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打造一個“不倒翁”社會
文/朱昌俊
《北京晚報》報道,跌倒已成65歲以上人群死亡的殺手之一,也是老人健康獨立生活的主要威脅。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約有4000多萬老人至少發(fā)生1次跌倒。
老年人跌倒,到底是個多嚴重的問題?2015年出版的《最好的告別》一書,或許能夠給人以直觀的答案。該書提出,腳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險:每年有35萬美國人因為跌倒導致髖關節(jié)骨折。其中40%的人最終進了療養(yǎng)院,20%的人再也不能行走——跌倒對于老年人的風險不言而喻。
但與這種高風險相對的是,與老年人跌倒相關的話題仍多止步于健康專家、科研機構及媒體的發(fā)聲和呼吁,防范老年人跌倒在公共政策方面少有實質性的涉及。
老人跌倒主要有生理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大因素。相對于對生理原因的控制,通過改善外部環(huán)境來減少老年人跌倒風險,在社會意義上更具效率。一些老年人在公共場所跌倒,與公共設施的適老化程度不足有著緊密聯系,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在目前的公共場所中,我們通常能看到一些殘疾人專用或兒童專用的公共設施,但老年人專用的卻少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對老年群體特殊需求的滿足存在滯后。比我們先步入老齡社會的日本,有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如日本1990年代就通過了《確保老年人居住安定化法》,后又制定《老年住宅設計手冊》,使得對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滿足得以標準化,對防范跌倒起到很好作用。
當然,提升公共設施適老化程度,只是降低老人跌倒風險的一個方面。當前社會對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的認識,還嚴重不足,這需加強相關常識普及。另外,老年人跌倒后如何獲得及時救助,也還存在不小的不確定性。這方面,報道中提到北京西城區(qū)引入社會組織的力量,通過志愿者上門探訪、知識講座等方式向社區(qū)老年人普及防跌倒知識,并啟動老年防跌倒風險評估建檔工作,無疑提供了一個務實化的方案,值得各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