生尚未形成自覺的生活反思意識,他們對蘊含于生活之中的道德意義的理解和領悟,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和激發(fā)。借助自媒體,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生活“現(xiàn)場”,從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進而產(chǎn)生了改進的愿望和需要。這種對于自身行為的反思將引領學生學會思考自身生活,深化道德認知,從而走向自覺成長。
二、剪輯生活“現(xiàn)場”,在自由表達中感悟道德意蘊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形成,是以道德情感體驗為基礎的。沒有真實情感的體悟,道德教育將成為說教。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引導學生表達真實的生活感受,用心體驗每一個當下,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內(nèi)在的道德意蘊。但是,對于中、低年段的孩子而言,完整流暢地表達已然發(fā)生過的事情都有一定難度,若要異時異地再次體驗并準確表達其感受則更加困難。對此,我們嘗試使用自媒體,引導學生“回望”過去,并表達真實而深刻的生活感悟。
以“我的勞動感受”一課(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7課)為例,教師通常會啟發(fā)學生說一說在學校和家庭勞動中的經(jīng)歷和感受。學生一般能夠說出一些勞動的過程,如怎樣值日掃地,怎樣在家整理房間,但敘述或空洞無味,或繁瑣冗長,而當時當?shù)氐摹皠趧痈惺堋薄蛐量?、或高興、或沮喪、或激動,學生已經(jīng)遺忘了。
為了喚起學生勞動時或勞動后的真實感受,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做一次家務勞動,并請家長幫忙用手機拍下勞動過程,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nèi),通過QQ傳給老師。收到視頻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了剪輯,并在課堂上播放。
師:這個周末,同學們都在家參加了家務勞動,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幾位同學的表現(xiàn)。
播放視頻:一位女同學耐心地喂弟弟吃飯:“啊,寶寶張大嘴巴?!薄靶』疖囈_進小山洞啦?!薄霸俪砸豢冢L肉肉?!薄恢挥X中,一小碗米糊就喂完了。
視頻中姐弟兩人真情流露,充滿童趣,同學們被她逗引弟弟的話語逗笑,也被弟弟吃得滿嘴的“胡子”逗笑了。教師及時采訪同學:你們?yōu)槭裁葱δ兀?/p>
生1:別看她平時在學校嘻嘻哈哈,喂起她弟弟來還真有一套。
師追問:你說的“一套”是哪一套?
生1:她知道跟弟弟說說話,引他張嘴,還會跟弟弟玩小火車的游戲。而且我看到弟弟嘴上吃臟了,她還會用勺子把嘴邊的食物刮到嘴巴里去。
教師采訪視頻主角:我們看到你很會喂弟弟吃飯,你是怎么學會這些方法的?
生答:我平時看媽媽這樣喂,就學會了。
師適時小結:哦,原來留心看大人是怎么勞動的,我們也能學會勞動的本領……多練習多干活,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勞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麻煩和困難,就有了勞動的經(jīng)驗,能做得更好。那你喂弟弟累嗎?
生:不累,看弟弟全吃完了我很高興!
師:勞動雖然是辛苦的,但通過勞動我們也感受到,這不僅是付出,也是我們愛的表達,就像爸爸媽媽對我們一樣,對嗎?endprint
生:是的?。ㄍ瑢W們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每一天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但平凡的日常小事往往蘊含著美好的情感。正是這份真與善引導著學生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培育起真善美的品質(zhì)。借助自媒體,讓學生重新體會生活內(nèi)在的道德底蘊,并充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道德意義正是在這種生活的反芻與回味中呈現(xiàn)在學生心中,引領學生用心體會每一個“當下”,領悟平凡生活中所內(nèi)在的道德意蘊,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三、記錄“榜樣瞬間”,在“發(fā)現(xiàn)學習”中激活道德愿景
榜樣學習是人類學習特別是意義獲得與領悟的重要方式。對于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榜樣,都可以成為激發(fā)學生道德成長的源泉。但是,在以往的品德課堂中,榜樣過于成人化、事跡過于極端化,強調(diào)模仿、忽視反思等問題并不鮮見。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低年級教材針對這一問題,注重從兒童的日常生活中選取榜樣,并強調(diào)同學之間互為榜樣的學習意識。實踐中,我們嘗試借助自媒體,記錄學生的道德“瞬間”,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榜樣,感受身邊的道德力量,以此激活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教學“同學之間”一課(蘇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之前,教師留心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用手機拍攝了同學之間許多感人的瞬間:課間有同學不開心,好朋友會在一旁陪伴他,和他說話;有同學作業(yè)遇到困難,熱心的同學會細心為其講解;有同學身體不適,善良的同學們爭著送其到校醫(yī)室就診……通過剪輯制作,在“美好回憶”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展示。由此,帶領學生一同回望剛剛經(jīng)歷的溫情生活,體會同學之間真情相待、互相幫助的友愛之情;接著,教師隨機采訪照片中的施助者和受助者,同學們真情流露,激動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互相表達謝意。溫情滿滿的課堂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道德的生活就在身邊,自然產(chǎn)生了認同和向往的道德情感。
向過去的生活學習,意味著服務于當下問題的解決,服務于當下學生的困惑,服務于更美好的未來生活?!鞍駱铀查g”的回放,讓學生回到“同學之間”的日常生活現(xiàn)場,“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直接觸摸到現(xiàn)實中的具體可感的人物”,“與榜樣人物面對面接觸并感知其身上的力量” [2],重新“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同學情誼。由此,架起了溝通過去與未來生活的橋梁,引領學生反思過去,憧憬未來,走向更加美好的道德生活。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低年級教材主編孫彩平教授曾說:回望生活是意義發(fā)現(xiàn)的方式,回望生活是“讓歷史告訴未來,從過去的生活獲得當下的智慧”。[3]自媒體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使用,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走進學生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引領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并反思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內(nèi)在的道德意義。由此,讓學生學會向生活學習,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孫彩平.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2]薛國鳳.論少年兒童的榜樣教育法[J].中國德育,2017(11):11-15.
[3]孫彩平.在回望中發(fā)現(xiàn)未來的模樣,實現(xiàn)意義的前行[J].中小學德育,2014(12):1.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江蘇南京 210017)
責任編輯 毛偉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