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謙
再談鄭州商城的始建年代
——趙海濤、侯衛(wèi)東、袁廣闊論文讀后
□李伯謙
趙海濤先生的論文刊登于 《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題目是《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1],除未涉及青銅器、玉器之外,還發(fā)表了許多與論定二里頭文化四期分段及夏、商分界有關的遺跡與陶器圖。2017年10月29日在鄭州舉辦的“青銅器與金文”學術討論會上,趙海濤先生還以此為題應邀做了演講,附有彩色PPT,內有不少青銅器圖像,重點重申了上文觀點,并做了詳細的論證,內容較前文更為豐富。主旨講的雖是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分段,未提鄭州商城的始建年代,但實際上是講夏、商分界應在二里頭四期晚段第1階段、第2階段之間。侯衛(wèi)東先生的論文《試論二里崗文化構成的演變》刊登于《江漢考古》2016年第4期[2],他提出的鄭州商城形成階段的“過渡期”概念,與本文討論的問題密切相關。袁廣闊先生本來就是鄭州商城始建于二里崗下層一期之前觀點的倡導者,這次在《中國文物報》2017年11月3日發(fā)表的《鄭州商城始建年代新證》論文中[3],引用了更多的資料,論證了鄭州商城始建于洛達廟晚期即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觀點更為明確。趙海濤、侯衛(wèi)東和袁廣闊三位先生的論文切入點雖有不同,討論的重點也各有側重,但所得結論卻基本一致,即:以小城或曰宮城的始建為標準,鄭州商城的始建在洛達廟晚期即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而不在鄭州二里崗下層一期。這與我主張的二里頭文化四期時實現(xiàn)了夏、商王朝政權更迭,作為王都的鄭州商城始建于洛達廟晩期的觀點類似,我表示支持。
鄭州商城的始建年代是推定夏、商分界的基石,也是從考古學上推定夏文化的出發(fā)點,很早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1977年在登封召開的第一次夏文化討論會上,鄒衡先生發(fā)表的《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4],文中不僅將二里頭文化一、二、三、四期俱看作是夏文化,否定了二、三期是夏商分界,也否定了鄭州商城隞都說,他提出的《左傳》襄公十一年“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文獻記載;鄭州商城北部金水河等地出土戰(zhàn)國“亳”字陶文;鄭州亳都與葛為鄰,與韋、顧、昆吾、夏桀所居地望相合;以及鄭州商城綿延一百五十多年等四項證據(jù),證明鄭州商城確為湯都亳無疑,逐步為學術界所認可。但鄭州商城具體建于何時,學者之間仍有不同看法,主持商城發(fā)掘并主編《鄭州商城》發(fā)掘報告的安金槐先生,將鄭州商城遺址分為二里崗下層一、二里崗下層二、二里崗上層一、二里崗上層二共四期,認為鄭州商城始建于二里崗下層二期[5];鄒衡先生認為始建于二里崗下層一期,不過鄒先生認同陳旭先生二里崗下層一期與南關外期同時的觀點,屬滅夏時的先商文化,二里崗下層二期才是最早的商文化。鄒衡先生是我大學時商周考古課的老師,我是鄒衡先生學術上的追隨者,較長時間認同二里崗下層一期是先商文化[6],只是對南關外期與二里崗下層一期同時的觀點有所保留。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以后,尤其是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看到兩地更多的資料,我的看法也開始發(fā)生改變,雖仍同意鄒先生鄭州商城大城始建于二里崗下層一期,但已不認為二里崗下層一期是先商文化,而是夏、商政權更迭之后最早的商文化。至于鄭州地區(qū)先商時期遺存,則是我在《對鄭州商城的再認識》一文中[7]提出的與二里崗下層一期有地層疊壓關系的洛達廟晚期及與之基本同時的化工廠H1、青年公寓T36⑥層、W22夯土墻、97C8T166M6銅器墓、C8T62③等。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之后,原來主張二里頭文化二、三期夏、商分界,二里頭文化三期是最早的商文化的學者,轉而認為偃師商城是文獻中說的“西亳”,是商滅夏后建立的最早的商都[8],這就產生了偃師商城和以鄒衡先生為首的主張鄭州商城是商人最早的亳都兩種觀點的矛盾,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為此于1997、1999年專門在鄭州、偃師和北京召開了兩次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學研討會,既觀摩標本,又切磋討論,但始終難以取得一致意見,最后在《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中以“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后,是商代最早的兩處具有都邑規(guī)模的遺址”的表述作交代[9]。這種模棱兩可的說法,雖沒有遭到激烈的反對,但也沒有得到真正的一致的認可,因為它只是一種調和矛盾的說辭而已。夏商周斷代工程結題之后,在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孰早孰晚問題上持不同觀點的學者,仍繼續(xù)著自己的研究,希望找到新的論據(jù)。2004年我發(fā)表了前面提到過的 《對鄭州商城的再認識》,提出三項證據(jù)證明鄭州確有早于鄭州商城內城的遺跡。這三項證據(jù),一是W22夯土墻,墻內包含的最晚的陶片是洛達廟晩期、打破夯土墻的單位出土的陶片最早的是C1H9階段的,我推測此夯土墻是鄭州商城宮城城墻;二是陳旭[10]、袁廣闊[11]兩位先生早已指出的宮殿區(qū)有被C1H9階段宮殿基址疊壓、打破的屬于洛達廟晚期的建筑基址;三是97C8T166M6銅器墓[12],出土的銅鬲形制同于洛達廟晚期陶鬲,銅盉形制同于二里頭三期陶盉,發(fā)掘者定為洛達廟晚期。如果承認W22夯土墻是商城宮城城墻,那么鄭州商城像偃師商城一樣也應是三重城垣。如果鄭州商城宮城可早到洛達廟晚期,那么它的始建就和不少學者主張的偃師商城宮城的始建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基本一致了。
2013年是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30周年、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55周年,隨著《偃師商城》第一卷[12]的出版和紀念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55周年[13]、偃師商城遺址發(fā)現(xiàn)3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召開[14],夏、商分界和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孰早孰晚的爭論又掀起新一輪高潮,主張偃師商城早于鄭州商城的學者堅持自己的觀點,主張鄭州商城略早者則利用這個機會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劉緒教授在會上以《困惑八問——向偃師商城西亳說求解》[15]為題做了發(fā)言,這八問是:1.偃師商城成湯時期的考古遺存是否與湯都匹配;2.偃師商城作為夏商文化分界的界標是否典型;3.偃師商城作為夏、商文化分界界標是否唯一;4.偃師商城第一期和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是“一興一廢”嗎;5.對西漢董仲舒《春伙繁露》所記“作宮邑于下洛之陽”如何理解;6.對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所言“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如何理解;7.對東漢班固 《漢書·地理志》注文“尸鄉(xiāng),殷湯所都”如何理解;8.成湯是否遷都?!栋藛枴返暮诵漠斎皇窍腙U明偃師商城不是“亳”,只有鄭州商城才是商滅夏后建立的第一個都城——亳都。我讀過剛出版的《偃師商城》考古報告第一卷之后,也寫了一篇文章提交學術研討會,題目是《從〈偃師商城〉報告再看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16],指出被認為以“大灰溝⑩、⑨層為代表的偃師商城分期的第一期一段是商城始建時期,但在報告中發(fā)表的159座墓葬中只有七區(qū)T1M2一座僅剩1件殘?zhí)肇哪?,且未發(fā)表圖像;在276座灰坑中,屬于一段的一個沒有,屬于二段的也僅4個;宮城和宮殿基址材料尚未發(fā)表,但在杜金鵬先生《偃師商城初探》[17]一文中所提到的從一號到七號7個宮殿基址,沒有一座可早到一段。事實表明,以“大灰溝”⑩、⑨層為代表的一段一方面“包含有大量二里頭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包含一組具有鮮明下七垣文化特征的器物”的遺存“在偃師商城的出現(xiàn),有可能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時實現(xiàn)了夏、商政權更迭的反映,但要建造偃師商城可能最早要到偃師商城分期的二段時才開始了”。杜金鵬先生在《偃師商城初探》中列有偃師商城分期與鄭州商城分期對應表,偃師商城一期二段正對應鄭州商城C1H9等二下一遺跡,而根據(jù)現(xiàn)在我們的認識,鄭州二里崗二下一正是鄭州商城內城開始興建的時候,這就是說鄭州商城內城和偃師商城宮城及早期宮殿的建造是基本同時的,與偃師商城一期一段相當?shù)泥嵵萆坛菍m城的始建要早于偃師商城一期一段。正是基于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發(fā)掘的資料以及上述分析,我認為偃師商城并不早于鄭州商城,這是可以肯定的?!断纳讨軘啻こ?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 (簡本)》中所做的 “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后,是商代最早的兩處具有都邑規(guī)模的遺址”的論斷,雖說不上精準,但還算公允。
經過這一輪討論,我本來認為兩座商城孰早孰晚的爭論已經水落石出,可以畫上句號了。但沒承想,2015年,長期在偃師商城參與和主持發(fā)掘的谷飛先生在 《華夏考古》第4期上發(fā)表了 《偃師商城的筑城次序解析》一文[18],重申了偃師商城考古隊的主流觀點,堅持認為“宮城的建設始于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并舉出了6個方面的證據(jù),最主要的是第一個證據(jù),即“宮城北部祭祀B區(qū)、C區(qū)的最下層 (即原說的大灰溝⑩、⑨層——本文作者)堆積所出遺物屬于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這應當是宮城建成以后使用時期的堆積。祭祀C區(qū)的發(fā)掘資料表明,其四周的早期圍墻應是與其下層堆積同時期的建筑遺跡,祭祀B區(qū)情形與C區(qū)相似”。第二個證據(jù)是“通過層位判斷,位于第八號宮殿南側的第十號宮殿與祭祀?yún)^(qū)早期圍墻為同一時期建筑,它與祭祀C區(qū)南圍墻、祭祀C區(qū)南廣場東西圍墻共同構成了一組封閉建筑。同理,祭祀C區(qū)東側的祭祀B區(qū)連同其南側的有圍墻的廣場也屬同期建筑遺跡”。這就把原來所定的一期1段,由大灰溝⑩、⑨層擴大為其四周的圍墻及南側有圍墻的廣場了。不僅如此,進而又擴大串聯(lián)范圍,把前面已列為1段的第八號、十號宮殿建筑以外的第一、二、三、四、七號宮殿建筑基址統(tǒng)統(tǒng)納入進來了。其結論是:“既有證據(jù)顯示早期建筑在商文化第一期2段之前就已經建成使用了,祭祀?yún)^(qū)地層還存在著明確的第一期1段遺存,那么……判斷宮城早期建筑的修建和初期使用在偃師商城商文化的第一期1段就是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判斷?!比欢@種認識,卻和前面我曾提到的發(fā)掘當時擔任領隊的杜金鵬先生《偃師商城初探》一書中的說法有明顯差異。杜先生說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內城始建均是在鄭州二里崗下層一期,即C1H9階段,而這里卻提前到早于C1H9的偃師商城“大灰溝”⑩、⑨層時期了。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么和“大灰溝”⑩、⑨層同時的遺存,為什么在《偃師商城》報告中卻如此罕見呢?當然,《偃師商城》報告只出了第一卷,宮殿基址部分尚未發(fā)表,這只有待其正式出版之后再看究竟了。
正在我為此苦惱、糾結之際,我讀到了趙海濤、侯衛(wèi)東、袁廣闊三位先生的大作。趙海濤長期在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隊工作,他在對資料細致分析之后,依據(jù)地層關系和重要遺跡興衰、存廢情況,又將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細分為4段,指出“第1階段,二、三期建成并開始使用的‘井’字形道路、宮城城墻、1號基址群、2號基址群、作坊區(qū)的5號墻、綠松石器制造作坊、鑄銅作坊都仍在正常使用,貴族墓葬仍如既往;新出現(xiàn)綠松石作坊 2003VH198”“第2階段,除了綠松石制作作坊和鑄銅作坊仍在使用外,上述主體要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疊壓或破壞而廢棄,尤其是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特征的器物(圖一)成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于二里頭都城中心區(qū),破壞包括1號基址在內的多處重要遺跡(圖二),2003VH198廢棄”“第 3階段,新修建 6號基址、10號基址,鑄銅作坊繼續(xù)使用,綠松石制造作坊2004VH290開始使用”“第4階段,6號基址、10號基址、綠松石制造作坊2004VH290均遭到破壞而廢棄”。他說:“前文所述具有都邑要素性質的重要文化遺存在四期晚段第2階段廢棄、滅亡之后,二里頭都城沒有出現(xiàn)作為替代的同類型、高規(guī)模、大范圍、大規(guī)模的遺跡,分布范圍也急劇收縮,與第1階段作為都城時的全面興盛形成鮮明對比。同時,鄭州的兩處二里頭文化城址大師姑、望京樓相繼廢棄,二里頭文化所在的中原腹心地區(qū)沒有出現(xiàn)其他二里頭城址。這表明,二里頭都城、大師姑和望京樓城邑徹底廢棄、衰敗,以它們?yōu)榇淼亩镱^文化、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王國因突發(fā)事件而同時、整體衰敗?!薄芭c大型遺跡的廢棄同時,二里頭都城的陶器構成在四期晚段(始自第2階段)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其主體陶器繼承自原有的二里頭文化,同時新出現(xiàn)具有下七垣文化特征和岳石文化特征的多組器物……所占比例雖然較低,但它們在四期晚段第2階段突然出現(xiàn)在二里頭都城,而且是以破壞性質挖掘垃圾坑的方式出現(xiàn)于都城的核心區(qū)域宮殿區(qū)內大型夯土基址近旁,甚至直接破壞了大型夯土基址,意義不凡,它同樣有力地表明:……這一變化應是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代表的對立政權入侵二里頭都城,也即商湯滅夏的結果?!睘檫M一步說明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第 1、2段之間發(fā)生的這一重大變化,趙海濤先生還聯(lián)系了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宮城始建的有關情況。
與趙海濤先生大作發(fā)表的同時,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侯衛(wèi)東先生也發(fā)表了前面提到過的 《試論二里崗文化構成的演變》那篇文章,他從鄭州商城演變的角度提出了“過渡期”的概念,他所謂的過渡期即指黃委會夯土墻(W22)出土陶器(圖三)、T166M6出土器物(圖四)、南關外下層出土陶器(圖五)等具有二里頭文化(洛達廟類型)、下七垣文化漳河型(疑即鹿臺崗類型——本文作者注)、輝衛(wèi)型遺存、岳石文化特征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器物群,他說:“漳河型因素雖然不是主體,但其出現(xiàn)打破了此前的文化格局和穩(wěn)定態(tài)勢,主導了鄭州商城所在地的文化向典型二里崗文化發(fā)展?!焙钗牡倪^渡期遺存就是趙文二里頭四期第2階段出現(xiàn)的包括原二里頭文化延續(xù)下來的及下七垣文化、輝衛(wèi)型遺存、岳石文化等因素,面貌相似,時代基本同時。
圖四 鄭州商城銅器墓C8ⅡT166M6出土器物
圖五 鄭州商城南關外遺址下層出土過渡期陶器
袁廣闊先生的 《鄭州商城始建年代新證》,依據(jù)近10年來發(fā)現(xiàn)的新資料補充論證了他和陳旭先生最早提出的鄭州商城始建年代早于二里崗下層一期,甚至可早到二里頭文化四期的觀點。
以上我們概要回溯了圍繞夏、商分界及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始建年代討論、探索的歷史,結合有關文獻記載,可大體勾畫其過程如下:
創(chuàng)造和使用下七垣文化、輝衛(wèi)型遺存,本居于豫北冀南太行山東麓的商及其友好部族勢力強大之后,便順勢南下開始滅夏行動。下七垣部眾沿今冀魯、豫魯邊境向南推進至今豫東杞縣及鄰近地區(qū),與使用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當?shù)匾娜瞬柯渎?lián)合并建立聯(lián)軍,由東向西步步緊逼;輝衛(wèi)型部眾直接越黃河南下與東來的友軍在鄭州會師,遇到大師姑、望京樓、東趙等使用二里頭文化的夏人或其與囯的阻擋,便在鄭州一帶建立亳邑,整頓力量。待一一掃除夏人據(jù)點后,向西長驅直入今偃師二里頭夏都滅夏。旋即“復亳”回鄭,在“亳邑”基礎上建立正式商都鄭州商城——亳,在二里頭原夏都附近建立監(jiān)視夏遺民的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的始建早于偃師商城是不爭的事實。
從夏商分界、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始建年代探索的曲折過程,我深深體會到材料的重要。有了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將促使我們根據(jù)新的材料重新思考問題,或者對原有的結論進行補充、修改,以增強其說服力;或者改變觀點,依據(jù)新的材料重新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我曾對之前我贊同的或者我提出的觀點有過修正,甚至放棄。遇到這種情況,我有過猶豫,有過痛苦,但事過之后,會頓覺輕松愉快,有又進一步之感,這大約就是做學術研究的樂趣吧!
附論:本文的插圖引自趙海濤、侯衛(wèi)東兩位先生的論文,于此謹表謝忱!
[1]趙海濤:《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侯衛(wèi)東:《試論二里崗文化構成的演變》,《江漢考古》2016年第4期。
[3]袁廣闊:《鄭州商城始建年代新證》,《中國文物報·文物考古周刊》2017年11月3日第6版。
[4]鄒衡:《鄭州商城即湯都毫說》,《文物》1978年第2期,摘要發(fā)表于鄒衡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xù)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6]李伯謙:《先商文化探索》,原載1989《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后收入《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
[7]李伯謙:《對鄭州商城的再認識》,最初發(fā)表于《古都鄭州》2005年第4期,后收入《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8]高煒等:《偃師商城與夏商分界》,《考古》1998年第10期。
[9]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
[10]陳旭:《鄭州商城宮殿基址的年代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后收入陳旭《夏商文化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
[11]袁廣闊:《關于鄭州商城夯土基址的年代問題》,《中原文物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03年。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第一卷)》,科學出版社,2013年。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都邑與文化(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都邑與文化(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5]劉緒:《困惑八問——向偃師商城西亳說求解》,《夏商都邑與文化(一)》,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6]李伯謙:《從〈偃師商城〉報告再看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夏商都邑與文化(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7]杜金鵬:《偃師商城初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8]谷飛:《偃師商城的筑城次序解析》,《華夏考古》2015年第4期。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吳倩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