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東
【摘要】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由一系列教學技術所組成。本實驗旨在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克服技校學生普遍存在的語文基礎差、語文課堂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讓學生順利完成技工語文的學習。實驗結果表明,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模式,通過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表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思維導圖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技工語文學科的平均成績和合格率,對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起著十分重要作用。
【關鍵詞】行動導入教學法;技工語文實驗;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46-02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在語文課堂上的原因
技工院校學生入學時文化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相對較差,這直接導致學生在技工語文課堂中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較重。傳統(tǒng)的“講授式”語文教學方法,已無法很好地解決上述技工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常因為學生不愿意學而苦惱。筆者認為要想改變技工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需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創(chuàng)新。而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引領,因材施教進行技工語文教學,能有效優(yōu)化技工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
二、實驗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無論是從心理學視角,還是從教學論視角看,行動導向教學在現(xiàn)代教育中都有重要的意義。顧俊斯(H.Gudjons)認為,在真實的世界和學生的意識之間存在著一種經驗隔閡,因此學生常常表現(xiàn)出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在教學設計中應利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課外世界所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于技工語文課堂,對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人文精神、提高學生職業(yè)語言運用的能力有顯著作用,對學生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有著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以學生為主體。學與教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參與、討論、相互交流完成技工語文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們學會學習的過程,課堂要求學生從信息收集、計劃的制定、方案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整個過程全部參與,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有效地解決在技工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較重等問題。
三、實驗的設計與實施
(一)實驗的目的
1.探索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技工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2.全面提高學生的技工語文成績,提升技工語文課堂效果,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二)實驗對象
實驗班為我校16汽車維修高級(5年)3班、16汽車維修高級(5年)2班;對照班為16汽車維修高級(5年)1班。三個班學生情況基本相同:16汽車維修高級(5年)3班和16汽車維修高級(5年)1班學生人數都為34人,全部為男生;16汽車維修高級(5年)2班有學生36人,同樣全部為男生。三個班均屬于典型的“全男生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都比較差,語文基礎參差不齊。三個班均保持正常的教學秩序,由同一老師進行授課。
(三)實驗設計
在前五周,三個班均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語文教學,以“講授法”授課為主。學生由于語文基礎較差,導致在技工語文課堂上提不起興趣。第一次的測試,三個班平均分都較低,不合格的同學占大部分。為此,在第一次測試之后,形成了該實驗設計:16汽車維修高級(5年)3班、16汽車維修高級(5年)2班(實驗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授課,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提高學習成績?yōu)槟康?,?6汽車維修高級(5年)1班(對照班)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以作為與實驗班的比較對象。
(四)實驗時間
2016—2017學年度。
(五)實驗數據
以教學班為授課單位,采用同一教師授課,同一習題冊,同一課本,同一課時,同一測試內容,統(tǒng)一考試時間,集體實施測試的實驗方法。全體學生的成績作為統(tǒng)計比較。
四、“行動導向教學法”課堂教學案例——《項鏈》莫泊桑
(一)實施內容一:小組合作法、項目教學法
在《項鏈》課堂教學中運用人物感知九宮格,分析瑪蒂爾德人物性格,讓同學們綜合評價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在小說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要素,環(huán)境和情節(jié)完全服從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因此,要讓學生讀懂小說,首先就要讓他們讀懂小說的人物。那么,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分析《項鏈》中“瑪蒂爾德是怎樣的一個人?”,課堂教學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填寫“人物感知九宮格”的形式,共同完成分析瑪蒂爾德的人物形象的任務。在這教學過程中,以項目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要求各小組討論,并用關鍵詞填寫“人物感知九宮格”。同時,各小組要對瑪蒂爾德“夢想”、“性格”進行概括,而且要從小說中找出文段依據。最后,各小組選派一位成員講解“人物感知九宮格”。
通過小組合作法、項目教學法教學,學生能夠分析得知,瑪蒂爾德身份、地位、命運變化塑造了瑪蒂爾德豐滿、立體的人物性格,瑪蒂爾德是一位美麗、豐韻,有夢想的女性,她愛慕虛榮、追求奢華,但丟項鏈后又堅強勇敢、勤勞吃苦、誠實守信、節(jié)儉節(jié)約的償還債務,“褪去浮華歸本真”在歷經十年之后仍保留人性的光輝。學生從文本提取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出人物的多維度性格。課堂任務要求學生講解表達自己的任務成果,能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鍛煉學生的膽量、交流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判斷能力、欣賞能力。
(二)實施內容二:角色扮演教學法
在《項鏈》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瑪蒂爾德與佛萊思節(jié)夫人”在花園相遇片段。從視頻中,我們感受到瑪蒂爾德得知項鏈之后,她整個人都愣住了,內心卻充滿了千言萬語。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法,學生根據對瑪蒂爾德人物的理解,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快速準確地為人物豐富表情配上語言,教師抽取個別學生展示其配話語內容并讓其在講臺上進行配話語表演。通過配話語角色扮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學生自主探究解讀瑪蒂爾德復雜的表情,感受出人物悲劇命運,激起疑惑,遞進式地探究人物悲劇成因。通過這一教學法,學生能深刻地理解體會到瑪蒂爾德悲劇是一個自身的悲劇,愛慕虛榮讓她迷失自我(內因);同時又是一個時代與命運的悲劇,資產階級社會,每個人都努力想進入上流社會,瑪蒂爾德也不例外,不幸的是命運又捉弄她,讓她在舞會丟失了項鏈(外因)。另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歸納能力、理解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三)實施內容三:頭腦風暴法
在《項鏈》課堂教學中,列舉新聞事件“某學生為買蘋果手機賣腎”,運用頭腦風暴法,要求學生評價這新聞事件,最后,各小組選派一位成員評價這事件。頭腦風暴法把各小組的全體成員都組織在一起,使每個成員都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自己對“某學生為買蘋果手機賣腎”新聞事件的觀念,既不怕別人的譏諷,也不怕別人的批評和指責。學生在發(fā)表自身觀點過程中,促使自身思考同類現(xiàn)象,結合自身情況,檢視自己,學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名利誘惑時,堅守本心,不淪為物質奴隸,不盲目追逐。在追求美的同時,自身更要將目光投向內在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表1數據表明:實驗前三個班學生的技工語文基礎都比較差,平均分低,班級合格率低。
表2數據表明: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授課后,實驗班學生的語文科目平均分和合格率都有明顯的提高,而對照班學生的語文科目平均分仍然處于低分,合格率仍較低。
表1與表2兩組數據對比結果顯示:“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技工語文成績和班級合格率,該教學法運用于技工語文課堂中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一)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符合其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每位學生都有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學生的積極性得到發(fā)揮,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于技工語文課堂,學生能在課堂上大膽地交流、討論、發(fā)表見解,打破了以往語文課死氣沉沉的氣氛,營造了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當中,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識比較強,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師生關系比較融洽、和諧。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yè)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2]趙志群.職業(yè)能力研究的新進展[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10);5-11.
[3]楊黎明.關于學生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J].職教論壇,20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