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白云之巔烏巖嶺
(連載)
烏巖嶺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屬洞宮山脈南段。這里山巒起伏,群峰聳拔挺秀,有千米以上山峰17座,彼此連綿延展,山間切割劇烈,多斷層峽谷,地形復雜多樣。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1米,是溫州第一高峰,浙江第七高峰,也是浙江第三大水系飛云江的源頭,因終年云霧繚繞而得名。登此峰巔,遇天氣晴朗,浙閩兩省四縣風光一覽無遺。但使烏巖嶺名揚世界的,并不是這里的山水風景,也不是花草樹木,而是中國的吉祥之鳥——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產(chǎn)珍禽,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和國際瀕危物種。早在五代梁、唐時期,古人對其已有所記載,名“吐綬鳥”“避株鳥”。雄鳥性成熟時,頭頂兩只藍色肉角伸出,喉下展出紅藍相間的彩色肉裙,姿態(tài)優(yōu)雅,十分美麗。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吐綬”有過生動的描述。因“綬”與“壽”諧音,寓意長壽吉祥,故歷代均將其奉為“吉祥鳥”。目前在烏巖嶺約有幾百只,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400米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內(nèi)。它們善于奔走而不善飛翔,屬于地棲鳥,白天在地面以植物嫩芽、葉、花、果實及昆蟲為食,夜晚或雨雪天棲于樹上。生性膽小,好隱蔽,但反應遲鈍,故有“呆雞”之稱。
黃腹角雉是1858年英國生物學家古德爾(Gould)依據(jù)采自福建武夷山的標本而定名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它一度被認為已在野外滅絕。1981年,杭州大學諸葛陽教授帶領(lǐng)學生在烏巖嶺開展生態(tài)學課題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了它的蹤影,并報告給了北京師范大學雉類研究專家鄭光美院士。1983年夏,鄭先生帶著3名助手,跑遍了浙南5個縣的山山水水,最后選定以烏巖嶺保護區(qū)為研究基地,對黃腹角雉進行深入研究。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先后拍下了世界第一張野外生活的黃腹角雉雄鳥和雌鳥的照片,找到了鳥巢和卵蛋,并于1986年在泰國清邁首次將研究成果展示給全世界,引起轟動。鄭先生也因此而被同行尊稱為“黃腹角雉之父”。
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面積1.89萬公頃。至此,黃腹角雉和原生態(tài)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有效保護。
——選自《浙江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