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根花
摘要:本文通過對合成氨技術應用現(xiàn)狀的分析,確定工藝技術的發(fā)展歷程和發(fā)展趨勢,為工藝技術應用實踐生產過程提供可以參考的信息,提高工藝生產質量。
關鍵詞:合成氨;工藝技術;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
氨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化工產品之一,每年的產量都非常高。通過研究人員的不斷試驗,合成氨已經可以大面積應用在農業(yè)產業(yè)中,是氨肥工業(yè)生產的基礎原料。
一 、合成氨裝量的結構調整
(一 )“油改氣 ”天然氣制氨裝置一般采用蒸汽轉化技術,但采用此技術來改造基于部分氧化工藝的重油氣化裝置,則遠不如采用天然氣部分氧化技術更為合理。采用天然氣部分氧化技術,不僅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氣化爐調整操作,改造燒嘴,而且投資少,改造難度小,改造周期短,總體經濟性好,另外,天然氣部分氧化技術易于實現(xiàn)大型化,逐漸為行業(yè)所公認。
(二)“油改煤 ”煤氣化技術的成功商業(yè)化為合成氨裝置的原料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相關的改造內部包括:新建煤氣化部分和新建合成氣凈化部分。
(三 )”煤氣化 ”。成熟且有競爭力的煤氣化工藝主要為水煤氣漿氣化煤煤氣化工藝,這兩類煤氣化工藝均是成熟的,都有大型專利工廠。水煤漿氣化工藝生產的粗合成氣己用于循環(huán)聯(lián)合發(fā)電。化肥,甲醇等生產,粉煤氣化工藝僅用于循環(huán)聯(lián)合發(fā)電,兩者各具特色。
(四)”合成氣凈化 ”。本部分的關鍵問題在于確定CO變換,酸性氣體脫除,氣體精制等工序的合理流程組合形式。其中CO變換 工藝的選擇是合成氣凈化工藝技術選擇的問題,CO變換工藝技術全為非耐硫攣我和耐硫變換 2種 ,而這 2種變換工 藝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后續(xù)酸性氣體脫除工序,氣體精制工序的流程組合。煤氣化的變換氣具有硫,CO 含量高,分壓大的特點,根據(jù)變換氣的工藝條件,采用物理吸收法比較有利。
二、合成氨的工藝流程
(一 )原料氣制備。將煤和天然氣等原料制成含氫和氮的粗原料氣,對于固體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氣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氣,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獲得合成氣,對氣態(tài)烴類和石腦油,工業(yè)中利用二段蒸汽轉化法制取合成氮。
(二 ) 凈化。對粗原料進行凈化處理,除去氫氣和氮氣以外的雜質,主要包括變換過程,脫硫脫碳過程以及氣體精制過程。
(1) 一氧化碳變換過程。在合成氨生產中,各種方法制取的原料氣都含有CO,其 體積分數(shù)一般為 l 2%一 40%,合成氮需要的兩種組分是 H和 N,因此 需要除去合成氣中的CO。
(2)脫硫脫碳過程。各種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氣,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為防止合成氨生產過程催化劑的中毒,必須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脫除,以天然氣為原料的蒸汽轉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脫疏,用以保護轉化催化劑,以重油和煤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據(jù)一氧化碳變換是否彩和耐硫的催化劑而確定脫硫的位置,工業(yè)脫硫方法種類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學吸收的方法,常用的低溫甲醇洗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等。
(3)氣體精制過程。經 CO變換和 CO 脫除去的原料氣中尚含少量殘余的 CO和 CO ,為了防止對氨合成催化劑的毒害,規(guī)定 CO 和 CO 總量不得大于 10CMs/Ma(體積 分數(shù) )。因此,原料氣在進入合成工序前,必須進行原料和原料氣的最終凈化,即精制過程。
(三 )氨合成。將純凈的氫,氮混合氣壓縮到高壓,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氮產品工序,是整個合成氨生產過程的核心部分,氨合成反應在較高壓力和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進行,由于反應后氣體中氨含量不高,一般只有 10%一20%,故采用未反應氫氮氣循環(huán)的流程。
三、合成氯的值化機理
熱學力計算表明,低溫,高壓對合成氨反應是有利的,但無催化劑時,反應的活化能很高,反應幾乎不發(fā)生,當采用鐵催化劑時,由于改變了反應歷程,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使反應以顯著的速率進行。目前認為,合成氮反應的一種可能機理,首先是氮分子在鐵催化劑表面上進行化學吸咐,使氮原子間的化學鍵減弱,接著是化學吸收的氫原子不為導表面上的氮分子作用。在催化劑表面上逐步生成一 NH、NH 、NH,最后 氨分子在表面上脫吸而生成氣態(tài)的氨。
四、催化劑的中毒
催化劑的催化能力一般稱為催化活性,有人認為,由于催化劑在反應前后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不變,一旦制成一批催化劑之后,便可以永遠使用下去,實際上許多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其活性從小到大,逐漸達到正常水平,這就是催化劑的成熟期,接著,催化劑活性在一段時間里保持穩(wěn)定,然后再下降,一直到衰老而不能再使用,活性保持穩(wěn)定的時間即為催化劑的壽命,其長短因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和使用條件而異。
五、工藝技術改造新建煤氣化工序,采用煤氣化工藝,生產合成氣。新建空氣分離工序。采用全低壓,內壓縮空氣工藝,為煤氣化工序提供工藝氧氣和高,中,低壓氮氣。新建耐疏變換工序。采用三段耐硫變換工藝,進行合成氣的高濃度 CO變換 。新建酸性氣體脫除工序,采有低溫甲醇洗凈化工藝,進行變換氣的脫硫脫碳凈化,以脫除變換氣中的 H S、CO 等,繼而處理低溫甲醇洗工序中的 H2S尾氣 ,改造和利用甲烷化工序。
六、 我國合成氨技術的基本狀況目前合成氨總生產能力為 4500萬 噸/年左右,氮肥工業(yè)已基本滿足了國內需求,在與國際接軌后,具備與國際合成氨產品競爭的能力,今后發(fā)展重點是調整原料和產品結構,進一步改善經濟性。
( 一 )大型氮肥裝置。我國目前有大型合成氨裝置共計 34套,生產能力約 1000萬 噸/年,其下游產品除 1套裝置生產硝酸磷肥之外,均為尿素。按照原料類型分,以天然氣為原料的 17套 ,以輕油為原料的 6 套,以重油為原料的 9套 ,以煤為原料的 2 套。
(二 )中、小型氮肥裝置。我國目前有中型合成氨裝置 55套,生產能力約為 500萬 噸/年,其下游產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銨,其中以煤、焦為原料的裝置有 34套 ,以渣油為原料的裝置有 9套 ,以氣為原料的裝置有 l2套 ,目前有小型合成氨裝置 700多套 ,生產能力約為3000萬噸/年,其下游產品原來主要是碳酸氫銨,現(xiàn)有 112套經過改造生產尿素,原料以煤,焦為主,其中以煤,焦為原料的占96%,以氣為原料的僅占 4%。
(三 )合成氨技術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3.1大型化、集成化、自動化。形成經濟規(guī)模的生產中心,低能耗與環(huán)境更友好將是未來合成氨裝置的主流發(fā)展方向。單系列合成氨裝置生產能力將從 2000T/D提高至 4000—5000T/D,以天燃氣為原料制氨噸氨能耗已經接近一理論水平。今后難以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但以油,煤為原料制氨,降低能耗還可以有所作為。
3.2以 “油改氣 ”和 “油改煤 ”為核心的原料結構調整和以 “多聯(lián)產 ”和再加工為核心的產品結構調整 ,是合成氨裝置 “改善經濟性 ”,增強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全球原油供應處于減遞模式,正處于總遞減曲線的中點,預計到 2010的原油將 出現(xiàn)自然短缺,需用其他能源補充。
3.3實施與環(huán)境友好的清潔生產是未來合成氨裝置的必然和惟 一的選擇。生產過程中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產物,廢物,實現(xiàn)或接近 “零排放 ”的清潔生產技 術將日趨生成熟和不斷完善。
3.4提高生產運轉的可靠性,延長運行周期是未來合成氨裝置 “改善經濟性,增強競爭力”的必要保證。有利于 “提高裝置生產運轉率,延長運行周期的技術,包括工藝優(yōu)化技術,先進控制技術等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化章.合成氨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的分析【J】.化工進展,2011,06:1147-1157.
[2]李建強.合成氨工藝流程的系統(tǒng)分析與節(jié)能措施【J】.科技與企業(yè),2012,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