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明星叫什么來著?”“哦哦,我認識,他不就是那個演了很多古裝劇的男明星嗎?叫什么來著?”“是呀,他前段時間剛剛結婚,我還看過他的新聞,叫什么來著?”生活中我們常常發(fā)生這樣的事:對眼前人的各種信息都非常清楚,唯獨想不起來他的名字。為啥老記不住別人姓名?這與大腦的記憶特征脫不了關系。
有背誦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堆無意義的字符堆積到一起,背誦起來會特別困難。而那種有圖畫、聲音,色彩艷麗、符合邏輯的資料更容易理解和背誦。同樣的道理,相對于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外表特征,姓名是最無意義的字符,自然容易被忘記。根據大腦的這個記憶特點,如何快速讓大家記住你的名字或者記住別人的名字呢?在介紹的時候,我們可以將無意義的名字變成有意義、有邏輯的故事,或將這個無意義名字與熟悉的事物、強烈的情緒相連接。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年引起熱議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中,女主角一出場,她說:“我爸叫馬冬,我一出生他就不見了,所以我叫馬冬梅(沒)。”全場哈哈大笑的同時,也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有趣的名字,這個就是將無意義的字符變成一個故事的好例子。拿筆者舉例,自我介紹時會說:我叫尹紹雅,大家可以叫我紹雅,聯想一下“燒鴨”就很容易記住我的名字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除了名字是無意義的信息,名字難以被記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依次失真效應”。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環(huán)境,被人介紹或聽別人介紹時,大腦高度關注的是如何進行下面的行動,或者琢磨剛才的話語、舉動有沒有失禮,根本沒有精力記住新名字。也就是說,大腦簡直太忙了,根本沒有空間記憶新東西。這時,自我介紹的順序就尤其重要了。大腦的記憶有一個特點,如果你一口氣接觸很多信息,記憶系統就會傾向記住你所聽到的第一個信息以及最后一個信息,中間的信息往往會被忽略。這兩種現象分別稱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所以,當你向別人介紹自己時,如果先說名字,最后再重復一下名字,那你被記住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同樣地,記住他人名字,反復地默念、重復,可以加深記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