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短”來表示“攔截”義在很多方言中都有體現(xiàn),但“短”何以有“攔截”之義卻少有人論及;除此之外,一些地區(qū)方言中還有表示“追趕”義的“斷”,其本字亦未可知。通過文獻論證,考證出表示“攔截”義的“短”本字當為“斷”,其“攔截”義源于“斷”之“截斷”義;而方言中表示“追趕”義的“斷”當是“追”的記音字。
關鍵詞:短 斷 方言詞 本字
山東方言乃至很多方言中都存在“短”表示“攔截”義、“斷”表示“追趕”義的說法,但究竟何以有“短”之“攔截”義、“斷”之“追趕”義卻少有人論及。本文通過文獻考證,對“短”“斷”方言義之來源略有所得,希望對方言詞語的考釋工作有所貢獻。
一、“短”之“攔截”義考源
根據(jù)許寶華、宮田一郎[日]《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資料,“短”表示“攔截”義在很多方言中都有體現(xiàn)。
短:①攔截。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②攔路搶劫。冀魯官話;中原官話。
③截斷(話語)。西南官話,四川成都。[1](P6167)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昭人呼人逐賊曰短著?!盵2](P47)筆者家鄉(xiāng)山東沂源方言中也用“短”來表示“攔截”義。由上可見,“短”在官話方言中表示“攔截”這一義項很普遍,“短”能表示攔截義必有其歷史淵源。但是查找古代字書,并未發(fā)現(xiàn)“短”有“攔截”義的解釋?!墩f文解字·矢部》:“短,有所長短,以矢為正。從矢豆聲。”《廣韻》:“促也,不長也。都管切。”姜亮夫認為,“短”表示“攔截”之義乃“堵攔”之急言?!罢讶撕羧酥鹳\曰短著,當即堵攔之急言也。又當(擋)字亦有遮攔之意,音與堵通?!盵2](P47)此說法缺乏證據(jù),我們認為,“短”當為“斷”之同音替代字。
《說文·斤部》:“斷,截也。從斤。,古文絕。”“斷”的本義是把條狀物截開分成段。
(1)“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保ā对娊?jīng)·豳風·七月》)
(2)“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保ā吨芤住は缔o下》)
(3)“徐子章禹斷其發(fā),攜其夫人以逆吳子?!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p>
(4)“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保ㄌ啤ざ鸥Α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以上“斷”都是“把物體截開分段”之義,此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使用,如“鉛筆斷了”“剪斷繩子”等。物體被截開分成段則會導致物體斷裂、不連貫,所以,“斷”由本義又引申為“(使……)不連貫、斷絕”之義。
(5)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尚書·盤庚上》)
(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7)“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保ㄌ啤ざ拍痢肚迕鳌罚?/p>
(8)“東南富饒之區(qū)的鄉(xiāng)下人生命線的蠶絲,現(xiàn)在是整個兒斷了!”(茅盾《故鄉(xiāng)雜記》)
以上“斷”都可以理解為“斷絕、不連貫”之義。行人的旅途可視作抽象的條狀物,旅途被斷開則是受到了攔截、阻攔,所以,“斷”又引申為攔截、阻攔之義?!稘h語大字典》中“斷”字條下有“攔截”的義項[3](P2175),《漢語大詞典·斤部》“斷”字條下也有“攔截;攔劫”的義項,并于“斷道”一詞下注“截斷道路,阻塞道路”[4](卷6.P1084)。除此之外,還有“斷路”的說法??梢?,“斷”確實有“攔截”之義。如:
(9)“便欲送璽,會曹操斷道。”(三國·魏·曹操《上言破袁紹》)
(10)“周嵩嫁女,門生斷道解廬,斫傷二人,建康左尉赴變,又被斫。”(《晉書·劉隗傳》)
(11)“及虜引退,而洲上余兵萬人,求輸五百匹馬假道,慧景欲斷路攻之?!保ā赌鲜贰ぞ矶濉罚?/p>
(12)苦奈半夜雨天,又早遇強徒斷路,誠所謂禍不單行也?!保▍浅卸鳌段饔斡洝さ诰攀呋亍罚?/p>
(13)“無量佛,膽大強徒,敢斷道劫人!”(清《大八義·第一回》)
以上用例中,“斷道”和“斷路”同義,均是“攔截道路”的意思?!皵唷庇小皵r截、阻攔”義也可從“截”的引申軌跡中得到佐證。楊琳在《訓詁方法新探》中提出了詞例求義法,即“利用一組詞共有的發(fā)展演變模式來考求或證明詞義的方法”“詞例存在的對象最常見的是同義詞,這是因為同義詞具有相同的核心義素,往往也會有相同的語義組配關系,因而易于引申出相同的詞義?!盵5](P75)許慎《說文·斤部》:“截,斷也。從戈雀聲?!北玖x為割斷。如:
(14)“截彼淮浦,王師之所?!编嵭{:“就王師而斷之?!保ā对娊?jīng)·大雅·常武》)
(15)“你截斷天下人舌頭,爭奈無舌人解語何?”(《祖堂集·落浦和尚》)
以上“截”均用本義??梢?,“截”與“斷”為同義詞。后來,“截”引申有“阻攔”之義,還有“截路”的說法。
(16)“逃去第三日,在京口地界五更天已被截路人打悶棍的打死了?!保ú苎┣邸都t樓夢·第六十九回》)
(17)質急勒馬回走,后面山僻窄狹處,亦有車仗截路,火光迸起。(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九回》)
(18)“竊盜偷人沒飯吃,截路強徒因著急?!保ㄎ髦苌缎咽酪鼍墏鳌さ谑呋亍罚?/p>
《漢語大字典》中,“截”下有“攔阻;阻擋”的義項[3](P1513);普通話中“截”還可以組成“截住”“截獲”“截路”等詞。如:
(19)一轉念:我還得截道,如今和尤俊達鬧崩了,我不截道拿什么去上壽呢?(單田芳《瓦崗英雄·第三十五回》)
(20)“因為你四叔奶寧愿相信你四叔爺是為去龍口接她而死的,你四叔爺那天是為了接她在路上碰上了截路的胡子?!保ㄍ貘欉_《父親的入黨申請》)
(21)“怎么還沒見著涂家村的正主兒,就已經(jīng)叫幾個截道的土匪弄得人仰馬翻?”(周建良《抗命》第三十五章)endprint
由“截”有“攔截、阻攔”義,我們可以確定“斷”的“攔截、阻攔”義就是由本義引申而來。只是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截”之“攔截”義漸占上風,而“斷”之“攔截”義僅存于方言中。
表示“攔截”義的“斷”在文獻中也作“短”,只是文獻用例相對較晚。
(22)“端的是甚妖精,他敢如此短路!”(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四回)
(23)“你不過短路營生,為什么做這許多惡事?”(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24)“你既有膽子短路,你自然還有些武藝?!保ㄍ希?/p>
“短路”與“斷道”“斷路”同義,均為“攔截道路”之義。
表示“截斷、斷絕”義的“斷”在《廣韻》中有“都管切”和“徒管切”兩種讀音,可知“斷”本音為上聲,根據(jù)古音“全濁上變去”的一般演變規(guī)律,“斷”字在后代逐漸讀為去聲,今普通話即是如此。但是在有些方言中,“斷”的語音沒有完全符合演變規(guī)律,而是延續(xù)了“都管切”的讀音。在這些方言中,表示“攔截”義的“斷”仍讀本音上聲,沂源方言和昭通方言就是如此,而沂源方言中上聲調類的調值一般為44,所以,沂源方言中表示“攔截”義的“斷”讀為[tuan44]。如:說“走到一半就叫人家斷住了”,即說在半路上被別人截住了,說“在這里斷某人”即在這里等著攔截某人。由于年代久遠,口耳相傳的普通民眾已不知表示“攔截”義的本字為“斷”,于是借用現(xiàn)代漢語中讀為上聲的“短”來表示。
根據(jù)許寶華、宮田一郎(日)(1999)的資料:
斷:攔截;堵截。①中原官話;②江淮官話;③西南官話;④湘語;⑤贛語;⑥客話。[1](5790)
這條資料表明現(xiàn)在很多方言中仍然存在“斷”表示“攔截、阻攔”的用法,同時進一步印證了方言中表示“攔截”義的“[tuan214]”本字為“斷”的可信性。
二、“追趕”義“斷”之本字
除表示“攔截”義的“斷”之外,很多方言中還有一個讀為去聲,義為“追趕”的“斷”[tuan??]。這種說法在筆者家鄉(xiāng)沂源方言中也存在。如:
(18)“你先走著,我等會兒去~你?!?/p>
(19)“他拿著巴棍子把他兒子~出來了?!?/p>
上例中“斷”都相當于普通話里的“追趕”。安忠義《隴右方言詞語疏證》:“打斷,驅趕、轟出,也作‘斷?!盵6](P71)景爾強《關中方言詞語匯釋》:“斷,驅逐、逼走、趕走?!盵7](P81)許寶華,宮田一郎[日]《漢語方言大詞典》“斷”下有“追趕”和“驅逐、趕走”之義[1](P5790)。在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晉語中都有分布。但是,“斷”的“追趕”義“在‘斷的固有詞義系統(tǒng)中是找不到來源的,那么“斷”之追趕義到底從何而來?楊琳《訓詁方法新探》中根據(jù)上古微部元部發(fā)生語音交替現(xiàn)象(如《詩經(jīng)·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嵬”“萎”“怨”通押),結合臨夏方言中“凡是-n韻尾的疊音詞,其第二個音節(jié)的韻母一般要發(fā)生音變,規(guī)律是-n尾脫落,韻腹變?yōu)橐粋€舌位高的元音,聲調變?yōu)檩p聲”的現(xiàn)象,認為“斷”可能是‘追的音變記音字。[5](P121)楊文中對此觀點論證翔實有據(jù),我們深以為然。
三、結語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各種地域民俗文化。考證和闡釋方言詞語,對于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也多有裨益。通過文獻考證分析,我們暫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方言中表示“攔截”義的[tuan214]的本字當為“斷”,很多文獻作品中寫作“短”只是方言記音字;第二,方言中表示“追趕”義的“[tuan51]”,當是“追”的音變記音字,其本字應為“追”。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對了解方言詞語的歷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2]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5]楊琳.訓詁方法新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安忠義.隴右方言疏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景爾強.關中方言詞語匯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8][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10]王瑛.從元曲中幾個“方言俗語”看元曲家所用語言[J].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1):21-23.
(李靜 天津 南開大學文學院 30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