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石
說說篆刻中的邊界
□ 尹石
邊界,是指邊欄和界格。邊欄與界格的表現(xiàn)形式在篆刻藝術中就是線條,邊欄是印之邊界,界格是印文中的區(qū)域界線,是章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形式美和氣勢的表現(xiàn)手段。它是篆刻的美學因素,對印文之開合影響最大,雖是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但使其印品整體和諧之功不可替頂。印章大都有邊欄,戰(zhàn)國古璽印多有界格,尤其是小璽,無論大小,形制、形式都多樣。
《陷陣破虜司馬》東漢
一印之內的開合與一字之內的開合,都要通過邊界來調理統(tǒng)一,這樣有助于全印氣勢之團結。擴而言之,印章的章法、結構以及筆法、刀法等無不與開合相關。開合的目的在于取勢,通過取勢來表達印人的思想情感和風格特點。在結字時,為取得點畫的變化,必須要打破平直呆板,而達到靜中見動,活潑多姿,從其形態(tài)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態(tài)勢,否則終無神采。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夫字始于畫,畫必有起有止,合眾畫以成字,合眾字以成篇,每畫既自成體勢,眾有體勢者合,自然顧盼朝揖出其中,迷離幻化出其中矣?!比魵鈩莅蹴绲挠∶嬉曈X沖擊力強,邊界可作助勢;若線條取欹側之勢,邊界可反作正勢;若印文取開合之勢,則邊界起和諧團聚之功(當然也有無邊界之印,這里不論);若印文勻稱整齊,則邊界可作變化使之統(tǒng)一,棄印面之板態(tài);若增其印面的意趣層次,對空間有秩序的分割,則邊界可做斷、連或大、小起隔斷作用,讓印活起來;若根據(jù)印面文字筆畫的多寡,邊界可做替代、粘連、粗細或消減的合適變化。可見,邊與界、邊與筆畫、界與筆畫、邊與邊、界與界之間皆有變數(shù),只有求異才能打破印面之淺識。
《常樂單印》西漢
一方成功的印面,除了開合之外,還有收放、主次、照應與對比之法。如邊收界放、邊收字收、左收右放,以畫代邊、以畫代界、以邊代畫、以界代畫;邊與邊照應、邊與界照應、邊界與字照應;邊與文字對比、界與文字對比、邊與邊對比、界與邊對比等等。邊界在印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印印皆用,要根據(jù)印面的需要巧妙運用。但這里必須強調:邊界處理最好有不刻到之者,或者不要使邊界框死,留有余地,使之空虛之處有氣息的通達,猶如墻之門、屋之窗,以空氣流通為好。形斷意連,形殘意貫為上,古璽、漢印之中,因年代原因,邊欄多有殘破,大小不均,這種殘缺之美躍然紙面,玲瓏通違,使全印古樸中有爛漫的藝術美感。
古人云:“宜實而不泥于實。”所以,印人當警惕“鐘厚必啞,耳塞必聾”。因為泥于實就易于“窒礙”,這就有如清代劉熙載所云:“結實處何嘗不空靈,空靈處何嘗不結實?!逼浯?,要注意筆情墨韻的傳達,印中所有用線都要有筆意的介入,關注筆畫與邊界的協(xié)調一致,做到“以書入印”的同時,還要以“書入邊界”。切忌印文是印文,邊界是邊界,不合粘。邊界的運用當以自然,四周呼應,不能喧賓奪主,力求無斧鑿之痕,開合適度,繁簡適度,精細適度。智性的理解,感性的把握,兩者相融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