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衍斌
內(nèi)容提要:高昌廉氏家族是元代江南地區(qū)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本文依據(jù)元人詩文、地志、譜牒等資料,全面考察了廉氏家族主要成員的經(jīng)歷、婚姻及其與多族士人的交往,并就廉希憲出任中書右丞的時間以及廉野云的身世等問題進(jìn)行了考釋,希望能夠?yàn)檠芯课坟喝藢υ鐣l(fā)展的貢獻(xiàn)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時代脈動提供一個生動的例證。
高昌廉氏家族在元代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同其他色目人家族的發(fā)展一樣,是從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或隨侍蒙古黃金家族屢建功業(yè)而逐漸成為顯赫之家,再由入仕拜爵,或通過科舉獲取功名進(jìn)入仕途,晉升為地方的名門望族。自清代以來,有不少學(xué)者開始關(guān)注該家族的歷史活動與歷史貢獻(xiàn),其中以錢大昕取得的成績最為引人注目。他在《元史·氏族表》中對廉氏家族世系作了全面考訂,極具參考價值。陳垣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則系統(tǒng)論述了廉希憲的華化與事功,論述周詳,影響深遠(yuǎn)。此后,蕭啟慶、匡裕徹、王梅堂、楊鐮等學(xué)者也分別就廉希憲本人及其家族成員的活動作了考察,①蕭啟慶:《九州四海風(fēng)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fā)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匡裕徹:《元代維吾爾政治家廉希憲》,載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王梅堂:《元代內(nèi)遷畏吾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載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楊鐮:《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取得了重要的學(xué)術(shù)進(jìn)展,為本文的深入研探奠定了較好的學(xué)術(shù)基礎(chǔ)。盡管如此,筆者認(rèn)為涉及該家族史事的問題仍有進(jìn)一步討論的余裕,諸如他們是如何致力教育、傳承儒學(xué)或發(fā)展學(xué)術(shù)的?他們的婚姻狀況以及締結(jié)方式?他們?nèi)绾闻c其他各族士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這些問題都值得進(jìn)一步的思考。本文擬在搜剔爬梳有限史料的基礎(chǔ)上,充分汲取前賢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全面詳盡地梳理廉氏家族成員在漢地接受教育、社會文化及公益活動等諸多公共事務(wù)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力,討論的范圍涉及教育、婚姻、交游、學(xué)術(shù)等內(nèi)容。同時,對一些字、里不詳?shù)摹傲毙杖宄嫉纳绞论E略作考訂,藉此透視廉氏家族的興衰過程及其與元代社會交融、互動的歷史圖景。
布魯海牙(1197—1265)的先世為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人。因北庭是高昌回鶻政權(quán)的夏都,故其又被稱作“高昌人”。由于該家族始祖早期活動的資料相對缺乏,所以其起源情況難以考明。據(jù)《元史·布魯海牙傳》,其父、祖名諱分別為吉臺海牙和牙兒八海牙,兩人“俱以功為其國世臣”。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0頁。因布魯海牙自幼失怙,家產(chǎn)盡為其叔父占有,只能“依舅氏家就學(xué)”,不僅“善其國書”,而且“尤精騎射”。十八歲時,他隨侍畏兀兒亦都護(hù)歸附大蒙古國。元太祖西征時,布魯海牙扈從,因其忠誠有功,賜以羊馬氈帳。成吉思汗去世以后,拖雷妃唆魯和帖尼聞其廉謹(jǐn),指名要求太宗將他撥屬自己,并派他統(tǒng)領(lǐng)本位下在燕京、中山的匠戶。1236年,唆魯和帖尼獲得真定份地后,又命其出任真定路(今河北正定)達(dá)魯花赤。
通過以上敘述不難看出,廉氏家族從布魯海牙這一代起就已經(jīng)遷至燕京、中山等地,并深受蒙古汗室成員的寵幸?!对际侣浴肪砥摺镀秸铝恼酢分^:“孝懿北上,魏國夫人留居中山”。②(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4頁?!靶④病笔遣剪敽Q赖闹u號?!拔簢蛉恕保粗噶椫甘ㄊ?。那么,唆魯和帖尼為何將中山之店舍、園田及民戶賜與寵臣布魯海牙統(tǒng)領(lǐng)?魏國夫人為何不隨夫君北上,而自愿留居中山?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中山隸屬定州(今河北定縣)。據(jù)周一良先生考證,自漢代以來,這里即為經(jīng)濟(jì)繁榮、文化發(fā)達(dá)的地區(qū),而襄國、中山、鄴等地,又為石趙、慕容前、后燕建都所在,較之幽并,遠(yuǎn)為繁榮。③周一良:《中山鄴信都三城》,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08頁。既然如此,想必蒙元時期的中山亦非荒涼、貧瘠之地,因此忽必烈之母唆魯和帖尼才央求拖雷將上述地區(qū)分給她作為食邑,并指名將布魯海牙撥屬自己,統(tǒng)領(lǐng)中山等地。中統(tǒng)元年(1260)五月,她又派布魯海牙(《元史·世祖本紀(jì)》又稱“孛魯海牙”——引者注)和劉肅出任真定路的宣撫使。④(明)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紀(j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6頁。
其次,中山地處南北交通樞紐,居民經(jīng)商者較多,是商貿(mào)活動十分發(fā)達(dá)的區(qū)域。當(dāng)時,“真定富民出錢貸人者,不踰時倍取其息”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1頁。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以至于“莊圣太后已命取真定金銀,由是真定無本,鈔不可得”。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1頁?!扒f圣太后”,即指唆魯和帖尼。很明顯,忽必烈之母希望通過布魯海牙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等地獲得更多的財(cái)富和經(jīng)濟(jì)利益。當(dāng)然,元朝政府也會適時出臺相應(yīng)的舉措,盡力保護(hù)唆魯禾帖尼在此地的經(jīng)濟(jì)利益不受損失。中統(tǒng)二年(1261)九月,元廷頒布政令稱:“真定路官民所貸官錢,貧不能償,詔免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紀(j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75頁。很明顯,元朝政府蠲免真定路官民所貸官錢的真正用意,除了維持當(dāng)?shù)亟?jīng)濟(jì)形勢的穩(wěn)定外,還要盡力確保黃金家族的財(cái)產(chǎn)不受損失,這一點(diǎn)則是不言自明的。
至于燕京,金海陵王曾建都于此,改號中都,蒙古攻占中都后,仍稱燕京,即后來的元大都(今北京)。布魯海牙在此建造大宅,并“自畏吾國迎母來居,事之,得祿不入私室”。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1頁。由此不難看出,布魯海牙及其家人移居內(nèi)地后主要生活在今河北、北京一帶。值得一提的是,布魯海牙之子廉希貢曾任兩浙都轉(zhuǎn)運(yùn)使,后亡故于江南,因“身后無一錢,行臺賻楮幣五十匹,乃歸中山”。②(元)鮮于樞:《困學(xué)齋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頁上欄。廉希貢生前之所以堅(jiān)持要?dú)w葬于中山,除了受到內(nèi)地葉落歸根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外,也不排除中山乃是廉氏家族遷居內(nèi)地以后重要的發(fā)祥地等因素。
元太宗三年(1231),布魯海牙官拜“燕南諸路廉訪使”,其時正逢廉希憲(1231—1280)出生,喜曰:“是兒必大吾門,吾聞古者以官受氏,天將以廉氏吾宗乎!吾其從之”。③(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4頁;(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2《以官為氏》,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2頁。從此,自希憲始,后世子、孫皆以“廉”字為姓。至元二年(1265),布魯海牙去世,終年六十九歲。追封魏國公,謚號孝懿。至于其叔父阿里普海牙和弟弟益特思海牙的生平、經(jīng)歷,因史料闕如,難以考知?,F(xiàn)有資料顯示,布魯海牙共有十個兒子,其中以廉希憲的聲名最為顯著,影響亦大。
在布魯海牙諸子中,次子廉希憲為人慷慨豪邁,官顯位尊,是篤厚重德之人。關(guān)于他的任職經(jīng)歷和事功,前人著述多所論及,茲不贅述。筆者想借此篇幅,僅就涉及廉希憲其人若干有爭議的史事做些辨正。
廉希憲又名忻都,④(元)虞集:《道園類稿》卷41《陳文肅公神道碑》謂:“天子方憂陜西地重而勢近,以平章廉公忻都忠諒有為,命以分省往鎮(zhèn),辟公(即陳思濟(jì)(1232—1301)—引者注)以行。”《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255頁下;(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8《松江寶云寺記》云:“(廉)希憲一名忻都,(廉)恂一名米只兒海牙,以予考博二十年始能知之。蓋《元史》之難讀視他史為甚也。”字善甫,號廉泉,⑤(元)劉因:《劉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28頁上欄;《劉文靖公文集》卷17《廉公惠更名序》,第123頁上欄?!对贰酚袀?。他自幼生長漢地,曾侍母石抹氏定居于中山。十九歲時,入世祖王邸充任宿衛(wèi)。因“篤好經(jīng)史,手不釋卷”,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85頁。被忽必烈稱作“廉孟子”。盡管廉希憲比忽必烈小十七歲,卻身為世祖藩府近臣,經(jīng)歷了元初政治的風(fēng)云變幻。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奉命出征云南,廉希憲從征。八年(1258),憲宗攻宋,忽必烈受命領(lǐng)兵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希憲亦從征。九年(1259),憲宗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軍前,忽必烈領(lǐng)兵北返。廉希憲首陳即位大計(jì)曰:“殿下,太祖諸孫,先帝母弟,旗指六詔,群蠻耆定。師今入宋,鄂城即下,天道人心,所向可識。且收攬英賢,政為今日,神器所屬,非殿下而誰?”⑦(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頁下欄。此時,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征發(fā)河朔一帶的百姓為兵,于次年(1260)春,在開平(今內(nèi)蒙古正蘭旗東)舉行忽里臺大會,諸王宗戚畢集,塔察兒率先勸進(jìn),廉希憲奏曰:“阿里不哥挾居守之權(quán),鬼奪其鑑,或竊位號令至,違從順逆立判。若早承大統(tǒng),詔告天下,彼或顧望,我有辭矣。機(jī)會之乘,不容發(fā)間。”①(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6頁上欄。在廉希憲及宗王的勸進(jìn)下,忽必烈繼大汗位,建元中統(tǒng)。由此不難看出,廉希憲在擁護(hù)忽必烈為大汗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爭奪地盤,阿里不哥命霍魯海、劉太平等前往陜、甘地區(qū)任職,忽必烈則命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希憲擒霍魯海,殺劉太平等,并派遣萬戶劉黑馬及王良臣、八椿分別討伐密里火者、乞臺不花、渾都海等叛亂勢力,鏟除了新政權(quán)的威脅。
關(guān)于廉希憲的任職情況,《析津志輯佚·名宦傳》記述詳明。為便于分析,現(xiàn)征引如下:
平章廉文正王,名希憲,字善甫,畏吾氏,由父官廉訪使氏焉。初,事上潛邸。歲癸丑,授京兆宣撫使。丁巳,宣撫司罷。中統(tǒng)元年,復(fù)為京兆宣撫使。未幾,拜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就拜平章政事。四年召入朝,拜中書平章政事。至元二年,分省山東,踰月召還。七年罷相。十一年行省事北京。明年行省江陵。十四年以疾召還,十七年薨,年五十。②(元)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名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8—179頁。
筆者依據(jù)上引資料并結(jié)合其他文獻(xiàn)記載,擬就廉希憲任職中書右丞的時間做些考述。中統(tǒng)元年(1260),廉希憲的確出任中書右丞,這一點(diǎn)得到《元史·宰相年表》的佐證。③(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795頁。據(jù)此年表,廉希憲分別于中統(tǒng)二年、三年、四年,至元元年、二年、三年任中書平章政事;至元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任中書左丞。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795—2797頁。筆者翻檢《中堂事記》發(fā)現(xiàn),中統(tǒng)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261年6月24日)之前,廉希憲仍任職中書右丞。根據(jù)此書初步統(tǒng)計(jì),自中統(tǒng)二年四月十三日到五月二十五日間,以“廉右丞”名稱出現(xiàn)的記載約有七次,諸如“四月十三日卯刻,會廉右丞第”;⑤(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記中》,《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370頁下欄—371頁上欄?!八脑率迦占嚎?,廉右丞、張參政會王相第”;⑥(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記中》,《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371頁上欄?!拔逶掳巳?,諸相候廉右丞疾”。⑦(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記中》,《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375頁上欄。直到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元儒王惲才將“廉右丞”易作“平章廉公”或“廉平章”。⑧(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81《中堂事記中》,《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377頁下欄—378頁下欄。若結(jié)合《元史·世祖紀(jì)》的相關(guān)記載可以斷定,中統(tǒng)元年八月己酉(公元1260年9月20日)至中統(tǒng)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261年6月24日),廉希憲出任中書右丞,時間未滿一年。盡管如此,他是忽必烈建元中統(tǒng)以后第一任中書右丞。不久任職中書省平章政事,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以及平定阿蘭答兒、渾都海叛亂中,顯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
廉希憲與耶律鑄(1221—1285)被罷職的時間同忽必烈怒責(zé)釋放回回人匿贊馬丁事件密切相關(guān)。據(jù)《元史》等相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有詔釋大都罪囚,回鶻(即回回)官匿贊馬丁為怨家訴告被羈押,亦在釋,怨家復(fù)告,世祖怒,遂召諸宰執(zhí)盤問釋放匿贊馬丁之事。釋囚時,時逢廉希憲告假休致,未署堂判,于是急取堂判補(bǔ)署,以示對此事共同負(fù)責(zé),并以“不釋此囚,臣等亦未聞有詔”的理由,當(dāng)面抗辯,世祖愈怒,希憲請罷職,忽必烈允準(zhǔn)他與左丞相耶律鑄“并罷政事”。
元明善(1269—1322)與蘇天爵(1294—1352)分別撰述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以下簡稱《神道碑》)、《平章廉文正王》均將世祖怒責(zé)釋放匿贊馬丁之事界定在至元七年(1270)。①(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6頁;(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卷6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52—853頁?!对贰ち梻鳌芬蛞u蘇、元之說,亦稱:至元“七年,詔釋京師系囚”。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2頁?!对贰な雷婕o(jì)四》謂:至元“七年春正月丙午,耶律鑄、廉希憲罷?!雹郏鳎┧五サ龋骸对贰肪?《世祖本紀(jì)四》,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27頁。若將上引資料兩相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既然廉希憲、耶律鑄在至元七年(1270)正月已被罷職,世祖詔釋京師罪囚一事就絕不可能發(fā)生在至元七年。查檢同書,《世祖紀(jì)》又載:至元六年(1269)秋七月癸酉“詔遣官審理諸路冤滯,正犯死罪明白者,各正典刑,其雜犯死罪以下量斷遣之”。④(明)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本紀(jì)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22頁。這一表述與蘇天爵的記載十分吻合,蘇氏《平章廉文正王》稱:“回鶻官匿贊馬丁者,用事先朝,為怨家所訴,系獄。未幾,詔釋大都見禁囚,詔至,公(指廉希憲——引者注)適在告,堂判無公署。至秋車駕還都,怨家復(fù)訴,上怒,召留守諸相詰之?!雹荩ㄔ┨K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5頁。據(jù)此資料,亦能證明廉希憲和耶律鑄罷職的時間并非至元七年,而是至元六年。
如前所述,廉希憲出身簪纓世家,其父布魯海牙是忽必烈之母唆魯和帖尼的倖臣,而廉希憲本人不僅是忽必烈藩府近侍,還對其登基有勸進(jìn)之功。從中統(tǒng)元年(1260)到至元六年(1269)間,他先后出任中書右丞、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等職,可謂位高權(quán)重。元明善對其有這樣的評價:“王以天下自任,乃振舉綱紀(jì),綜覆名實(shí),汰黜浮濫,抑制逐僥倖。”①(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頁上欄。王惲在癸酉年(1273)三月十六日丁丑的紀(jì)事中亦稱贊其“資沉毅,臨大事不可奪其廉正,有大臣風(fēng)節(jié)。”②(元)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肪?0《中堂事記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348頁。如此看來,廉希憲是一個敢于擔(dān)當(dāng),恪盡職守,性格狷介的儒臣。然而,這樣一位被時人看好的官員為何被罷職?私以為,一方面與其性情耿介,敢于直言的施政特點(diǎn)有關(guān),另一方面則與蒙古、色目、漢人官員之間相互傾軋、爭權(quán)奪利的復(fù)雜政爭亦不無關(guān)系。
廉希憲的直言無諱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諸如諫止罷免和審訊丞相史天澤,諫止誅四川軍帥欽察,駁阿合馬反對成立御史臺之議等。在以上大是大非面前,廉希憲總是義無反顧,據(jù)理力爭。即使方外之士向元世祖忽必烈勸進(jìn)煉丹的益處,亦被他勸阻作罷。世祖命他受戒于國師(指八思巴——筆者注),他拒不從命,答曰:“臣已受孔子戒”。并進(jìn)一步解釋說:孔子戒就是“為臣當(dāng)忠,為子當(dāng)孝,孔門之戒,如是而已”。③(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2《受孔子戒》,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2頁。世祖不能勉強(qiáng),只好由著他。
此外,阿合馬受寵與廉希憲逐漸被疏遠(yuǎn),以至于最后被罷職似乎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阿合馬(?—1282),回回人,《元史》有傳,生于中亞忽氈河(今錫爾河)畔的別納客忒(今塔吉克斯坦塔什干西南)。初為弘吉剌部貴族按陳之屬民,因充察必皇后(忽必烈之妻)的佞人之宮,并在理財(cái)方面具有才能,深受忽必烈賞識。翻檢《元史·宰相年表》,廉希憲與阿合馬同為至元二年(1265)的中書平章政事。但從至元四年(1267)起,廉希憲由中書平章政事改任中書左丞直至六年被罷職。而阿合馬則從至元七年(1270)復(fù)任中書平章政事,到至元十九年(1282)改任中書左丞相,直至被益都千戶王著和高和尚誘殺,他在中書省任職長達(dá)十二年之久。當(dāng)時,廉希憲與阿合馬在朝堂上的爭斗已初見端倪,并趨于公開化。虞集記載說:“阿合馬亦位平章,在廉公下,請立制國用使,欲侵國政,廉公常以正義折之。廉公中于譖言,阿合馬坐省堂,氣焰熏灼,掾史抱文書不敢前。”④(元)虞集:《道園類稿》卷41《陳文肅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256頁上欄。蘇天爵亦稱:“時阿合馬寵眷日隆,已領(lǐng)左右部,其黨自相攻擊,上命都省推覆,眾畏其權(quán),莫敢問。公獨(dú)窮治其事,阿合馬競得決杖,遂罷所領(lǐng),復(fù)還有司”。⑤(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4頁。蘇氏援引的這段資料源自河內(nèi)高公所撰《廉氏家傳》。中統(tǒng)三年(1262),阿合馬領(lǐng)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zhuǎn)運(yùn)使。前述廉希憲“窮治其事”應(yīng)發(fā)生在此時。元明善撰《神道碑》對此事記述甚詳,現(xiàn)征引于茲:
阿合馬領(lǐng)左、右部,俄其黨自相攻擊,詔中書鞫實(shí)。王(指廉希憲——引者注)窮詰其罪,奏杖阿合馬,罷其所領(lǐng)。⑥(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頁上欄。
誠然,廉希憲這次針對阿合馬的反擊行動,無疑得到了忽必烈的允準(zhǔn),客觀上導(dǎo)致廉、阿之間關(guān)系的公開交惡。
至元七年(1270)正月,廉希憲已被罷職,賦閑家居,仍以讀書教子為務(wù)。一日,忽必烈問大臣:“希憲居家何為?左右以讀書對?!卑⒑像R讒曰:“日與妻孥燕樂爾”。忽必烈龍顏大變,反問道:“希憲清貧,何從燕設(shè)?”①(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6頁。據(jù)此可以看出,阿合馬對廉希憲的詆毀遭到忽必烈的嚴(yán)厲痛斥。實(shí)際上,阿合馬才是貪好美色之人。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高麗忠烈王六年(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夏四月丙戍,高麗王室派遣中郎將簡有之如元,“平章阿合馬求美女,弘圓寺真殿直張仁冏請以其女行,有之押去。于是除仁冏郎將,時人譏其賣女得官,阿合馬以其非名族不受?!雹冢鳎┼嶗胫海骸陡啕愂贰肪?9《忠烈王世家二》,1957年朝鮮平壤影印本。同年十一月丙午,以摠郎金洹將軍趙允璠之女歸阿合馬,③(明)鄭麟趾:《高麗史》卷29《忠烈王世家二》,1957年朝鮮平壤影印本。乃受。核檢《元史·宰相年表》,至元十七年(1280)阿合馬的確擔(dān)任中書平章政事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800頁。,毫無疑問,年表中的阿合馬與鄭麟趾筆下求高麗美女的“平章阿合馬”應(yīng)是同一人。
面對阿合馬這樣的奸臣,廉希憲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輕蔑。元明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希憲患病時,忽必烈“遣御醫(yī)三人診視,或言須沙糖作飲良,時最難得。王弟求諸阿合馬,與之二斤,且致密意,王推著地,曰:‘使此物果能活人,吾終不以奸人所遺愈疾也?!下?,特賜三斤”。⑤(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頁下欄—188頁上欄。因?yàn)榛鼗厝松瞄L砂糖制造技術(shù)并負(fù)責(zé)砂糖局事宜,所以廉希憲的弟弟才不得不求諸于阿合馬。至于希憲有恙之事,王惲也不止一次提及,他在《候廉相病》七律詩中吟誦道:“識取相君無妄疾,自來憂道不憂貧?!雹蓿ㄔ┩鯋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肪?7《候廉相病》,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333頁。又云:“中統(tǒng)二年五月八日申刻,省起,諸相候廉右丞疾?!雹撸ㄔ┩鯋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肪?1《中堂事記(中)·八日己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375頁。上引史料足以表明,廉希憲的健康的確出了問題。既便如此,他毅然拒絕阿合馬為其提供的用作藥引的沙塘,輕蔑之意、狷介之性情不言自明。
至元十六年(1279)春,詔命廉希憲復(fù)入中書,時病已漸重,皇太子真金遣使探視,并叩問治道。希憲曰:“君天下者二道,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臣病雖劇,委之于天。所甚憂者,大奸專柄,郡邪蜂附,誤國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開圣意,急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藥矣。”⑧(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41頁。當(dāng)時,阿合馬專權(quán)擅政,結(jié)黨營私,深得元世祖的寵信,廉希憲無力回天,其心境可知。王惲稱引“臨大事不可奪,廉正有大臣風(fēng)節(jié)”,且“疾惡如仇,進(jìn)賢若渴。”①(元)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肪?6《烏臺筆補(bǔ)·廉平章廉能合復(fù)用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509頁。這無疑是客觀、公正的評價,足可信據(jù)。
那么,廉、阿之間互不欣賞的癥結(jié)是什么?筆者認(rèn)為,這主要是由于兩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巨大差異所致。同廉希憲相較,阿合馬“為人多智巧言,以功力成效自負(fù),眾咸稱其能?!雹冢鳎┧五サ龋骸对贰肪?05《阿合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4558—4559頁。因元世祖急于富國,“由是奇其才,授以政柄,言無不從,而不知其專愎益甚矣?!雹郏鳎┧五サ龋骸对贰肪?05《阿合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4559頁。以至于“阿合馬在位日久,益肆貪橫??內(nèi)通貨賄,外示威刑,廷中相視,無敢論列”。④(明)宋濂等:《元史》卷205《阿合馬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4562頁。終被王著與高和尚擊殺,明人編修《元史》,將其列入《奸臣傳》之首。
而廉希憲“自中統(tǒng)初年,奉將天威,仗鉞陜右,其奮不顧身,弭伏禍亂,致寬西顧之憂,而謀猷忠壯,蓋素所蓄積也。及歸治裝,琴書之外,一無長物,可謂廉矣。”⑤(元)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校》卷86《烏臺筆補(bǔ)·廉平章廉能合復(fù)用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509頁。廉希憲之所以被時人尊稱為“清白之相,有為之材”,除了“疾惡如仇”的性格特點(diǎn)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他是一名真正的儒臣。希憲喜好讀書之事,見諸多種載籍。《元史·廉希憲傳》稱其“篤好經(jīng)史,手不釋卷。”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85頁。《元朝名臣事略》謂:“公于書嗜好尤篤,雖食息之頃,未嘗去乎”。⑦(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5頁。憲宗四年(1254)六月,忽必烈自大理班師后,命廉希憲留京兆(今西安)任宣撫使,九年(1259)八月,詔改陜西、四川宣撫司為行中書省以重其權(quán),拜希憲為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商挺同簽省事,趙良弼為參議。在此期間,希憲聚書萬卷,在京兆樊川少陵原建造“讀書堂”,并率領(lǐng)諸子研習(xí)經(jīng)史。劉因(1249—1293)在樂府詩《臨江仙》中吟誦道:“明日乃公歸舊隱,后園喬木蒼蒼。青衫竹馬雁成行。當(dāng)年廉孟子,應(yīng)有讀書堂?!雹啵ㄔ﹦⒁颍骸秳⑽木腹募肪?6《樂府·臨江仙》,《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03頁下欄。由此推論,廉希憲的確在京兆一帶建造過“讀書堂”。
在忽必烈眼中,廉希憲是一位無時不在與書打交道的“廉孟子”。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在怒責(zé)釋放回回人匿贊馬丁之事時,也忘不了對廉希憲說:“汝等號稱讀書,此宜何罪?”⑨(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中華書局,1996年,第135—136頁。當(dāng)他得知希憲罷官居家讀書、教子的訊息后,又不無調(diào)侃地說道:“讀書固朕所教,讀之不肯見用,何多讀為?”⑩(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6頁。上引資料表明,廉希憲的確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儒臣。至于忽必烈的一番言語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愛、怨參半的無奈心境。愛,主要基于希憲“清忠粹德,文武元臣”。怨則源于其“言昔賢之所難,為人臣之不敢”。①(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卷12《平章廉希憲贈謚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0頁下欄。廉希憲的人格魅力表現(xiàn)在“非《詩》、《書》不陳于上前,非仁義不行于天下。憂國忘家,愛民如己?!雹冢ㄔ┨K天爵編:《元文類》卷12《平章廉希憲贈謚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0頁下欄。這些評價并非溢美之詞,其論說大多持之有據(jù)。
廉希憲厭惡奸邪,不禮權(quán)貴,對儒士則極喜近,誠心善待。他在出任京兆宣撫使期間,推薦碩儒許衡(1209—1281)提舉儒學(xué),復(fù)保舉為京兆提學(xué),使其盡展才華,為元廷所用。在忙完公務(wù)以后,“公(指廉希憲—引者注)退,則坐于中,明經(jīng)讀史,凡義理精粗,事務(wù)得失,研究織密,必歸于是而后已?!雹郏ㄔ┨K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中華書局,1996年,第125頁。暇日,從名儒許衡、姚樞(1201—1278)輩咨訪治道,評品古今人物是非得失,焚香鼓琴,直至深夜乃息。時有詔儒士為人奴者聽贖身,權(quán)豪不肯奉詔從命,乃強(qiáng)制執(zhí)行,悉放為良。對于那些識文斷字的文化人,發(fā)放小錢,“使著儒版”。④(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頁下欄。憲宗九年,廉希憲從世祖攻宋,鄂州(今湖北武昌)城被克后,世祖命其入籍府庫,聽?wèi){掠取。他僅取一墨,身后卻跟著百余名儒生,并請求以官錢贖軍士所俘儒生釋放還鄉(xiāng),忽必烈應(yīng)允,得免為奴者達(dá)五百余人。
廉希憲收召才杰,珍惜士人,自然與他本人的儒臣身份不無關(guān)系。在中書平章任上,已為夔府行省、都元帥的宋降臣劉整(1213—1275)詣門求見,其弟希貢通報(bào),他不予理睬,以示輕蔑,并對劉整說:“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當(dāng)詣?wù)绿谩!睘闀r未久,又有被羈拘而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南宋儒士持詩求見,他立即吩咐其弟鋪設(shè)座椅,親自出門迎接,并命內(nèi)子備酒茶款待,執(zhí)禮甚恭。諸儒請求放其南歸,次日他將此事稟告世祖皇帝,得以準(zhǔn)奏放還。諸兄弟疑惑不解,問他:“劉元帥為皇上倚重,為何反菲薄之,而對江南窮秀才,卻禮遇如此?!彼卮鹫f:“我是國家大臣,言動嚬笑,系天下重輕。整(指劉整——引者注)雖貴,賣國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義重。若寒士數(shù)十,皆誦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與,何故而拘執(zhí)于此。況今國家起朔漠,斯文不絕如線,我更不尊禮,則儒術(shù)且將掃地矣?!雹荩ㄔ┨兆趦x撰:《南村輟耕錄》卷7《待士》,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7頁。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廉希憲禮敬儒士,痛恨奸臣的內(nèi)心世界。藉此我們似乎也能理解他為何與阿合馬不共戴天,以至于將阿合馬送來用于醫(yī)病的砂糖“推著在地”的深層原因。
至元十二年(1275),畏兀兒人阿里海牙收取江陵,奏請派朝廷重臣開府鎮(zhèn)之。忽必烈急召希憲,命以中書右丞行省荊湖。在荊湖任上,他除了廣施仁政外,還大興學(xué)校,親臨講授,“徹官屋以復(fù)竹林書院,與書萬四千卷,學(xué)者日盛?!雹蓿ㄔ┨K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9頁。興學(xué)與教化關(guān)系密切,廉希憲深諳此道。每到一地,親力親為,可謂用心良苦。
至元十四年(1277)春,樞密院僉事董文忠奏曰:江陵濕熱,希憲生病,不宜留在當(dāng)?shù)?。忽必烈遂將其召還。當(dāng)?shù)厥咳伺c庶民知聞此事,或前往僧寺道館為其祈福,或“號泣隨之,擁所乘車不得行,王慰諭再四,乃拜哭而別?!雹撸ㄔ┨K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39頁。荊湖二年,歸朝時卻“囊橐蕭然”,唯“琴書自隨”。時人或“繪畫建祠”,或“書版擔(dān)禮”以寄托思念之情。因此,王惲稱其“疾惡如仇,進(jìn)賢若渴”,是“忠貞之節(jié)”,“清苦自守”的一代“清白之相”①(元)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diǎn)校:《王惲全集匯?!肪?6《烏臺筆補(bǔ)·廉平章廉能合復(fù)用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509頁。,并不為過。至于廉希憲被罷職的其他原因,因篇幅所限,茲不一一。
據(jù)《元史·布魯海牙傳》和錢大昕的《元史氏族表》,布魯海牙和益特思海牙(又名“倚的”)兄弟兩人擁有多名子嗣,他們分別是希閔、希憲、希恕、希尹、希顏、希愿、希魯、希貢、希中、希括,希文、希忠、希哲、希賢等,筆者依據(jù)《廉氏宗譜》以及其他相關(guān)資料擬就廉氏家族主要成員(廉希憲除外)的字號、生平、家庭、歷官情況做些考述,不詳者則不書,排列則以長幼為序。
1.廉希閔,字號不詳,又名脫別里海牙②(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分別收藏于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布魯海牙長子,希憲之兄,其母石抹氏。曾任正奉大夫,蘄黃(今湖北蘄春、黃梅等地)等路宣慰使③(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頁下欄。。王梅堂、楊鐮依據(jù)《困學(xué)齋雜錄》有關(guān)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布魯海牙之長子、五子、六子皆去世的記述,斷言廉希憲為長子,④參見王梅堂:《元代內(nèi)遷畏吾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載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頁;楊鐮:《貫云石評傳》,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32頁。這一觀點(diǎn)似難成立。實(shí)際上,鮮于樞(1256—1301)關(guān)于廉希貢卒于至元二十七年的記載有誤⑤蕭啟慶:《九州四海風(fēng)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fā)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第240—242頁。,本文后面有所論列,茲不贅議。
2.廉希恕,字號不詳。又名伯顏里海牙。⑥(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分別藏于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在布魯海牙諸子中排行第三,廉希憲之弟。據(jù)《元史·世祖紀(jì)》,至元二十四年春正月丁亥(公元1287年2月9日),不顏里海牙繼廉希愿之后出任中書省參知政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801頁;《元史》卷14《世祖紀(jì)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95頁。,此“不顏里海牙”與“伯顏里海牙”是同一人,即指廉希恕。至元二十八年(1291)五月戍戊,以參知政事廉希恕為湖廣等處行省右丞⑧(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卷155《布魯海牙傳》記作“湖廣等處行省左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6頁。,行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帥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6《世祖紀(j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46頁。。胡助《廉候遺愛傳》稱:“希恕任中書右丞,封齊國公”⑩(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18《廉候遺愛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6頁。。翻檢《元史·宰相年表》,未見廉希恕出任中書右丞的記載,應(yīng)為“湖北等處行省右丞”之訛。廉希恕之子忍都八哈,以清白廉慎傳世。其孫廉阿年八哈出任浦江縣達(dá)魯花赤,廉介自守,頗具政績。①參見王梅堂:《廉阿年八哈考述》,《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3.廉希尹,又名小云失海牙②(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字達(dá)父,布魯海牙四子,希恕之弟,生平事跡不詳。
4.廉希顏,又名忙兀海牙③(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字號不詳。布魯海牙五子,希憲之弟,歷官情況不詳。
5.廉希愿,又名孛魯迷失海牙④(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不魯迷失海牙⑤(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點(diǎn)校:《廿二史考異》卷92《元史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74頁;(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布魯迷失海牙,生、卒年不詳。布魯海牙第六子,廉希憲四弟。至元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公元1275年3月10日),元軍攻破建康(今江蘇南京)城,設(shè)立建康宣撫司,招安江東諸路,以萬戶廉希愿招討唆都,兼宣撫使⑥(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10《兵防志》,《金陵全書》(全三冊)據(jù)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四年集慶路學(xué)、溧陽州學(xué)、溧水州學(xué)、明道書院刻本影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585頁。。十四年(1277),立建康路總管府,宣慰使廉希愿兼本路總管府達(dá)魯花赤⑦(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4頁。。至元十五年(1278),任行中書省左丞。⑧(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5頁。十六年(1279),廉希愿會江西行省,兵捕都昌寇,平之。⑨(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86頁。至元二十一年(1284),拜中書參知政事⑩(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至元二十二、二十三年,廉[不魯迷失海牙]任中書平章政事。”(第2801頁)《元史》卷一三《世祖紀(jì)十》謂:“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辛丑,命不魯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參知政事?!保ǖ?70頁)。至元二十六年(1289),詔不魯迷失海牙與江淮省忙兀帶及月的迷失合兵進(jìn)討“群盜”之未平者。?(明)宋濂等:《元史》卷15《世祖紀(j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18—319頁。二十七年(1290)七月末,來杭州探望其弟廉希貢?(元)鮮于樞:《困學(xué)齋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頁。。另據(jù)黃溍記載,大德三年(1299)二月,建康路隸屬江浙行中書省,廉希愿任左丞?(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7《谷城縣尉蔣君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參見王頲點(diǎn)?!饵S溍全集》(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1—532頁。。值得注意的是,《八閩通志》卷三十一《秩官志》在記述亳州翼萬戶府達(dá)魯花赤的任職情況時有以下記載:
孛魯迷失海牙,以資德大夫,福建行省左丞領(lǐng)。銀山海牙,襲父孛魯迷失海牙職,俱至元間任。也失海牙,襲父銀山海牙職,大德間任。和實(shí)海牙,襲兄也失海牙職,皇慶間任。?(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1《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17頁上欄;清人徐景熹修《福州府志》卷35《職官八·武職條》云:“孛魯迷失海牙,以資德大夫、福建行省右丞領(lǐng)”(福州:海風(fēng)出版社,2001年,第284頁)。筆者結(jié)合其他史籍判斷弘治《八閩通志》的記載更為可信。
同書作者在述及至元年間出任福建行省左丞官員名錄時,共列舉五人,他們分別是廉復(fù)、孛魯迷失海牙、完顏、董文炳、忽剌出?(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頁上欄。。此及孛魯迷失海牙與任職亳州翼萬戶府達(dá)魯花赤的同名者是同一人。據(jù)《廉氏家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廉希愿,資德大夫,尚書左丞,子一銀山。銀山,正奉大夫,太子贊善??。方志和家譜相互印證,說明廉希愿和孛魯迷失海牙的確是同一個人。上引地志資料顯示,“亳州翼萬戶府達(dá)魯花赤”一職可以在廉希愿家族內(nèi)部世襲,這完全符合元朝盛行的子孫可按照父祖原來品級世襲軍職的制度規(guī)定①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8頁。。亳州翼萬戶府,屬樞密院管轄,下轄高唐冠州千戶翼和東平等路千戶翼等八個千戶所,屬上等萬戶府,統(tǒng)領(lǐng)七千余名官兵,可謂位高權(quán)重。因此,銀山海牙、也失海牙、和失海牙世相承襲廉希愿的軍職則是順理成章的事。當(dāng)然,按照元朝制度規(guī)定,還實(shí)行軍官任滿三年一遷轉(zhuǎn)的辦法,承襲軍職者必須年滿二十歲,且對其進(jìn)行武藝和文化水平的考核。因此上述繼承者任職的時間分別為至元、大德年間和皇慶年間也是符合制度要求的。
至于廉希愿任職建康路宣撫使一事,《至正金陵新志·兵防志》有一段記載對于理解上述內(nèi)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xiàn)征引如下:
至元十二年,中書左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顏總襄陽兵南伐,用宋將呂文煥、程鵬飛、范文虎等為鄉(xiāng)導(dǎo),敗賈似道兵于丁家洲,池州守將以城降。沿江制置趙溍棄建康宵遁,馬步軍副總管權(quán)制置司徐王榮及翁都統(tǒng)等帥軍民于太平州納款。二月十二日,大兵至南城外,雨花臺下寨。廿七日丞相、平章、呂參政等官入城,于府治玉麟堂,開省調(diào)兵,大犒軍士,立建康宣撫司,招安江東諸路,以萬戶廉希愿招討唆都,兼宣撫使。②(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10《兵防志》,《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584—585頁。
很顯然,《至正金陵新志》中的“萬戶廉希愿”指其以“亳州萬戶”身份履新建康宣撫使一職,只有在他調(diào)離以后,乃子銀山海牙方可繼任亳州翼萬戶府達(dá)魯花赤。因此其他史冊又稱廉希愿為“萬戶廉希愿”和“萬戶廉某”也就不難理解了。
6.廉希魯,又名答的迷失海牙,布魯海牙第七子,字號與經(jīng)歷不詳。
7.廉希貢,又名小居海牙③(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字端甫④(元)鄭元祐撰,徐永明校點(diǎn):《鄭元祐集》卷14《遂昌山人雜錄》,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61頁。(又作“端父”、“端夫”),號薌林⑤據(jù)許有壬《薌林石吳越同號至珍本宋向府物為監(jiān)憲廉公所得今又入其甥萬戶齊家授經(jīng)郎周伯溫圖其狀求題》,“薌林”,原為奇石名,“本宋向府物”,后為廉希貢所得,復(fù)入萬戶齊家,周伯溫描繪奇石形狀,求題于許有壬,故有此詩。詩曰:“向子得之名薌林,廉家異世同此心”(參見《至正集》卷10,《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68頁上欄)。王逢《故遂昌先生鄭提學(xué)挽辭》亦有“薌林竹樓閣,弦歌繼觥籌”之詩句,且在“薌林”一詞旁注曰:“平章廉公”(參見楊鐮主編:《全元詩》第59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88頁)。,布魯海牙第八子,廉希憲六弟。歷任昭文館大學(xué)士,集賢大學(xué)士。大德三年(1299),出任南臺治書侍御史(正六品)⑥(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據(jù)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四年集慶路學(xué)、溧陽州學(xué)、溧水州學(xué)、明道書院刻本影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5頁。。在諸兄弟中他與廉希憲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身為光祿大夫時,他在希憲府上親歷了兄長禮賢下士,輕視南宋降臣劉整的全過程①(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7《待士》,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7頁。。在江南任職期間,“嘗出其兄平章公諱希憲像,面白皙如滿月,冠巾團(tuán)領(lǐng)袍,手執(zhí)《孟子》?!雹冢ㄔ┼嵲v撰,徐永明校點(diǎn):《鄭元祐集》卷14《遂昌山人雜錄》,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61頁。由此不難看出,廉希貢對先兄欽服不忘,深懷敬意。希貢在書學(xué)方面也頗有造詣,“善扁旁大字”③(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7,上海書店,1984年,第335頁。。延祐五年(1318),時任集賢學(xué)士、榮祿大夫的廉希貢為《元西湖書院增置田碑》和《元嘉興路重修廟學(xué)碑》篆額并書丹④(清)阮元主編:《兩浙金石志》卷15,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0—371頁。。至于廉希貢離世的時間,鮮于樞認(rèn)為卒于至元二十七年⑤(元)鮮于樞撰:《困學(xué)齋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頁。,不確。大德三年(1299),他在南臺治書侍御史任上,還參加過鮮于樞府邸的雅集⑥(明)吳升:《大觀錄》卷1《魏晉法帖·王右軍思想帖》;蕭啟慶:《九州四海風(fēng)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fā)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第241頁。。盡管廉希貢久居江南,常用的印章卻是“薊丘廉氏”⑦(清)高士奇:《江村消夏錄》卷3。,說明他對大都深懷眷念,去世后家人將其歸葬中山故地。
8.廉希中,又名阿魯渾海牙⑧(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現(xiàn)藏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字仁甫,布魯海牙第九子,廉希貢之弟,廉惠山海牙之父。曾任廣德路(今安徽廣德)達(dá)魯花赤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447頁。。據(jù)《新元史·布魯海牙傳》記載,他是布魯海牙第十一子,希括之弟,⑩(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卷155《布魯海牙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46頁下欄。此說不確。楊鐮研究認(rèn)為,阿魯渾海牙即布魯海牙第六子廉希愿?楊鐮:《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44頁。,這一觀點(diǎn)也存在問題。《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明確指出:廉希中曾任“正議大夫,廣德路達(dá)魯花赤,贈上輕車都尉漁陽郡候,謚貞惠”。很明顯,廉希中與阿魯渾海牙的任職時間和所任職務(wù)相同,他們應(yīng)是同一個人。另據(jù)弘治《溫州府志》,廉希仲曾任溫州路總管,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出任這一職掌的還有廉忽不花(后至元年)、廉壽山海牙(至正七年)以及溫州路總管治中廉咯里八咯?(明)王瓚、蔡芳編纂,胡珠生校注:《弘治溫州府志》卷8《官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6年,第144—146頁。,四位廉姓官員先后在溫州路任總管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似不多見。僅從名姓上判斷,他們應(yīng)是廉氏家族成員,至于廉希中(廉希仲)與溫州其他廉姓官員的世次關(guān)系還有待進(jìn)一步考察。
9.廉希括,又名禿滿海牙,字號不詳,布魯海牙第十子,生平事跡有待考證。
10.廉希哲,又名干欒魯海牙,字號不詳?!对贰泛汀缎略贰凡剪敽Q纻骶刺峒按巳?,錢大昕在《元史·氏族表》亦未涉及此公。王梅堂研究認(rèn)為他是布魯海牙第十三子?參見王梅堂:《元代內(nèi)遷畏吾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9頁。,這一見解得到《廉氏宗譜》的證實(shí),可資信據(jù)。據(jù)《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圖·集慶路治圖》,成宗元貞二年(1296)秋,任命中議大夫、紹興路總管廉希哲為建康路(今南京)總管,并以西南隅銀行街舊東南佳麗樓為府治。地志還明言,廉希哲是前宣慰使、左丞希愿之弟①(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1《集慶路治圖》,《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85—86頁;《至正金陵新志》(一)卷6《官守志》,第693頁。。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任命中奉大夫廉希哲為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②(元)馬澤修,袁桷等纂:《延祐四明志》卷1《沿革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6160頁上欄。。當(dāng)時,浙東為海右巨鎮(zhèn),一道七郡。元朝統(tǒng)一江南后,設(shè)置浙東道宣慰使,先治于越,后遷至婺州(今浙江金華)。大德六年(1302)十月,升都元帥府,“凡軍翼戍于東浙者咸隸焉。樹旄秉鉞,職高而權(quán)重?!逼吣辏?303)秋,移治明州(今浙江寧波)。明州三面臨海,“扶桑在其東,甌粵在其南,且控扼日本諸蕃厥,惟喉襟之地。圣天子臨軒冊命,常選用重臣,非御史耳目之官,則宰執(zhí)股肱之寄,重其地則重其人也。”③(元)馬澤修,袁桷等纂:《延祐四明志》卷8《浙東道都元帥府元帥廉希哲因郡治重建記》,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6260頁下欄。筆者查檢《延祐四明志》卷二《職官考》發(fā)現(xiàn),元代出任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者共二十七人,其中八人為漢姓官員,其余皆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廉希哲得以榮膺此職,除了他本人的品行和才學(xué)外,“世家將相”的家庭背景無疑也是朝廷考量的重要因素。大德七年(1303),元帥府遷至慶元(浙江寧波)。至大二年(1309)正月,郡城大火,延燎府衙,俱為瓦礫。希哲上任后,征材鳩工,決心重建元帥府。在他和鄭祐、馬合謀等其他官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皇慶元年(1312)修竣。同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312年4月25日),當(dāng)?shù)匚娜俗跨蠲珜憽墩銝|道都元帥廉希哲因郡治重建記》,以此宣揚(yáng)廉希哲在江南任職期間的事功與宦跡。
11.廉希賢(1247—1275),又名中都海牙,字達(dá)甫,《元史》有傳。據(jù)本傳,布魯海牙只有一個弟弟,名叫益特思海牙,廉希賢是其第四子。因希賢自幼聰慧、明敏、剛毅,深受布魯海牙惜愛,曾云:“是兒剛果,當(dāng)大吾家”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賢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6—3097頁。。在二十歲上下時,廉希賢與堂兄廉希憲侍從忽必烈為藩府舊臣。至元初,北部諸王拘殺使者,元世祖決定選派使節(jié)招諭之,廷臣推舉希賢前往,“至則布上意,辭旨條暢,王悔謝,為設(shè)宴,贈貂裘一襲,白金一笏”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賢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7頁。。歸來后,忽必烈不僅賜御膳,還晉升他為中議大夫、兵部尚書。
關(guān)于廉希賢被宋軍襲殺之事,除《元史·廉希賢傳》,同書伯顏、阿剌罕等傳記亦多所述及。公元1275年春,右丞相伯顏率步、騎兵進(jìn)駐龍灣(今南京下關(guān)江邊),水軍停泊于江面,截?cái)嗔私蹬c外地的水陸交通。為了減少戰(zhàn)火給民眾和城池帶來的浩劫,忽必烈派出由禮部尚書廉希賢、工部侍郎嚴(yán)忠范和秘書丞柴紫芝等人組成的高級使團(tuán),持國書使宋。他們于至元十二年三月丙子(公元1275年4月2日)抵達(dá)建康,“傳旨令諸將各守營壘,毋得妄有侵掠”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7《伯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105頁。。希賢與嚴(yán)忠范請兵自衛(wèi),伯顏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為累使事?!雹伲鳎┧五サ龋骸对贰肪?27《伯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105頁。希賢固請,與之五百人隨行。同年三月丙戍(公元1275年4月12日),元使團(tuán)到達(dá)獨(dú)松關(guān)(今浙江余姚西北),遭遇宋軍守將張濡襲殺。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7頁;《元史》卷127《伯顏傳》,第3105頁;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獨(dú)松關(guān)》,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5頁。希賢死時,年僅二十九歲。此事的發(fā)生,更激怒了元軍將士,加快了元朝滅宋的步伐。③陳世松、匡裕徹、朱清澤、李鵬貴:《宋元戰(zhàn)爭史》,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4頁。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宋軍守將張濡被阿剌罕的蒙古步、騎兵斬殺于安吉州上柏鎮(zhèn)附近。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29《阿剌罕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148頁;陳世松等:《宋元戰(zhàn)爭史》,第314頁?!对贰ちYt傳》關(guān)于“明年宋亡,獲張濡殺之”的記載有誤。
關(guān)于布魯海牙孫輩的人數(shù),史料記載不一,實(shí)難考明?!读献谧V》卷一《重修世譜序》謂:“孝懿子十三人,孫四十七人。”此與《元史·布魯海牙傳》有“孫五十三人”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2頁。的記載略有出入。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和《元史·廉希憲傳》皆稱廉希憲有六子,他們分別是廉孚、廉恪、廉恂、廉忱、廉恒、廉惇。因?yàn)椴剪敽Q赖钠渌铀脹]有留下神道碑和墓志銘,其后代人數(shù)并不清楚。筆者依據(jù)手邊掌握的一些零星資料,擬就布魯海牙的主要孫輩成員做些考述。
1.廉孚,又名廉怡,字公惠,生卒年不詳。此人是廉希憲與畏吾兒先朝貴臣蒙速思之女所生之長子。曾任正議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行省僉事。⑥(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頁下欄。關(guān)于廉孚易名“廉怡”之事,元代名公劉因(1249—1293)述之甚詳,為了便于分析,現(xiàn)援引如下:
故相廉公嗣子公惠,舊名“孚”。以其于兄弟之名字形取類為不合也,蓋嘗請于公而未及更。今雖已孤,而意恒若有闕焉者,遂謀于予,而更之曰“怡”,而以告諸家廟焉,蓋亦禮之變也。而其取名之義,則有取于兄弟雍睦之義也。蓋公之臨終也,以諸子恪、恂等皆幼,而公惠獨(dú)長,懇懇目諸子而屬之也。今其設(shè)心,以為既以一名字形于兄弟不合,且必求其合焉而后已,而其取義,則又專在于兄弟之義也,以是而日警省焉。先訓(xùn)之不忘也,其庶幾乎?、撸ㄔ﹦⒁颍骸秳⑽木腹募肪?7《廉公惠更名序》,《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出版時間不詳,第113頁上欄。
以上史料寫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距廉希憲去世已八年。引文向我們透露了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廉孚易名之事是在乃父廉希憲去世之后;其次,易名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與諸兄弟在名諱的字形方面保持一致性,以求和睦之義;再次,劉因在廉孚更名一事上起了重要作用。劉因字夢吉,號靜修,保定容城(今河北)人。從年齡上看,盡管他比廉希憲小十八歲,卻聲言“公雅愛予,而為之識也”。后來,當(dāng)他從廉孚處獲睹廉希憲的畫像后,遂撰述《廉泉真贊》⑧(元)劉因:《劉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28頁上欄。以示后人。很明顯,劉因與廉孚是同輩之人,廉孚同劉因一起商議更名之事亦順理成章。廉孚易名時,廉恪、廉恂等其他廉希憲之子皆年幼,唯公惠獨(dú)長,易名“怡”,意在激勵自己恪守父志,帶領(lǐng)諸兄弟和睦相處,賡續(xù)宗祀。
關(guān)于廉孚子嗣問題,以往的研究者關(guān)注不多。所幸劉因的七絕詩《賀廉候與次兒子》及樂府詩《朝中措·廉公惠正議與兒子》、《臨江仙·廉候與次兒子》向我們透露了若干信息。前及七言絕句吟誦道:“相國當(dāng)年病且貧,乘除天理暗中存。青青后樂堂前樹,又見廉泉第二孫?!雹伲ㄔ﹦⒁颍骸秳⑽木腹募肪?5《賀廉候舉次兒子》,《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98頁下欄。而樂府詩《朝中措·廉公惠正議與兒子》亦云:“金張家世費(fèi)貂蟬,七葉侍中冠。若就詩家攀例,生兒合喚添官,憑誰寄語,廉泉父老,斗酒相歡。今歲孫枝新長,甘棠消息平安?!雹冢ㄔ﹦⒁颍骸秳⑽木腹募肪?6《朝中措·廉公惠正議與兒子》,《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03頁下欄。“廉泉”,代指廉希憲?!昂髽诽谩眲t是廉希憲的居室。通過“青青后樂堂前樹,又見廉泉第二孫”及“今歲孫枝新長”諸詩句不難揆度,廉孚膝下至少有兩個兒子,他們都是廉希憲的孫子。
2.廉恪,字號不詳。希憲第二子,布魯海牙之孫,曾任通議大夫,臺州路(今浙江臨海)總管③(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頁下欄。。
3.廉恂,又名廉米只兒海牙,字公迪。生、卒年不詳。希憲第三子,布魯海牙之孫。至元二十八(1291)年前后,廉恂出任河南行省右丞。④(元)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diǎn)校:《滋溪文稿》卷8《元故中奉大夫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追封南陽郡公謚文靖孛術(shù)魯公神道碑》云:“汴省右丞廉公恂辟掾,辭,擢汴學(xué)正?!保ǖ?21頁)。據(jù)《元史·地理志》,是年(1291),割江北諸州郡改隸河南行省,遂改名江浙等處行省⑤(明)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401頁。,廉恂出任河南行省右丞應(yīng)在此時。至大元年(1308),移江浙行省右丞⑥(清)錢大昕撰:《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8《松江寶云寺記》,第18974頁;(清)繆荃孫撰:《江蘇省通志稿》卷19《松江寶云寺記》,第9935頁。。仁宗時,仕至江南行御史臺中丞。延祐七年(1320)到至治二年(1322)英宗執(zhí)政,“一新庶政”,任命廉恂為中書平章政事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12《宰相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823—2825頁;《元史》卷27《英宗紀(jì)一》云:“(延祐)七年秋七月庚子,以江南行御史臺中丞廉恂為中書平章政事”(第604頁)。。至治三年(1323),泰定帝在“南坡之變”后登基,廉恂卸任。他在擔(dān)任中書平章政事期間,詔命翰林學(xué)士元明善“制恂父恒陽王神道碑”。至治二年三月己巳(公元1322年3月18日),廉恂與張養(yǎng)浩(1270—1329)、孛術(shù)魯翀(1279—1338)董理國學(xué)⑧(明)宋濂等:《元史》卷28《英宗紀(jì)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20頁。。同年十二月丁卯,廉恂被罷相任集賢大學(xué)士⑨(明)宋濂等:《元史》卷28《英宗紀(jì)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26頁。。泰定元年(1324)夏四月戊午,他再次罷為集賢大學(xué)士,食其祿終身⑩(明)宋濂等:《元史》卷29《泰定帝紀(j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45頁。。泰定四年(1327)三月,召翰林學(xué)士承旨張珪、集賢大學(xué)士廉恂、太子賓客王毅,悉復(fù)舊職?(明)宋濂等:《元史》卷30《泰定帝紀(jì)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78頁。。
廉恂官至中書宰執(zhí),在布魯海牙孫輩中并不多見,這與其家庭教育和自身較高文化素養(yǎng)不無關(guān)系。劉岳申《讀書巖記》稱:“惇幼從伯兄平章、仲兄中丞讀書其中”①(元)劉岳申撰:《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7頁。。這里的伯兄指廉恂,而仲兄則指廉恒。兄弟幾人皆以讀書明理為要務(wù),此與乃父廉希憲讀書好學(xué)的影響有很大關(guān)系。
4.廉忱,字號不明。希憲第四子,廉恂之弟。據(jù)《神道碑》,廉忱曾任沔陽府(今湖北沔陽西南)同知。大德年間,任福建行省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慰副使②(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頁上欄。,延祐年間,任泉州路總管府總管③(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2《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42頁上欄。,泰定初任邵武路(今福建邵武市)總管府總管④(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5《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81頁下欄。。任職期間,“崇學(xué)宮,飾從祀像,有政聲”⑤(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9《名宦》,《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37頁下欄。。
5.廉恒,字公達(dá),生卒年不詳。希憲第五子,廉忱之弟。元明善《神道碑》稱:廉恒曾任“資德大夫,御史中丞”⑥(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頁下欄。?!对贰肪硪话肆恫荑a傳》云:“大德十一年,南行臺中丞廉恒辟為掾史?!雹撸鳎┧五サ龋骸对贰肪?86《曹鑑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4282頁。據(jù)此,廉恒任職南臺御史中丞的時間在大德十一(1307)年。翻檢《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未見廉恒之名,倒有一位名叫廉道安的人于是年出任此職⑧(元)張鉉修撰:《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33頁。《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第699頁下欄。。筆者根據(jù)兩人的任職時間、官銜以及姓氏均相同的因素,初步推斷他們應(yīng)是同一人。
廉氏后人編修的《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顯示,廉道安是廉曲出之子,廉忽都八哈之孫,廉希恕之重孫。這一記載未必確切,廉希恕為廉希憲長弟,如果廉道安是廉希恕重孫的話,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大德十一年擔(dān)任南臺御史中丞一職。僅從任職時間分析,廉道安只能是廉希憲的子侄輩?!吨琳鹆晷轮尽愤€記載說:大德十一年(1307),“建康大饑,官廩不行,御史中丞廉道安、本路總管岳天禎、治中楊翼勸諭富戶出鈔二萬余錠賑濟(jì),活饑民四十一萬三千有奇”⑨(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中》,《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99頁下欄。。元儒許謙(1270-1337)在《治書侍御史趙公行述》一文對前及賑濟(jì)之事亦多所記述,為了便于分析,現(xiàn)援引如下:
十一年,江南大饑,郡縣財(cái)粟俱殫,獨(dú)征賄積臺者為錢猶數(shù)百萬。公請與以賑民,長僚持之,猶豫未決。微有所論,公輒正色爭之。中丞廉公,語解其間,公爭之益力,詞不少假。廉公不以為忤,退謂人曰:“吾佐得趙君,尚何憂闕事哉!”行之一如公言。若公固所謂義形于色者也。而廉公之絀己從義,不矯以不忤,且誠以為得,亦難能哉。推二公之道,可行于天下,惟公無私而已。①(元)許謙:《許白云先生文集》卷2《治書侍御史趙公行述》,四部叢刊續(xù)編本。
許謙筆下的這位趙公,字子英。其先甘陵人。大德五年(1301),出任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僉事,后遷轉(zhuǎn)江南等處行御史臺都事、擢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查檢《至正金陵新志》,趙某出任南臺治書侍御史的時間在至元十六年(1279)②(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7頁。。而出任江南等處行御史臺都事者共有七十一人,其中有兩位趙姓都事,一是元貞二年(1296)上任的趙世延,一是大德十年(1306)上任的趙宏偉③(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2頁。。趙世延,字子敬,汪古部人。顯然,許謙筆下的趙某非趙宏偉莫屬。趙宏偉(1253?—1326)④關(guān)于趙宏偉的生年,說法不一?!对贰ぺw宏偉傳》記作公元1283年,《宋元學(xué)案》則為公元1253年;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認(rèn)為《元史》中關(guān)于趙宏偉的壽數(shù)有誤,應(yīng)為公元1244年,不知所據(jù)。今從1253年之說。,字子英,甘陵人,《元史》有傳。延祐三年(1316),趙氏出任福建道肅政廉訪使,因善政致顯,《八閩通志》卷三十六將其列入《名宦傳》。兩傳均提及賑濟(jì)事:“十一年,江南大饑,宏偉請以贓罰錢賑之,民賴以生”⑤(明)宋濂等:《元史》卷166《趙宏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913頁;弘治《八閩通志》卷36《名宦傳》云:趙宏偉“嘗擅發(fā)官廩以活饑民,延禮名儒以教后學(xué),能善政尤多”(第506頁下欄)。。而“中丞廉公”當(dāng)指廉道安⑥柯劭忞認(rèn)為此“廉公”當(dāng)指“中丞廉恂”,不確。詳見《新元史》卷174《趙宏偉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20頁上欄。。也就是說,在大德十一年(1307)江南的賑災(zāi)議事中,廉道安“絀己從義”,“力佐趙君”,并最終促成此事。趙宏偉到浙東任職以后,相繼將導(dǎo)江先生張?(字達(dá)善)和許謙延至府上,率子弟師事之,分別請其講明伊洛之學(xué)⑦(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bǔ)修,陳金生、梁運(yùn)華點(diǎn)校:《宋元學(xué)案》卷82《導(dǎo)江講友·貞獻(xiàn)趙松澗先生宏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755頁。。而許謙本人也不無謙卑地說:“某不佞,被遇于公。式其行事,接其言論風(fēng)旨,而得其所如?!雹啵ㄔ┰S謙:《許白云先生文集》卷2《治書侍御史趙公行述》,四部叢刊續(xù)編本。由此不難看出趙、許兩人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而許謙有關(guān)廉道安和趙宏偉合力賑濟(jì)之事也是可以信據(jù)的。我們?nèi)绻掩w宏偉的生年初步推定在公元1253年的話,張鉉筆下至元十六年出任南臺治書侍御史的趙某,很可能指趙宏偉,時年他27歲。廉道安的年齡應(yīng)與趙宏偉相差不多。不然,許謙為何稱其為“廉公”?我們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斷言,廉道安應(yīng)是廉希憲的子、侄輩,《廉氏宗譜》將其記作廉希恕的重孫似與其他載籍相差太遠(yuǎn),不符合實(shí)際情況。
6.廉惇(約1278—約1340年)⑨參見楊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129頁;李軍:《現(xiàn)存<永樂大典>元人別集佚籍考六則》,收入魏崇武主編:《元代文獻(xiàn)與文化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頁。,字公邁,布魯海牙之孫,廉希憲第六子。曾任太常禮儀院僉事⑩(元)元明善:《讀書巖記》,輯自《永樂大典》卷9765,收入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頁。,主管大禮樂、祭祀宗廟社稷、封贈謚號等事。延祐七年(1320)七月,出任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使①(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頁下欄。。至治元年(1321),任秘書卿②(元)王士點(diǎn)、商企翁編,高榮盛點(diǎn)校:《秘書監(jiān)志》卷9《秘書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1頁。;三年(1323),除江西行省參知政事③(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印行,1970年,第256頁。。泰定二年(1325)九月以前,出任陜西行省左丞④(明)宋濂等:《元史》卷29《泰定帝紀(j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60頁。。王梅堂先生考證認(rèn)為,廉惇于至治二年(1322)遷陜西行省左丞,自泰定二年起轉(zhuǎn)任四川行?、輩⒁娡趺诽茫骸对鷥?nèi)遷畏吾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載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1頁。,此可聊備一說。卒后謚文靖,著有《廉文靖公集》,惜已亡佚。不過,廉惇的詩作存世者較多,楊鐮主編《全元詩》收錄約三百二十余首。
7.廉惠山海牙,字公亮,生卒年不詳。出身世胄,布魯海牙之孫,阿魯渾海牙(即布魯海牙第九子廉希中——筆者注)之子,至治元年(1321)辛酉科進(jìn)士。登第后授順州(今北京懷柔)同知。泰定元年(1324)入史館,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⑥(元)宋褧:《燕石集》卷5《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作休,從伯京御史公亮、太監(jiān)伯溫、秘卿伯循待制暫至城西,秘卿、待制別去,伯京歸家,予遂偕公亮回,憩都水監(jiān)雙清亭,監(jiān)掾平伯欽留飲,即席賦五言十八韻》,《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153頁下欄。,致和元年(1328)出任秘書監(jiān)丞⑦(元)王士點(diǎn)、商企翁編,高榮盛點(diǎn)校:《秘書監(jiān)志》卷9《秘書監(jiān)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8頁。。后至元三年(1337),廉惠山海牙始任南臺治書侍御史經(jīng)歷,⑧(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0頁。至正三年(1343)授侍儀使;至正四年(1344),由陜西行省左丞轉(zhuǎn)任兵部尚書,并于同年六月初十日(1344年7月19日)撰《中書省兵部題名記》⑨(元)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朝堂公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6—27頁;(元)危素:《危太樸集》卷5《兵部續(xù)題名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432頁下欄。。后任崇文太監(jiān),河南、江西、湖北、福建行省右丞、江浙行樞密院僉事,行宣政院使、翰林學(xué)士承旨⑩(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傳》;《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在任職江西行省右丞期間,郡縣多“盜賊”,廉惠山海牙與平章政事道童(高昌人),協(xié)謀殫力,制定守御招捕之策?(明)范淶修,章潢纂:《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5《名宦傳》,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本。。此外,他還參與英宗、顯宗實(shí)錄以及宋、遼、金三史的編修,為元朝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多所貢獻(xiàn)。
8.廉朵兒只八,字號不詳。據(jù)《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此人是布魯海牙之孫,廉希哲第二子,曾任朝請大夫、淮東道宣慰使同知。延祐六年(1319)十二月出任秘書太監(jiān)(從三品)?(元)王士點(diǎn)、商企翁編,高榮盛點(diǎn)校:《秘書監(jiān)志》卷9《秘書太監(jiān)》,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7頁。。該職銜自延祐元年(1314)九月設(shè)置,朵兒只八榮膺此職,想必其年齡不應(yīng)過小,藉此可以推斷他是布魯海牙的孫子。
9.廉忽都八哈,廉希恕第四子,布魯海牙之孫,曾任正議大夫,溫州路總管①(清)廉寰清纂修:《廉氏宗譜》卷4《統(tǒng)宗世系表》,清光緒辛卯年(1891)編就,現(xiàn)分別藏于無錫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筆者翻檢弘治《溫州府志》發(fā)現(xiàn),出任溫州路總管一職者,除廉希仲外,還有廉忽不花(后至元元年任)。胡助《廉候遺愛傳》稱:“候名阿年八哈,??祖希恕,中書右丞,封齊國公。父忍都八哈度卿,世以清白相傳?!雹冢ㄔ┖骸都儼S類稿》卷18《廉候遺愛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6頁。很顯然,忽都八哈、忽不花、忍都八哈極可能是同一個人,《廉氏宗譜》與文獻(xiàn)記載相互佐證,足資信據(jù)
10.廉公瑞,名號不詳,公瑞是其字,布魯海牙孫輩。許有壬(1287—1364)在《九日登石頭城詩并序》中記載了廉公瑞與同僚一起游歷石頭城(今南京)的經(jīng)過。詩序稱:“至治壬戍九日,中執(zhí)法石公、侍書郭公具酒淆登焉,監(jiān)察御史劉傳之、李正德、羅君寶、八扎子文、廉公瑞、阿魯灰夢吉、照磨萬國卿暨有壬實(shí)佐行?!雹郏ㄔ┰S有壬:《至正集》卷15《九日登石頭城詩并序》,《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95頁。上引資料中的“至治壬戍”,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參與活動者共十人,其中漢人三人,分別是李秉忠(字正德)、羅廷玉(字君寶)、許有壬(字可用)。南人一人,即監(jiān)察御史、長沙人劉宗說(字傳之)。④(元)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點(diǎn)校:《歐陽玄集》卷10《元故中奉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劉公墓碑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24—126頁;(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2頁。蒙古族一人,即照磨萬家閭(字國卿)⑤(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云:“萬嘉閭,將士佐,延祐六年上照磨承發(fā)司管勾兼獄丞”(第257頁)。;色目二人,分別為阿魯渾夢吉和八扎子文。八扎,字子文,畏吾氏,官至同知宣政院事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35《鐵哥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272頁。。族屬失載者三人,他們分別是至治元年(1321)出任御史中丞的石珪⑦(元)張鉉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36頁。,即忽必烈時代中書左丞石天麟(1219—1310)之子⑧(元)蕭?著,孫學(xué)功點(diǎn)校:《勤齋集》卷3《元故特授大司徒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冀國公推誠宣力保德翊戴功臣謚忠宣石公神道碑銘》,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41—43頁;(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1頁。;治書侍御史、奎章閣大學(xué)士郭思貞⑨(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2頁。和監(jiān)察御史廉公瑞。那么,廉公瑞何許人也?基于廉希憲子、侄輩多以“公”字作為字號這一事實(shí),我們有理由相信廉公瑞應(yīng)出自廉氏家族。筆者在查閱《至正金陵新志》監(jiān)察御史官員題名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位廉姓成員,一位名叫廉禿堅(jiān)海牙,另一位名叫廉壽山海牙。前者任職的時間是至治二年(1322),后者為泰定三年(1326)⑩(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1頁,第284頁。。而與廉公瑞一同游歷石頭城的許有壬、羅廷玉、李秉中(即李秉忠)、阿魯灰(即阿魯渾)、八扎皆為至治二年上任的監(jiān)察御史①(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1—282頁。。因此,筆者認(rèn)為許有壬筆下的廉公瑞與廉禿堅(jiān)海牙應(yīng)是同一人,“公瑞”很可能是廉禿堅(jiān)海牙的字,至于廉壽山海牙,則于泰定三年(1326)才出任監(jiān)察御史,他當(dāng)然不可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參加至治二年的游歷活動,所以許有壬筆下的廉公瑞應(yīng)與廉壽山海牙無涉。
我們在搜集資料時,已經(jīng)注意到出自劉辰翁(1232—1297)之手的一條材料,他在《贈廉監(jiān)司序》中記曰:“吾江西迺得廉監(jiān)司如瑞??今其為行臺選表,身愈高,望愈重,其寄國與家愈大,祖道諸賢,棹風(fēng)南浦之上,倚去舟如登仙?!雹冢ㄔ﹦⒊轿蹋骸俄毾肪?《贈廉監(jiān)司序》,《豫章叢書》本;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8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2頁。筆者認(rèn)為,“如瑞”與“公瑞”恐非同一人,許有壬與廉公瑞為同年監(jiān)察御史,想必兩人的年齡相差不大,如果這種推論成立,廉公瑞應(yīng)是布魯海牙的孫輩。筆者還注意到,在許有壬十歲時,劉辰翁已經(jīng)過世,因此劉氏筆下的“廉監(jiān)司如瑞”并非指與許有壬一起出任監(jiān)察御史的廉公瑞。至于“廉監(jiān)司如瑞”的真實(shí)身份有待進(jìn)一步考察。
1.廉阿年八哈,又名廉浦,字景淵,廉希恕之孫,廉忍都八哈(又名忽都八哈)度卿之子③(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18《廉候遺愛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6頁。。據(jù)東陽(今浙江東陽)名儒胡助《廉候遺愛傳》記載,阿年八哈“幼潁異,絕無貴介華靡之習(xí)。年二十余,即入宿衛(wèi)禁中,旋以世賞授官,來為浦江縣達(dá)魯花赤。”④(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18《廉候遺愛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6頁。浦江(今浙江浦江縣),在元代隸屬婺州(今浙江金華)路,因賦役不均,貧富差距懸殊。廉阿年八哈命“里長履畝而推正之,及命鄰都覆核。”他還“躬校薄書,正其是非,斥其隱蔽,更造冊籍,粲然明白”。⑤(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18《廉候遺愛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7頁。因其廉介自守,治績顯著,浦江黎民百姓或塑像立生祠,或樹碑表達(dá)欽敬之情。據(jù)余闕《憲使董公均役記》,廉阿年八哈自至正十年(1350)出任浦江縣達(dá)魯花赤,到至正十三年(1353)離任⑥(元)余闕:《青陽先生文集》卷9《憲使董公均役記》,四部叢刊續(xù)編本。。當(dāng)?shù)厥咳藢⒈究h及旁近他郡頌揚(yáng)其功績的篇什匯編成集,戴良命名《甘棠集》(二卷),并為之作序⑦(元)戴良著,李軍、施賢明點(diǎn)校:《戴良集》卷5《甘棠集序》,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56頁。,并予以刊刻。
2.廉五麟八哈,以往研究者引用《萬歷金華府志》,將其與廉阿年八哈視作同一人⑧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509頁。,并非盡確。據(jù)《廉氏家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廉五麟八哈是廉希恕的孫子,東東的兒子,曾任婺州路武義縣(今浙江武義縣)達(dá)魯花赤。廉五麟八哈與廉阿年八哈是堂兄弟。至于其生平事跡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3.廉大悲奴,字號不詳。據(jù)弘治《八閩通志》,廉大悲奴在至治年間任福建都轉(zhuǎn)運(yùn)鹽使司同知①(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3頁。,泰定中任興化路總管府同知②(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5《秩官·興化府》,《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91頁下欄。。值得一提的是,皇慶、至治年間分別在福建都轉(zhuǎn)運(yùn)鹽使司任職的還有廉也先海涯和中都海涯③(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0《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3頁。。前者應(yīng)是廉氏家族成員,后者應(yīng)與廉希賢無涉,盡管廉希賢又名中都海涯,但他在至元十二年(1275)已經(jīng)去世。《重刊興化府志》記載說:至順年間,“同知廉大悲奴改三賢祠為尚賢堂”④(明)周瑛、黃仲昭著,蔡金耀點(diǎn)校:《重刊興化府志》卷25《禮紀(jì)十一·群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6—667頁。。弘治《八閩通志》亦稱:“至順二年,同知廉大悲奴筑杏壇于敬義堂后?!雹荩鳎S仲昭:《八閩通志》卷45《學(xué)?!罚V荩焊=ㄈ嗣癯霭嫔?,2006年,第51—52頁。元代興化路,設(shè)置于至元十四年(1277),隸屬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治所在莆田縣(今福建莆田市)。下轄今福建莆田、仙游市、縣等地⑥(明)宋濂等:《元史》卷62《地理志五》,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505頁。。依照元代制度,廉大悲奴在泰定年間(1324—1327)擔(dān)任興化路總管府同知,符合制度要求。上述任職經(jīng)歷還得到《廉氏家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的印證,廉大悲奴是布魯海牙重孫、廉希顏之孫、廉哈剌哈孫之子,曾任奉訓(xùn)大夫,興化路同知。再者說,廉大悲奴出任興化路總管府同知時,上距廉希憲出生已過去九十三年,若以二十年為一代計(jì)算,廉大悲奴應(yīng)是布魯海牙的重孫子。
4.廉方,又名廉金陵奴,字士矩,廉惠山海牙之侄。元統(tǒng)元年(1333)進(jìn)士。據(jù)《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錄》,曾祖布魯海牙,祖名漫漶不清,難以辨識,□陽郡候,謚號真惠?!读献谧V》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顯示,在廉氏家族成員中只有兩人被追贈為□陽郡候,一是廉希尹,贈范陽郡候,謚號恭穆;一是廉希中,贈上輕車都尉漁陽郡候,謚號貞惠。很顯然,廉方的祖父是廉希中。父廉甫(又名廉宣州奴),曾任將仕郎或?qū)⑹俗衾伞A匠錾眙⒗t世家,曾任翰林國史院檢閱官,⑦蕭啟慶:《元代進(jìn)士輯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012年,第73—74頁;楊訥:《關(guān)于<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錄>的版本與??薄?,收入氏著:《元史論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447頁。娶鷹坊都總管趙密(1261—1334)之女為妻⑧(元)蘇天爵撰,陳高華、孟繁清點(diǎn)校:《滋溪文稿》卷15《元故鷹坊都總管趙候墓碑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48—249頁。。而趙密比廉希憲小三十一歲,完全屬于兩代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廉方是布魯海牙的重孫以及廉希憲之孫輩。王沂(1280—1346)在《送廉縣尹序》中對廉方行跡多所述及,現(xiàn)援引如下:
廉氏由魏國孝懿公著清德于時,垂令名于后?!烤厣俣θ镜溆?xùn),脫落貴美。既長,從先生國子講論道德,以求其益。退托于布衣韋帶,如素習(xí)然?!憾侵另樔瓯疲瑸楹擦謾z閱,益力學(xué)問,為文章。賢士大夫皆慕稱其人,而士矩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弥霰O(jiān)五河縣。眾謂士矩生于高門而強(qiáng)學(xué)力行有過于人者,當(dāng)路要人孰不欲知之,而乃自試于川窮山阻僻絕之鄉(xiāng),豈不背馳?余曰:“是乃所以為士矩也。”……或問之曰:“文學(xué)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士矩之自試也有以也哉!”①(元)王沂:《伊濱集》卷15《送廉縣尹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上—17頁上;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6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80頁。
上引史料集中闡釋了廉方的科舉與仕進(jìn)情況。王沂明確指出,廉士矩是魏國孝懿公之后,“魏國孝懿公”即指布魯海牙。至順三年為四年之誤,至順?biāo)哪昙丛y(tǒng)元年。廉方不僅是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還出任五河縣(今安徽五河縣)縣尹。有學(xué)者認(rèn)為,廉方為阿年八哈之子,主要論據(jù)是阿年八哈又名廉浦,“甫”與“浦”字形相近②參見王梅堂:《元代內(nèi)遷畏吾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4頁。。其實(shí),這一觀點(diǎn)未必成立?!读献谧V》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顯示,廉希中共有四子,次子廉宣州奴之長子名金陵奴,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第,授國史院檢閱,官至廉訪西臺御史③(清)廉寰清:《廉氏宗譜》,光緒十九年孔戒堂木活字版,現(xiàn)分別藏于江蘇無錫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由此不難判斷,廉方又名廉金陵奴,他們應(yīng)是同一個人。
5.廉充,字號不詳,廉氏家族成員?;蕬c元年(1312),任浙西廉訪司照磨兼承發(fā)架閣④(元)吳澄:《吳文正公集》卷19《送廉充赴浙西照磨序》,《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347頁上欄。。同年四月,廉充主政江南,過家省親。虞集《送廉充赴浙西憲司照磨序》寫于此時,序文稱:
臺臣體圣上之意。察于諸生之中,得廉生焉,以為浙西憲司屬。生系出西方之貴族,自平章公以英材雄略、清節(jié)重望事世祖皇帝,得以“廉”為氏。其子孫皆貴近顯用,出入中外,天下無不知者。生之來學(xué)也,其兄今中丞公嘗實(shí)與臺之長貳親致天子之命焉。而生也,不矜不揚(yáng),退然就列,執(zhí)經(jīng)問義,歲無曠日。友生服其敏,師資許其通,而生之名著矣,此臺臣所以取而用之也。⑤(元)虞集:《道園類稿》卷20《送廉充赴浙西憲司照磨序》,《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530下—531頁上。
虞集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定居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很可能他是在江西結(jié)識廉充的。所謂“系出西方之貴族”,無非指其出身高昌廉氏顯貴家庭。而以“英材雄略、清節(jié)重望”侍奉元世祖忽必烈的“平章公”則指廉希憲。想必廉充之兄“中丞公”也是身為名宦的廉氏后人,至于其名諱則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因廉充天資敏慧,通曉經(jīng)義,才被朝廷選為臺臣并派往江南任職。或許基于其顯赫的家庭背景和廉充本人的才學(xué),當(dāng)?shù)刂娜藚浅魏陀菁謩e撰文相送。值得注意的是,廉充出任浙西廉訪司照磨時,上距廉希憲去世已三十二年,他應(yīng)是布魯海牙的孫輩。
6.廉定住,據(jù)《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記載,廉定住是廉希尹之孫,廉貴安之子,曾任浦江縣(今浙江浦江縣)達(dá)魯花赤,這一點(diǎn)得到《金華府志》的印證。另據(jù)《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官守志》記載:“至元二十八年二月革路置溧陽縣。元貞二年縣改溧陽州,廉定住出任溧陽州同知”⑥(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25頁。。
7.廉壽山海牙,字號不詳。歷任婺源州(今江西婺源)、蘭溪州(今浙江蘭溪)達(dá)魯花赤。延祐年間(1314—1320),出任福建市舶提舉司提舉①(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1《秩官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弘治四年刻本,第404頁上欄。。泰定三年(1326),以奉訓(xùn)大夫遷南臺監(jiān)察御史②(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4頁。。至正七年(1347),轉(zhuǎn)任溫州路總管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③(明)王瓚、蔡芳編纂,胡珠生校注:《弘治溫州府志》卷8《宦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6年,第144頁。查核《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發(fā)現(xiàn),有一位名叫答失海牙的人,曾任溫州路總管。然而弘治《溫州府志》明言,在該路擔(dān)任總管者除廉壽山海牙,還有廉希仲和廉忽不花,未見答失海牙其人。筆者在前文已經(jīng)論述了廉希仲和廉忽不花身份的真實(shí)性,并證明弘治《溫州府志》記載的可靠性。如此看來,廉壽山海牙與廉答失海牙并非一人。十分有意思的是,俞希魯在《至順鎮(zhèn)江志》中記載了一位名叫廉達(dá)石海牙的畏吾兒人,他于大德二年(1298)十二月出任鎮(zhèn)江路總管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④(元)俞希魯編纂,楊積慶、賈秀英、蔣文野、笪遠(yuǎn)毅點(diǎn)校:《至順鎮(zhèn)江志》卷15《刺守》,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8頁。。筆者揣測,這位“達(dá)石海牙”與《廉氏宗譜》中的“答失海牙”很可能是同一個人。廉壽山海牙出任南臺監(jiān)察御史時,上距廉希憲去世已經(jīng)四十七年,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布魯海牙的重孫輩。
8.廉阿息力海牙,字號不明,至順元年(1330),出任溧水州(今江蘇溧陽)同知⑤(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7頁。。溧水原隸屬建康路,至元十四年(1277)總管府宣慰使廉希愿兼該路達(dá)魯花赤,天歷二年(1329)改建康路為集慶路。廉氏成員任職此地是很自然的事情。廉阿息力海牙任職溧水州同知時,上距廉希憲去世已經(jīng)半個世紀(jì)。依此判斷,他也是布魯海牙的重孫輩。
9.廉玉居石海牙,至治元年(1321)任溧水州達(dá)魯花赤⑥(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4頁。。據(jù)《至正四明續(xù)志》,廉玉居寶海牙(又名廉玉居石海牙)于至順二年(1331)二月二十一日任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使司同知都元帥⑦(元)王元恭修,王厚孫、徐亮纂:《至正四明續(xù)志》卷1《職官》,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6449頁下。?!傲窬邮Q馈迸c“廉玉居寶海牙”僅差一字,且“寶”與“石”二字極易混淆。筆者認(rèn)為,他們應(yīng)是同一人。
10.廉咬咬,字號不詳。廉希憲從曾孫,畏兀兒名宦偰哲篤之女婿⑧(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偉吾氏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另參見王頲點(diǎn)校《黃溍全集》(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5頁。。據(jù)《廉氏宗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廉咬咬是廉希顏的曾孫、觀音奴之孫、廉定山之子。廉希顏是布魯海牙第五子,廉希憲的三弟。因此,黃溍關(guān)于廉咬咬是廉希憲之從曾孫的記載是確切可信的。
11.廉達(dá)失蠻,清人編纂《武鄉(xiāng)縣志》稱:“廉答失蠻,中山人,久客江淮,得性理之學(xué)。至正初,由監(jiān)生擢武鄉(xiāng)令。居官立身皆本平生所學(xué),扶弱鋤強(qiáng),有不茹不□之風(fēng)。邑民思之,建遺愛碑于儀門外,入名宦?!雹伲ㄇ澹┌Q修,史傳遠(yuǎn)纂輯:《武鄉(xiāng)縣志》卷3《名宦》,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40頁;這條材料承博士研究生武曉麗女士提供,謹(jǐn)此鳴謝。如前所述,“中山”是忽必烈及其母唆魯和帖尼撥付布魯海牙及其妻石抹氏的封地,廉氏后人將該地視作舊貫不足為奇。有元一代,武鄉(xiāng)縣隸屬中書省晉寧路沁州(今山西介休東南)管轄②(明)宋濂等:《元史》卷58《地理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382頁。。至正初,廉達(dá)失蠻由監(jiān)生擢武鄉(xiāng)令,盡管官階不高,卻盡平日所學(xué),“扶弱鋤強(qiáng)”,造福百姓,深受當(dāng)?shù)孛癖姁鄞鳌8鶕?jù)其出身中山,且久居江淮的經(jīng)歷分析,他也是廉氏家族的后裔,這一點(diǎn)得到《廉氏宗譜》的印證?!蹲V牒》顯示,廉達(dá)失蠻曾任武鄉(xiāng)縣達(dá)魯花赤,是廉希恕之孫、廉哈達(dá)之子。
12.廉普達(dá),字號不詳。清儒顧嗣立、席世臣編《元詩選·癸集》僅收錄“廉御史普逵”一首《華清》詩,詩題前附小序云:“普逵字□□,□□人。官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③(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吳申揚(yáng)點(diǎn)校:《元詩選·癸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395頁。楊鐮主編的《全元詩》沿襲了《元詩選》的說法,明確寫道:“廉普逵,字里不詳。曾任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雹軛铉犞骶帲骸度姟返?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4頁。筆者不知顧、席二氏將廉普逵界定為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的依據(jù),也不清楚楊鐮等先生沿襲清人之說的理由,私以為或許與廉普逵“華清宮里溫泉清,詩人聞此來濯纓”的詩句有關(guān)。陜西諸道行御史臺,簡稱“西臺”,主要負(fù)責(zé)監(jiān)察陜西、云南、四川、甘肅四行省。并于大德元年(1297)從云南移至京兆(今西安)。華清宮位于陜西西安郊區(qū),清儒顧、席二人將其視作西臺監(jiān)察御史似乎合情合理,并無隙過。至于廉普逵的家世背景,柴劍虹研究認(rèn)為,廉普逵一名《元史》失載,疑為廉普達(dá)之訛。柴氏又據(jù)《元史·阿魯渾薩理傳》斷言,廉普逵是畏兀氏阿魯渾薩理之孫、岳柱之子。并做出因其曾任官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可能仿效布魯海牙故事,以“廉”字屬姓的解釋⑤柴劍虹:《<元詩選>癸集西域作者考略》,《文史》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94頁。。柴先生關(guān)于廉普逵是廉普達(dá)之訛的論斷極具見地,但普達(dá)為阿魯渾薩理之后并效仿布魯海牙為自己取“廉”字為姓的解說似嫌輕率,不足信據(jù)。筆者在披閱史冊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條與普達(dá)相關(guān)的資料,對于討論廉普達(dá)的官銜和家世不無裨益?!吨琳鹆晷轮尽肪砹豆偈刂尽ゎ}名》稱:“普達(dá),畏吾氏,泰定四年”出任“江南行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⑥(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5頁。趙孟頫《全公神道碑銘》記曰:阿魯渾薩里(1245—1307),北庭人,漢姓全,他有三個孫子,其中一人名叫普達(dá)。泰定四年(1327)出任南臺監(jiān)察御史的普達(dá),是否全阿魯渾薩里之孫有待考證。。很顯然,《元詩選·癸集》的編者將出任南臺監(jiān)察御史的普達(dá)誤作西臺監(jiān)察御史。筆者認(rèn)為,《至正金陵新志》中的普達(dá)正是顧、席二氏筆下的廉普逵。理由如下:
其一,《至正金陵新志》明確指出,普達(dá)是畏吾氏,此與廉普逵出身高昌的家族背景完全相同;其二,此前(即泰定三年,1326年),廉壽山海牙曾出任南臺監(jiān)察御史,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普達(dá)比廉壽山海牙晚一年擔(dān)任監(jiān)察御史,這或許與其廉氏家族成員的家庭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至于廉普達(dá)的家世情況,《廉氏家譜》卷四《統(tǒng)宗世系表》記載明晰,他是廉希哲之孫,廉朵兒只八之子,曾賜進(jìn)士第,出任翰林院編修。廉希哲于成宗元貞二年(1296)由紹興路總管遷轉(zhuǎn)建康路總管①(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一)卷3《金陵世年表》,《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93頁。。三十一年后,其孫廉普達(dá)在江南行御史臺出任監(jiān)察御史一職也是符合情理的。陜西是普達(dá)從祖父廉希憲任職之地,他以《華清》為題追憶家族往事,難掩感慨,不禁吟誦出“振衣飛上驪山頂,感慨興亡忽耿耿”②(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吳申揚(yáng)點(diǎn)校:《元詩選·癸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396頁。的詩句,乃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安東廟學(xué)地處安東縣(今江蘇漣水縣)東,相傳宋時所建,后毀于兵燹。元至元年間,萬戶張英(又作張漢英)在舊址重建。后來的修繕者有達(dá)魯花赤阿里以及其他官員囊加歹、張庸、謝處信等人。至正七年(1347)秋七月,廟學(xué)殿堂、廊廡、棟宇的修葺工程告竣,當(dāng)?shù)厝迨繌垘熋?、楊文泰、余秀等為了使后世子孫永遠(yuǎn)銘記濟(jì)南謝處信興學(xué)振文之功,敦請廉普達(dá)撰寫了《重修安東學(xué)記》③(清)金元烺修,吳昆田等纂:《重修安東縣志》卷6《學(xué)?!?,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16頁;該材料承博士研究生武曉麗女士查檢并提供,謹(jǐn)此致謝。,意在“廣經(jīng)籍,建學(xué)規(guī),禮新樂修,煥然且備”④(元)廉普達(dá):《重修安東學(xué)記》,收入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5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544頁。。如此看來,廉普達(dá)是一個具有較高漢文化素養(yǎng)的士人。必須指出的是,“達(dá)”字的繁體“達(dá)”與“逵”,字形相似,難以辨別,清儒顧、席二氏將“廉普達(dá)”誤作“廉普逵”也就無可厚非了。
13.廉吾魯海牙,字里不詳。至正元年(1341),出任青陽縣(今安徽青陽縣)達(dá)魯花赤⑤(明)蔡立身纂修:萬歷《青陽縣志》,明萬歷二十二年刻本。。從廉姓和名字來看,此人也是廉氏家族成員。因資料闕如,其行跡有待詳考。
以上考述的廉氏家族成員,并非齊全,還有很多人因缺乏記載,已湮沒無聞,無法查考。不過,隨著研究資料的相繼刊布和電子檢索手段的逐步完善,相信更多的廉氏家族成員必將從久遠(yuǎn)塵封的史冊中逐漸浮現(xiàn)出來,為我們以后的研探內(nèi)容增色添彩。
廉氏家族自布魯海牙始就注重后代教育。他本人不僅“善其國書,尤精騎射”⑥(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0頁。,還“延名師教之(指廉希憲——引者注)以經(jīng),輒掇其要言,試諸行事”⑦(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5頁下欄。。布魯海牙所延攬的名師多為漢儒,廉希憲諸兄弟從此時起,陸續(xù)從師就學(xué)⑧Hsiao ch’i-ch’ing,“Lien His—hsien,”in lgor de Rachewiltz, et al(eds),In the Service of khan, Eminent persona Iitis of the EarIy Mongol-Yuan period(1200-1300),Wiesbaden: Harra sowitz,1993,pp.480-498.蕭啟慶:《元代多族士人網(wǎng)絡(luò)中的師生關(guān)系》,《歷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2頁。。早在乃馬真后稱制三年(1244),闊闊(1223—1262)與廉希憲師事王鶚(1190—1273)問學(xué)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34《闊闊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250頁。。王鶚,字百一,曹州東明(今山東東明南)人。金正大元年(1224),中進(jìn)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謚文康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60《王鶚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756—3757頁;(元)王惲撰,楊曉春點(diǎn)校:《玉堂嘉話》卷1,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1—42頁。。此外,廉希憲還師從張德輝(1195-1274)、趙璧(1220-1276)等名儒問學(xué),是最早受到儒學(xué)熏陶的色目菁英子弟。陳垣先生研究認(rèn)為:“元色目人中,足稱為理學(xué)名臣者,以希憲為第一。”③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卷2《儒學(xué)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頁。此論點(diǎn)甚為允當(dāng)。廉希憲一生出將入相,在中央和地方皆推行漢法并崇尚教育,禮上儒士。中統(tǒng)初,廉希憲和商挺(1209—1289)受命主持陜西行省事務(wù),拔擢王得輿(1219—1292)充任興元路(陜西漢中)學(xué)校兼本路勸農(nóng)事④(元)蒲道源:《閑居叢稿》卷26《西軒先生行實(shí)》,《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959—980頁。。此外,廉希憲還在陜西貫徹了“凡名為士類者,毋隸奴籍”⑤(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6頁;(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85頁。的命令,并“出私錢贖之,俾附儒籍”⑥(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26頁。。后來,元軍伐宋時,廉希憲、阿魯渾薩理(1245—1307)亦制定不少濟(jì)助江南儒士的措施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86頁;(元)趙孟頫:《松雪齋集》卷7《大元敕賜故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守司徒集賢院使領(lǐng)太史院事贈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趙國公謚文定全公神道碑銘》,《海王邨古籍叢刊》本。。的確如此,廉希憲在元軍攻宋時出鎮(zhèn)江陵,認(rèn)為“風(fēng)教不可后也”,遂在占領(lǐng)區(qū)興建學(xué)校,并修復(fù)毀于兵燹的竹林書院⑧(元)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39頁。。忽必烈時代的廉希憲一生以儒相自勉,也勉勵其子孫以古賢相為榜樣。據(jù)說他臨終前訓(xùn)導(dǎo)其子曰:“謂皋、夔、稷、契、伊、傅、周、召為不可及,是自棄也。天下事茍無牽制,三代可復(fù)也”⑨(明)宋濂等:《元史》卷126《廉希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6頁;(元)元明清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廉文正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9頁下欄。。廉希憲認(rèn)為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不僅上古賢相可以企及,傳說中的三代盛世亦可再現(xiàn)。
當(dāng)然,研經(jīng)習(xí)史,尊崇儒士的結(jié)果,使得廉希憲成為一個廉、孝兼具的儒臣。布魯海牙過世時,希憲“力行喪禮,水不入口者三日”,以至“自王居憂,中書滯事千數(shù)”⑩(元)元明清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87頁上欄。。作為色目官員能踐行漢法,以忠、孝為先,在當(dāng)時恐怕并不多見。這種家風(fēng),對廉氏后世子孫影響甚大。元代名士劉岳申稱:“昔公先正太師恒陽文正王,以碩德元勛為國名臣,其功業(yè)見知于圣主,而聲光流于賢子孫?!?(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1《廉參政壽詩序》,《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32頁。并在評價希憲之子廉惇時說:“公邁讀書愈多,愈益忠孝、恭儉、退讓。使萬世子孫世守此三言,即萬世子孫世讀此書萬卷”①(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8頁。。廉希憲出鎮(zhèn)陜西時,在京兆(今陜西西安)樊川少陵原之陽聚書萬卷,庋藏于“讀書堂”。其子廉恂、廉恒、廉惇在此研習(xí)經(jīng)史。后來,廉惇將“讀書堂”修葺一新,益書萬卷,易名“讀書巖”。
1.師承
廉惇乃廉希憲第四子,《元史》無傳。他在履職江西時,師事江西名儒熊朋來(1246—1323),終身稱門人。朋來,字與可,宋咸淳甲戍(1274)科進(jìn)士,博通經(jīng)史,尤以精“三禮”著稱。元世祖初得江南,尊重進(jìn)士,欲重用故國之賢能,然朋來謝絕召拜,歸隱州里,以授徒傳道為業(yè)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90《儒學(xué)二·熊朋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4334—4336頁。。至治三年(1323)五月壬寅,熊朋來離世,“江西行省參政廉惇自初喪至葬,親臨哀送,如弟子禮。”③(元)吳澄:《吳文正公集》卷36《前進(jìn)士豫章熊先生墓表》,《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588頁上欄。后來,朋來之子“太古與其門人、今陜西行省左丞廉惇,前進(jìn)士曾翰等使以書來京師求銘?!雹埽ㄔ┯菁骸兜缊@類稿》卷48《熊與可墓志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413頁下欄。藉此,師生之誼契斑斑可見。
2.交往
蕭?(1241—1318)字維斗,號勤齋。先世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后著籍京兆(今陜西西安),為關(guān)中碩儒,蘇天爵(1294—1352)稱廉惇為其門人。至治三年(1323),蕭?去世五年之后,“門人故四川行省左丞廉公惇、江浙行省參政孛術(shù)魯公翀時方在朝”⑤(元)蘇天爵撰,陳高華、孟繁清點(diǎn)校:《滋溪文稿》卷8《元故集賢學(xué)士國子祭酒太子右諭德蕭貞敏公墓志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17頁。,為其請制及謚號。而蕭?《勤齋集》亦存留若干題贈廉惇的詩作,諸如《送公邁》⑥(元)蕭?撰,孫學(xué)功點(diǎn)校:《勤齋集》卷5《送公邁》,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68頁。、《送廉公邁覲省之燕》⑦(元)蕭?撰,孫學(xué)功點(diǎn)校:《勤齋集》卷6《送廉公邁覲省之燕》,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86頁。等。詩中既有“人生事如發(fā),此別歸何時”的不舍,也有“必具圣賢質(zhì),又盡平生力”⑧(元)蕭?撰,孫學(xué)功點(diǎn)校:《勤齋集》卷5《送公邁》,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68頁。的勉勵,表明師生情誼之篤厚。此外,廉惇與江西名士劉岳申(1260—1346)亦多所交往,相互唱酬題贈。劉岳申,字高仲,江西吉水人,《元史》無傳。曾充任湖廣試官,歷永豐教諭,以吳澄薦舉,召為遼陽儒學(xué)提舉,后以泰和知州判致仕。至治三年(1323)前后,廉惇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時,與劉岳申結(jié)識,劉氏“以書獻(xiàn)三言于公邁,曰忠孝,曰恭儉,曰退讓。公邁與為賓主禮,執(zhí)書讀至盡,愈益恭”⑨(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7頁。。他又蒙廉惇之請,作《讀書巖記》、《廉參政壽詩序》以及《與江西參政廉公邁書》。①參見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1,卷4。
今翻檢楊鐮主編《全元詩》第二十八冊,內(nèi)中收錄廉惇《題集賢待制周南翁悠然樓詩卷》②楊鐮主編:《全元詩》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27頁;又見《詩淵》,第4152頁。。周南翁(?—1353),名應(yīng)極,字南翁,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乃著名詩文家周伯琦(1298—1369)之父。至大年間任翰林待制、集賢司直。仁宗即位,遷集賢待制,終池州路同知。家有悠然閣,杜本、程鉅夫、趙孟頫、蒲道源等元代詩文名家皆題詩答贈。從廉惇的詩題看來,周家極可能將他人題贈悠然閣的詩作匯編成冊,廉惇所題即此③李軍:《現(xiàn)存<永樂大典>元人別集佚籍考六則》,《元代文獻(xiàn)與文化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10頁。。魏初(1232—1292),字太初,號青崖,弘州(又作宏州)順圣(今河北陽原東)人,元初著名詩文家,《元史》有傳。虞集《熊與可墓志銘》記載道:“憲使魏公初,與先生從容東湖上?!雹埽ㄔ┯菁骸兜缊@類稿》卷48《熊與可墓志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412頁上欄。據(jù)此可知,魏初與熊朋來亦有交往。他不僅為廉惇之兄廉恂寫詩⑤(元)魏初:《青崖集》卷1《為廉公迪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慶壽,還吟詠《廉泉》追念廉希憲:“廉泉喬木出氛埃,聞道平章手自栽,一衖綠衣人不見,依依如待相公來?!雹迼铉犞骶帲骸度姟返?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0頁。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春,廉希憲奉詔入中書省,與諸宰執(zhí)共議政務(wù);同年五月,新命宰執(zhí)官,授中書平章政事。故上引詩句中的“平章”、“相公”當(dāng)指廉希憲。廉惇也有《寄太初翰林》的詩作傳世,“太初”是魏初的字,然核查《元史·魏初傳》,他并無在翰林院任職的經(jīng)歷,而其從祖魏璠(1181—1250)乃金朝貞祐三年(1215)進(jìn)士,正大八年(1231),出任翰林修撰。庚戌(1250)歲,忽必烈尚在潛邸,聞其名聲,遂召至和林問策,魏璠“條陳便宜三十余事,舉名士六十余人以對”⑦(明)宋濂等:《元史》卷164《魏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857頁。,其建言多為忽必烈采納。
1.師承
廉惠山海牙歷仕蒙元四朝,任職近四十年,他不僅入史館修撰英宗、顯宗實(shí)錄,還在至正四年(1344)參與宋、遼、金三史的編寫,可謂功成名就?;萆胶Q烙准邑?,早年肄業(yè)集慶路學(xué),為婺州(今浙江金華)東陽學(xué)者胡助弟子。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幼穎悟,善讀書,后授建康路儒學(xué)學(xué)錄⑧(元)胡助:《純白齋類稿》卷18《純白先生自傳》,《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63頁。,凡御史臺郎子弟悉從授書。呂思誠、劉伯溫(又名沙剌班)、廉惠山海牙等皆從之問學(xué)。
2.交往
廉惠山海牙擅長詩文,與各族士人唱和頗多。薩都剌有《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⑨(元)薩都拉撰:《雁門集》卷5《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4—115頁。和《偕廉公亮游鐘山》①(元)薩都拉撰:《雁門集》卷7《偕廉公亮游鐘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1—192頁。。有意思的是,盧琦《圭峰先生集》卷上亦收錄此七言詩,且詩名相同。兩相比較,內(nèi)容幾乎完全雷同,只是個別字、詞稍有差異。詩云:
十里松風(fēng)吹酒醒,馬頭云氣碧層層(薩本作“崚嶒”)??丈铰淙~時聞雨,古塔疏村(薩本作“林”)夜上(薩本作“見”)燈。勝地幾(薩本作“難”)逢今日會,舊游卻憶向年曾。知(薩本作“使”)君五老峰前去,應(yīng)有新詩寄病僧。②(元)盧琦:《圭峰先生集》卷上《偕廉公亮游鐘山》,《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6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出版時間不詳,第138頁上欄。
薩都剌和盧琦都是元代著名詩文家。今存薩詩是薩龍光依據(jù)清嘉慶十二年(1807)輯本刊印,誤收或漏收的現(xiàn)象恐難避免。盧琦(1305—1362),字希韓,號立齋,惠安(今福建會安)人,至正二年(1342)進(jìn)士,十二年(1352)任永春縣尹,十六年(1356)改任寧德縣,后遷溫州路平陽州知州。在永春等地任職期間,因賑濟(jì)饑饉,橫斂均役,以教化為本,深受當(dāng)?shù)匕傩論泶?,并立德政碑紀(jì)念,后被弘治《八閩通志》收入《良吏傳》和《名宦傳》③(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7《名宦傳》、同書卷67《人物·良吏傳》,《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24頁下欄、第948頁上欄。。以上引錄盧詩出自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莊毓慶等人刻本,應(yīng)寫于廉惠山海牙履職“江南行臺經(jīng)歷”期間?!敖闲信_”,即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簡稱“南臺”)的省稱,為元代御史臺的分設(shè)機(jī)構(gòu),治于建康(今南京)。廉惠山海牙早年在集慶路(今南京)求學(xué),有盧琦“勝地幾逢今日會,舊游卻憶向年曾”之詩句佐證。盧琦除了與廉惠山海牙游歷外,還與時任江南行御史臺的蒙古族狀元拜住多所唱酬,有詩曰:“石頭城下題詩遍,天目山前攬轡回”④(元)盧琦:《圭峰先生集》卷上《寄同年?duì)钤葑∩朴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6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28頁上欄。。溫州樂清詩人李孝光(1285—1350)、大都進(jìn)士宋褧(1294—1346)以及翠屏先生張以寧(1301—1370)亦與廉惠山海牙過從甚密,他們兩人分別有《送廉公亮僉事江西》⑤(元)李孝光著,陳增杰校注:《李孝光集校注》,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第438—439頁。、《寄南臺治書廉公亮》⑥(元)宋褧:《燕石集》卷9《寄南臺治書廉公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193頁。和《次韻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⑦(明)張以寧著,游友基點(diǎn)校:《翠屏集》卷2《次韻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年,第95頁。傳世。李孝光,字季和,號五峰,元溫州路樂清縣淀村(今浙江樂清市大荊鎮(zhèn)雁東鄉(xiāng)田岙村)人,《元史》有傳。孝光深通儒術(shù),足跡遍及江南諸地。泰定二年(1325),懷王圖貼睦爾(后登大寶,為文宗)入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李孝光“受知梁王(懷王)”⑧(元)王逢:《梧溪集》卷4《讀僧惇樸庵松石稿為其徒智升題并序》。眷顧,寓居建康數(shù)年之久,與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官員趙世延、許有壬、泰不花等頗有交情。如前所述,廉惠山海牙早年在集慶路求學(xué),后于至元三年(1337)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⑨參見(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第250頁。原文作:“廉惠山凱雅,北庭人,中議大夫,(后)至元三年上”。李孝光在南京期間應(yīng)與廉惠山海牙相識。現(xiàn)有資料表明,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廉公亮除江西僉事,李孝光《送廉公亮僉事江西》應(yīng)寫于此時,內(nèi)中“官清持玉節(jié),天近見珠旒”之詩句贊許了廉惠山海牙為官清廉、作風(fēng)正派的品性。宋褧,字顯夫,泰定甲子(1324)科進(jìn)士,大都人。廉惠山海牙與宋褧之兄宋本皆為至治辛酉科(1321)進(jìn)士,想必互有來往。元儒呂思誠稱:“顯夫(宋本的字——引者注)獨(dú)以詩行,不半歲交上下,聲名籍甚?!雹伲ㄔ﹨嗡颊\:《<燕石集>序》,收入《燕石集》卷首,《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128頁。據(jù)蘇天爵《元故翰林直學(xué)士贈國子祭酒范陽郡候謚文清宋公墓志銘并序》,元統(tǒng)初年,宋褧“遷翰林修撰,與修《天歷實(shí)錄》”②(元)蘇天爵撰,陳高華、孟繁清點(diǎn)校:《滋溪文稿》卷13《元故翰林直學(xué)士贈國子祭酒范陽郡候謚文清宋公墓志銘并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04頁。,廉惠山海牙也參與其中。后至元三年六月初八日(1337年7月6日),史局休整,宋褧與廉惠山海牙在都水監(jiān)雙清亭小憩,監(jiān)掾平伯欽留飲,遂賦五言十八韻③(元)宋褧:《燕石集》卷5,《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153頁。,這說明廉惠山海牙與宋褧、平伯欽等漢族儒臣具有較深的誼契。宋褧《寄南臺治書廉公亮》詩云:
五花驄馬擁旌幢,霜?dú)鈾M秋肅楚江。鐘阜秦淮日來往,光輝應(yīng)照舊書窗。
此詩題后的小字注曰:“公亮幼學(xué)于金陵,登科后揚(yáng)歷省臺,嘗為南臺幕長,今又拜是職,作詩賀之。”④(元)宋褧:《燕石集》卷9《寄南臺治書廉公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193頁上。“鐘阜秦淮”是金陵山川的重要地標(biāo)。泰定三年(1326),廉惠山海牙出任架閣庫管勾,后至元三年(1337)始任南臺治書侍御史經(jīng)歷。這一點(diǎn)已得到《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的佐證⑤(元)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50頁。。后至元二年(1336),元政府決定重建行臺察院公署正廳,竣工后,張起巖作記,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經(jīng)歷廉惠山凱雅書⑥(元)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一)卷1《行臺察院公署圖考》,《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75頁;洪金富點(diǎn)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弧鹚?,2003年,第557—558頁。。由此不難看出,宋褧《寄南臺治書廉公亮》之詩作應(yīng)寫于后至元三年前后,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廉惠山凱雅”則是“廉惠山海牙”之異寫,當(dāng)為同一個人。
廉惠山海牙在書學(xué)方面的造詣,可圈可點(diǎn)。至正辛丑(1361)年冬十一月,宣圣廟發(fā)生火災(zāi),學(xué)宮、齋舍化為灰燼,江浙行省丞相達(dá)識帖睦爾和平章政事張士信敦促當(dāng)?shù)乜ず蛳乃贾抑匦迯R學(xué)。1362年冬,開始動工修建,次年(1363)秋竣工。為了使后人銘記重修廟學(xué)的始末,當(dāng)?shù)孛癖娪谥琳哪辏?364)樹立《杭州路重建廟學(xué)碑》,并敦請時任榮祿大夫、江浙行宣政院使的廉惠山海牙篆額⑦(清)阮元主編:《兩浙金石志》卷18《元杭州路重建廟學(xué)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64頁上欄。。這條材料表明,至正二十四年廉惠山海牙仍在世。
張以寧(1301—1370),字志道,號翠屏山人,泰定四年(1327)第三甲進(jìn)士,古田(今屬福建)人?!睹魇贰酚袀?。很明顯,張以寧考中進(jìn)士的時間比廉惠山海牙晚七年,“由黃巖判官進(jìn)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征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雹伲ㄇ澹埻⒂竦龋骸睹魇贰肪?85《張以寧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316頁。廉惠山海牙長期在金陵(今南京)求學(xué)、為官,曾任翰林學(xué)士承旨②(明)宋濂等:《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448頁。。張、廉二人不僅同為進(jìn)士,還在同一地區(qū)、同一機(jī)構(gòu)生活、任職,想必彼此熟悉,互有往來。張以寧《次韻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由六首詩組成,其中第五首吟誦道:“文章閣老舊名門,玉署清閑醒夢魂。應(yīng)憶廉園花似海,朝回會客酒千尊?!雹郏鳎堃詫幹?,游友基編:《翠屏集》卷2《次韻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之五》,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年,第96頁?!傲畧@”,是廉希憲早年任職關(guān)陜時修建的花圃,后以此為號。該詩應(yīng)寫于廉惠山海牙在順帝朝任職翰林學(xué)士承旨期間。
曾世榮著《活動心書》,為小兒科醫(yī)書。天歷二年(1329)此書刊行時,廉惠山海牙任衡州路(今湖南衡陽)同知,因曾氏醫(yī)治其家小兒頗見療效,乃作序稱引。
至正二十一年春正月廿六日(公元1361年3月3日),時任宣政院使的廉公亮邀請友人在福州西郊玄沙寺雅集,參加者有戶部尚書貢師泰(1298—1362)、治書侍御史李國鳳(字景儀)、翰林院經(jīng)歷答祿與權(quán)(字道夫)及行軍司馬海清溪,參加者各賦五言詩一首,由貢師泰作序④(元)貢師泰著,邱居里點(diǎn)校:《貢師泰集》卷6《春日玄沙寺小集序》,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92頁。。貢、廉二人皆任職福建,有同事之誼。至正十五年(1355)宣城貢師泰為福建廉訪使,后除禮部尚書、戶部尚書,主要負(fù)責(zé)“以閩鹽易糧”之事⑤(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6《名宦傳》,《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07頁上欄。。而廉惠山海牙則于“至正間累遷福建行省右丞,以兵鎮(zhèn)延平、邵武,境內(nèi)以寧。居歲余奉詔還治省事,總備御事且督賦稅,由海道供京師,朝廷賴焉。”⑥(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6《名宦傳》,《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505頁上欄。他們兩人很可能是這次雅集的主要發(fā)起者。十分有意思的是,雅集間不同民族的五位文人性格迥異,盡施才藝,各顯風(fēng)采:“廉公起舞”;“李公援筆賦詩”;“道夫設(shè)險(xiǎn)語,操越語,問禪于藏石師”;“清溪莊重自持”,即便平素不善飲酒的貢師泰,至此“亦不覺傾欹傲兀,為之抵掌頓足”⑦(元)貢師泰著,邱居里點(diǎn)校:《貢師泰集》卷6《春日玄沙寺小集序》,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92頁。。和諧溫馨的氣氛躍然紙上,令人稱羨。
廉阿年八哈,又名廉浦,字景淵,北庭人。他是廉希恕之孫,廉希憲從孫,忍都八哈度卿之子。年二十余入宿衛(wèi),至正十年(1350)出任浦江縣達(dá)魯花赤。任滿離職時,浙東名儒胡助撰《廉候遺愛傳》述其政績。唐兀進(jìn)士余闕在《憲使董公均役記》(《青陽先生文集》卷九)亦提及廉阿年八哈任職浦江之事,想必他們兩人與阿年八哈多所交往,彼此有一定聯(lián)系。柳貫(1270—?),浙東婺州(今浙江金華)浦江人,他在大都與余闕相識。后來,余氏出任浙東廉訪僉事,于柳貫家訪得其遺文,命柳貫弟子宋濂、戴良匯次,又囑時任浦江縣達(dá)魯花赤的廉阿年八哈予以刊刻,①(元)柳貫著,柳遵杰點(diǎn)校:《柳貫詩文集》附錄《余闕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81—482頁。阿年八哈遂“刻《柳文肅公文集》置之學(xué)宮,以存文獻(xiàn)。”②(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8《待制柳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4頁下欄。以上援引資料證明余闕的確與廉阿年八哈多所交往。至于他同婺州學(xué)派代表人物柳貫的契誼,史料記載不多。作為晚輩和后學(xué),阿年八哈對柳貫十分欽仰。至正十二年十月癸卯(公元1352年11月10日),廉阿年八哈在浦江樹立《元浦陽五賢贊》碑,其中柳貫?zāi)恕拔遒t”之一③(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8《元浦陽五賢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2—444頁。。他還邀請浦江知名文人宋景濂(即宋濂)撰寫《浦江人物記》,并將當(dāng)?shù)厥咳隧灀P(yáng)其功績的篇什匯編成《甘棠集》二卷,請戴良作序并予以刊刻。惜《甘棠集》失傳,所幸戴良撰寫的序言仍保存于《九靈山房集》卷二中。
沙羅巴(1259—1314)是元代著名的譯經(jīng)師?!斗鹱鏆v代通載》和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都收錄他的傳記,然兩傳略歧異之處頗多。陳師得芝先生對其事跡辨析明晰,可資參考④陳得芝:《元代內(nèi)地藏僧事輯》,收入《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5—246頁。。沙羅巴通曉多種文字,尤精藏文。八思巴(1235—1280)為皇太子真金(1242—1286)講經(jīng)所著《彰所知論》就是由他翻譯成漢文的。為《彰所知論》作序者名廉復(fù),陳新元研究認(rèn)為此人是廉氏家族成員⑤陳新元:《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題》,載達(dá)力扎布主編《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九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40—41頁。,見解新穎,具有參考價值。筆者擬在陳文基礎(chǔ)上作進(jìn)一步闡釋。廉復(fù),字里不詳。至元間任福建行省左丞⑥(明)黃仲昭纂修:[弘治]《八閩通志》卷30《秩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弘治四年刻本,第400頁上欄。,廉希愿(又名孛魯迷失海牙)亦任此職,其子銀山海牙襲父職,俱至元間任。廉復(fù)是否為銀山海牙之異名,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墩盟摗沸蜓宰允鸸巽暈椤巴行菏隆雹撸ㄔ┝畯?fù):《彰所知論序》,《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卷32《論集部》,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第226頁。。至于廉復(fù)為沙羅巴所譯《彰所知論》作序的原因,他本人記載說:
公昔與予會閩,交情相照,愛同昆仲。公固肯予為序,予抗塵幻海,絕筆疏硯,豈足發(fā)正教之光耶?公笑之曰:“汝何謙哉!予不敢辭”⑧《彰所知論序》,《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卷32《論集部》。。
元貞元年(1295),沙羅巴出任江浙等處釋教總統(tǒng)。大德元年(1297)改任福建等處釋教總統(tǒng)。廉復(fù)于此時出任同知行宣政院使,他們兩人極可能在此時相識。
廉子祐,字號不詳,僅從姓氏及寓居金陵(今南京)的家世背景來看,他應(yīng)是廉氏家族的后裔。至正二十二年(1362),南方戰(zhàn)事不斷,廉子祐擬乘船從大都(今北京)到金陵參加在當(dāng)?shù)丶磳⑴e行的鄉(xiāng)試。動身之前,不少北方名士托他給金陵的朋友捎帶大量書信,其中包括張翥(1287—1368)致釋子來復(fù)的信件,張翥還吟誦《廉子祐歸省金陵且就秋試作三絕句贈別》詩相送。詩中既有“廟堂今日求才切,正待諸君策治平”的殷殷期盼,還有“歸舟總是傷情處,一路殘山剩水中”①(元)張翥:《張蛻菴詩集》卷4《廉子祐歸省金陵且就秋試作三絕句贈別》,四部叢刊續(xù)編本。的不舍。豈料廉子祐所乘海船遭遇颶風(fēng),嚴(yán)重受損,漂流到高麗屬國耽羅(今韓國濟(jì)州島),不得不在海外滯留近半年。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三月,廉子祐才搭乘商船返抵吳中太倉。雖然錯過了鄉(xiāng)試,卻沒有丟失一件大都士人托付的信件。②參見楊鐮:《元代文學(xué)及文獻(xiàn)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79頁。
婚姻是男女之間彼此結(jié)合,建立家庭并受法律保護(hù)的一種社會基本形態(tài)。在門第社會中,婚姻是家族政治社會的一個指標(biāo),也是增益其政治社會地位的工具。地位發(fā)生變化,婚姻的構(gòu)成與擇偶的對象也會隨之改變。由于婚姻的環(huán)境與機(jī)緣以及締結(jié)婚姻的對象相當(dāng)廣泛,藉此可以透視通過婚姻而構(gòu)建的既緊密又復(fù)雜而且盤根錯節(jié)的關(guān)系網(wǎng),由此了解廉氏家族成員的人際網(wǎng)絡(luò)及其所衍生的學(xué)術(shù)傳承。為了便于分析,現(xiàn)將有據(jù)可查的廉氏家族成員的婚姻情況表列如下:
廉氏家族主要成員(男性)娶入情況表
廉氏家族主要成員(女性)嫁出情況表
第三代 廉氏 廉希閔之女 貫只哥 北庭人 湖廣行省右丞相《圭齋集》卷九《元故翰林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貫公神道碑》第三代 不詳 廉希憲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叔丹(又名淑丹,孟速思第四子)別失八里 吉州路達(dá)魯花赤《元文類》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不詳 廉希憲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第三代 不詳 廉希憲之女,母畏兀氏(孟速思之女)第三代 不詳 父廉希憲,母完顏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撒里蠻 不詳 嘉興路達(dá)魯花赤蠻資 不詳 雜造總管府同知劉緯 漢人 陜西行省參知政事《元文類》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不詳 父廉希憲,母完顏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第三代 不詳 父廉希憲,母完顏氏(中山府事海撒之女)李恭 漢人 安撫使 《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何德溫 漢人 管軍萬戶 《清河集》卷五《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第三代 廉氏 廉希愿(又名布魯迷失海牙)之女八吉麻吉而底(偰哲篤岳父)畏兀氏 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危太樸文續(xù)集》卷五《元故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古速魯公墓志銘》第三代 不詳 廉希愿之女 孔某 漢人 江東宣慰使、湖廣行省左丞《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七《谷城縣尉蔣君墓志銘》第三代 廉 思蘭不詳 劉克憲 漢人 陜西行臺御史《梧溪集》卷五《素節(jié)堂詩序》
由上表不難發(fā)現(xiàn),廉希憲之父布魯海牙(1197—1265)曾隨侍成吉思汗西征,因其忠誠勤謹(jǐn),賜以羊馬氈帳,“又以居里可汗女石抹氏配之”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0頁。。“居里可汗”又名“葛兒罕”,是突厥語Ghur-qan(“眾汗之汗”,“普汗”)的漢譯名,西遼王朝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即以此稱號自詡②韓儒林主編,陳得芝、邱樹森、丁國范、施一揆著:《元朝史》(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頁;(波斯)志費(fèi)尼著,何髙濟(jì)譯:《世界征服者史》(上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3頁,注釋(2)。。布魯海牙之妻是否耶律大石的女兒有待進(jìn)一步探討。至于布魯海牙后人的婚姻情況,依照上表所列并非完整的資料統(tǒng)計(jì),有二人娶畏兀氏,一人娶完顏氏,一人娶漢人;而出嫁者中有三人的丈夫?yàn)槲坟喝?,六人為漢人,不詳者三人。很明顯,廉氏后人在元初主要與本民族相互締結(jié)姻緣,后來才逐漸同其他民族相婚配。
現(xiàn)有資料顯示,廉希憲的結(jié)發(fā)妻子是孟速思與其畏吾氏妻子八撒術(shù)所生之女,她和廉希憲共育一男三女。兒男娶妻情況,因資料失載,難以考明。至于三女,長者嫁孟速思之子淑丹,其余兩個分別嫁與撒里蠻、蠻資,這兩個人的家世不甚明了。孟速思,畏兀氏,《元史》有傳,程鉅夫?yàn)橹段涠贾敲敉跏龅轮?。孟速思和布魯海牙兩人都是忽必烈之母唆魯忽帖尼的藩府舊臣,前者還是忽必烈的聯(lián)襟③元人程鉅夫在《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云:孟速思“配畏兀兒氏,曰八撒術(shù);甕吉剌氏,曰怯牒倫,??怯牒倫,順圣皇后諸妹也”(張文澍點(diǎn)校:《程鉅夫集》卷6,第68頁)。忽必烈皇后名察必,公元1281年病死。成宗時追封昭睿順圣皇后?!爱Y吉剌”又譯“弘吉剌”,孟速思之妻怯牒倫應(yīng)是察必的妹妹,故孟速思與忽必烈是聯(lián)襟。。值得一提的是,廉希憲與孟速思之女所生的女兒又嫁給孟速思與怯牒倫(順圣皇后之妹)所生第四子叔丹為妻。④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記曰:廉希憲“夫人偉吾氏,先朝貴臣孟蘇速(應(yīng)為“孟速思”之誤——引者注)女也。生一男,曰孚,正議大夫、僉遼陽行省事。三女:適監(jiān)吉州路淑丹”。據(jù)此可知,廉希憲的一位女兒嫁給了吉州路達(dá)魯花赤淑丹。淑丹何許人?所幸程鉅夫撰《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提供了相關(guān)信息:孟速思之妻“怯牒倫,順圣皇后諸妹也。生五子。即買奴、阿失帖木兒、乞帶不花、叔丹、月古不花”。其中叔丹曾任懷遠(yuǎn)大將軍,吉州路達(dá)魯花赤。據(jù)此我們可以斷定,廉希憲的一個女兒的確嫁與孟速思之子淑丹為妻。廉希憲與孟速思互為女婿的婚姻現(xiàn)象,值得關(guān)注。這種在兩姓結(jié)姻時往往不考慮輩分高低的現(xiàn)象在元代并非個案,如沈萬三的曾孫女歸先伯祖輪,而先侍郎(莫禮——莫輪之父輩)之女又歸其六世孫寔。兩家結(jié)姻有兩輩之差。又如《逆臣錄》中顧安保(即顧學(xué)禮,學(xué)文之弟)供詞中稱沈德全為“表兄”,顧學(xué)文是沈萬三的贅婿,而沈德全則是沈萬三的曾孫,可見兩家之間另有相差三輩的婚姻關(guān)系⑤顧誠:《沈萬三及其家族事跡考》,原載《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明朝沒有沈萬三》,北京:光明日報(bào)出版社,2012年,第29頁。。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初九日翰林院待詔朱善上言中提及“按律尊屬卑幼相與為婚者有禁”⑥《明太祖實(shí)錄》卷169,洪武十七年二月壬寅。。由此看來,這種不問輩分互結(jié)婚姻的風(fēng)俗很可能是受蒙古草原家產(chǎn)制文化的影響,入明以后朱元璋曾以法律形式嚴(yán)加禁止。
誠然,隨著廉氏家族成員遷居內(nèi)地時間的久遠(yuǎn),其后人與漢地官員或士人結(jié)為姻婭的現(xiàn)象并非鮮見。廉希憲與其完顏氏妻子共生三女,長女嫁與蒙元初期北方漢人六大家族之一的天成劉氏,即與廉希憲秦蜀同僚劉黑馬(1200—1262)之孫,成都軍路副萬戶劉元振(1225—1275)之子,陜西行省參知政事、西臺御史劉緯①蕭啟慶:《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shí)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323—324頁;洪金富:《元代漢人與非漢人通婚問題初探》(二),載《食貨(復(fù)刊)》第7卷第1、2期,第30頁。。劉緯字號不詳,元人王逢(1319-1388)有一則《素節(jié)堂》詩序記載了劉克寬的婚姻狀況,與劉緯的情況十分相似,現(xiàn)征引如下:
《素節(jié)堂》詩為高州劉宏母夫人而作也。夫人廉姓,思蘭名。始良人克憲公,以父諱道中憲使蔭,累遷西臺御史。遭亂,相望數(shù)千里外。而夫人自儀真涉大江,避地吳下。時宏甫六歲,冰檗自持,教宏業(yè)詩書。吳藩不守,宏買田海鄉(xiāng),舁夫人就養(yǎng)。②(元)王逢:《梧溪集》卷5《素節(jié)堂詩有序》,《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525頁下欄。
詩人王逢還在詩中以激賞的情懷贊美道:“夫是劉西臺,祖稱廉孟子”。很顯然,“廉孟子”指廉希憲,劉西臺之妻廉思蘭應(yīng)是希憲的女兒或?qū)O女。元末亂起,克憲之妻廉思蘭避地蘇州,以己之力獨(dú)自撫養(yǎng)兒子劉宏成人。王逢是否與廉思蘭有過交往我們并不清楚,但從廉思蘭不僅教子讀書,還能吟詠《素節(jié)堂》詩的記載來看,廉思蘭應(yīng)出身書香世家,這與其身為廉氏家族后人的推測頗相吻合。
廉希憲與完顏氏妻子所生次女嫁給了安撫使李恭,僅從姓氏來看,也是漢人,因家世不明,我們無從知曉其家族背景和父、祖任職的情況。廉希憲與完顏氏夫人所生第三女嫁與何伯祥之孫、何瑋(1245—1310)之子何德溫為妻③(元)程鉅夫著,張文澍點(diǎn)校:《程鉅夫集》卷8《梁國何文正公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83—85頁。。何伯祥,易州易縣(今屬河北?。┤耍缒隇榻饘⒚绲罎櫜繉?,后隨張柔降于蒙古,從攻汴梁、洛陽、歸德、蔡州諸地,因功授易州等處軍民總管。后從主帥察罕攻宋,死于軍中。何瑋,字仲韞,《元史》有傳。1260年,從張柔(1190—1268)覲見元世祖,授易州太守。至元十一年(1274),從丞相伯顏平南宋,“辟瑋為帳前都鎮(zhèn)撫”④(明)宋濂等:《元史》卷150《何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545頁。。因其在平宋戰(zhàn)爭中率舟師拒賈似道于丁家洲,后授武德將軍、管軍總管,佩金虎符。至元十八年(1281),參議中書省事。大德七年(1303),授御史中丞。至大元年(1308),為中書左丞。元武宗稱其“忠直為國”,并聲言:“朕有不逮,卿當(dāng)勉輔?!雹荩鳎┧五サ龋骸对贰肪?50《何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545—3546頁。倚重之情躍然紙上。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何瑋比廉希憲小十五歲,兩人在阿合馬的問題上態(tài)度一致。程鉅夫稱:“阿合馬用事,(何瑋)謝病歸。阿合馬敗,召參議中書,出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大名路總管、湖南道宣慰使?!雹蓿ㄔ┏题牱蛑瑥埼匿c(diǎn)校:《程鉅夫集》卷8《梁國何文正公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83頁如此看來,何瑋與廉希憲的政見和處事風(fēng)格十分相似,以至于兩人的“文正”謚號也完全相同,這或許是他們彼此欣賞、結(jié)為兒女姻親的重要原因之一。
廉希憲的四弟廉希愿之女嫁與浙東宣慰使、湖廣行省左丞及中書平章政事孔某為妻①(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7《谷城縣尉蔣君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另見王頲點(diǎn)校:《黃溍全集》(下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1—533頁。??啄?,家世不詳,他受岳丈廉希愿委托造訪蔣吉相(1274—1321,字迪卿),“孔公一見君,深加器重,居館下”。蔣氏和孔氏都是世居江南的漢人,希愿將孔氏納為女婿,說明元代各族并沒有因?yàn)樽鍖俨煌a(chǎn)生文化上的差異與隔膜。
廉方,字士矩,廉希憲從孫,元統(tǒng)元年(1333)進(jìn)士,娶趙密之女為妻。據(jù)蘇天爵《元故鷹坊都總管趙候墓碑銘》,趙密(1261—1334),字仲理?!俺跞⒎蛾杽⑹?,早卒,獨(dú)居奉親幾二十年。萬戶廉某聞而賢之,以女弟歸焉。夫人出大家,有賢行,亦先候卒。有男二人,女五人。女一適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jìn)士廉方?!雹冢ㄔ┨K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diǎn)校:《滋溪文稿》卷15《元故鷹坊都總管趙候墓碑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48—249頁。至于廉方的家世,王沂(1280—1346)稱其為“魏國孝懿公之后”③(元)王沂:《伊濱集》卷15《送廉縣尹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頁上—17頁上。。筆者結(jié)合本文前面的考述可以斷言,廉方是布魯海牙的后人。上引資料表明,趙密曾娶“萬戶廉某”的妹妹為妻,基于該女子“出大家,有賢行”的家世背景,她無疑是廉氏家族的后代。有趣的是,趙密與廉姓女子所生之女又嫁與廉方為妻。趙家與廉家隔輩互結(jié)婚姻的形態(tài)與前述廉氏與孟速思家族完全相同。如此看來,這種情況在當(dāng)時絕非個別現(xiàn)象。趙密為元初金紫光祿大夫、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趙柔之孫,其母為金吾衛(wèi)上將軍王義之女。趙密本人官至鷹坊都總管,為大儒劉因弟子,是一儒將。趙家雖然不像廉氏家族那樣出現(xiàn)很多高官,但在河北易州也是家境殷實(shí)、宦學(xué)四方的地方名族,兩家的淵源甚早,關(guān)系頗深。而到元中期,更因締結(jié)婚姻,使廉、趙兩家的關(guān)系日趨強(qiáng)固。
廉氏與貫氏、偰氏兩個畏兀兒世家的聯(lián)姻也極具特色。貫云石之父貫只哥,曾出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娶平章政事廉希閔之女為妻④(元)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點(diǎn)校:《歐陽玄集》卷9《元故翰林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貫公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3頁。。希閔是廉希憲長兄,貫云石的文化取向必受其母影響,又幸得文壇祭酒姚燧(1238—1313)激賞,收為門生,在大都深得其外祖父布魯海牙推介,得以廣交館閣名流,詩文造詣甚高。
月倫石護(hù)篤(1301—?),字順貞,出身畏兀兒名門⑤關(guān)于月倫石護(hù)篤的出身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出自偉吾氏,一說出自古速魯氏。參見楊志玖:《古速魯氏非回回辨》,收入氏著:《陋室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89—391頁。。其父為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八里麻吉而底(1268—1329),母為中書右丞廉希?。ㄓ置肤攧P牙、布魯迷失海牙)之女,即希閔、希憲侄女。月倫石護(hù)篤“能知書,誦孝經(jīng)、論語、女孝經(jīng),列女傳甚習(xí)?!雹蓿ㄔS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偉吾氏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另見王頲點(diǎn)校:《黃溍全集》(上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4—575頁。此與乃母的發(fā)蒙教育不無關(guān)系。八里麻吉而底(又名達(dá)里麻吉而的)于元仁宗延祐初任饒州路達(dá)魯花赤,奉命與偰哲篤之父、廣德路總管偰文質(zhì)(?—1340)共同經(jīng)理田賦,兩人因而交結(jié),遂將十七歲的女兒月倫石護(hù)篤嫁與偰哲篤為妻。偰哲篤與月倫石護(hù)篤育有七子三女,一女名懿寧,嫁與廉咬咬,咬咬乃廉希憲從曾孫。如此,廉氏與貫氏、孟速思氏、古速魯氏、偰氏家族建立了直接和間接的婚姻關(guān)系,加深了這些家族的士人化。
研究廉氏家族史事最重要的文獻(xiàn)莫過于元明善(1269—1322)編撰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和蘇天爵的《平章廉文正王》,前者收入《元文類》卷六十五,后者收入《元朝名臣事略》卷七。而《元文類》(又名《國朝文類》)和《元朝名臣事略》皆出自蘇天爵之手,因元明善完整的詩文集已散佚失傳,《神道碑》尤顯珍貴。所幸清人繆荃孫輯錄的《清河集》現(xiàn)存七卷元明善的詩文,內(nèi)中收錄《神道碑》。研治蒙元史的學(xué)者皆知,《元史·廉希憲傳》依據(jù)《神道碑》等資料編撰而成。而蘇天爵編著《平章廉文正王》則主要依據(jù)河內(nèi)高公的《廉氏家傳》(以下簡稱《家傳》)以及元明善所著《神道碑》。由于家傳資料年久失傳,蘇氏輯撰的資料益顯珍貴。那么,撰寫《家傳》的河內(nèi)高公何許人也?這是需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F(xiàn)有研究成果有兩種說法:一種意見認(rèn)為,《家傳》為高鳴所作①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4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0頁。;另一種意見認(rèn)為,河內(nèi)高公即高凝②周清澍:《<元朝名臣事略>史源探討》,《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4頁。。兩種意見孰是孰非?值得辨析。
高鳴(1209—1274),字雄飛,號河?xùn)|,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史》有傳。少以文學(xué)知名,旭烈兀征討西域時,高鳴獻(xiàn)西征二十余策,深受憲宗倚重,被任命為彰德路總管。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太常少卿。九年(1272)任吏部尚書,十一年(1274)病逝,終年六十六歲。有文集五十卷③(明)宋濂等:《元史》卷160《高鳴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758—3759頁。,惜已失傳。若以高鳴歷官任職的情況而言,他與廉氏家族成員結(jié)識、交往的可能性很小,更重要的是,高鳴先廉希憲六年去世,如何在《家傳》中寫出“公(指廉希憲—引者注)卒以直言正道,至終其身不變”④(元)蘇天爵輯,姚景安點(diǎn)校:《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正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42頁。的文字。元明善在《神道碑》中明言:“(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王薨?!比绱丝磥恚都覀鳌方^非出自高鳴之手,而是另有其人。
周清澍先生認(rèn)為“河內(nèi)高公”即高凝的斷論是比較符合史實(shí)的。高凝,字道凝。其先西京人,父名圣舉。庚戌歲(1250),金朝名士魏璠向潛藩時期的忽必烈舉薦中州名士大夫六七十人,其中就有“西京高圣舉”,說他“年三十已上,博學(xué)善屬文,通世務(wù),有器識,廉介有守,可使臨財(cái),亦可以臨政”。⑤(元)魏初:《青崖集》卷2《贈高道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另見楊鐮主編:《全元詩》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80頁。后來,高家遷至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其時,許衡(1209—1281)亦在河內(nèi)講學(xué)授徒。暢師文(1247—1317)來謁許衡,也與在河內(nèi)的許衡門人高凝、姚燧“皆相友善”①(明)宋濂等:《元史》卷170《暢師文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995頁。。至元二年(1265),許衡被召至京師時,高凝自河內(nèi)來報(bào)告其子學(xué)習(xí)情況,并委托高凝“相與輔導(dǎo)之”②(元)許衡:《魯齋遺書》卷9《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與子師可》,《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1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397頁下欄。。至元八年(1271),許衡以集賢大學(xué)士兼國子祭酒專門教蒙古世胄子弟就學(xué),奏請征召散居四方的弟子十二人為伴讀,高凝和姚燧兄弟來自河內(nèi)③(元)歐陽玄撰,魏崇武、劉建立點(diǎn)校:《歐陽玄集》卷9《元中書左丞集賢大學(xué)士國子祭酒追封魏國公謚文正許先生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92—95頁。。因此,蘇天爵以高凝的僑居地稱他為“河內(nèi)高公”。據(jù)元明善《神道碑》,廉希憲曾遣使傳忽必烈令旨征聘大儒許衡為教授,復(fù)保舉為京兆提學(xué)④(元)許衡:《魯齋遺書》卷9《辭免京兆提學(xué)狀》,《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1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396頁上欄。。如此看來,廉希憲與許衡彼此十分熟悉,許衡還吟詩《與廉宣撫》⑤(元)許衡:《魯齋遺書》卷9《與廉宣撫三首》,《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1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401頁下欄。三首,以表達(dá)欽敬之情。那么,為何由高凝撰寫《家傳》?他受何人請托?這也是需要明確的問題。遺憾的是,高凝的文集沒有流傳下來,所幸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1冊輯錄了三篇高凝的碑記,其中有至元二十四年(1287)撰寫的《景星書院大成殿記》,文末題署曰:“至元丁亥九月望日,承直郎、治書侍御史行御史臺事高凝撰。中大夫、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使廉恂書并題額?!雹薮似苍d《永樂大典》卷6697,后收入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1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6—137頁。關(guān)于高凝的任職經(jīng)歷,《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顯示:至元十六年(1279),出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簡稱“南臺”)監(jiān)察御史⑦(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63頁。;至元二十五年(1288)和大德五年(1301),分別出任南臺治書侍御史⑧(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7頁。及侍御史⑨(元)張鉉修纂:《至正金陵新志》(二)卷6《官守志·題名》,《金陵全書》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1頁。。此間,“覃懷高公凝道為行省郎中”⑩(元)虞集:《道園類稿》卷18《黃純宗遺詩序》,《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501頁上欄;《道園類稿》卷24《宗濂書院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07頁上欄。。很顯然,上述經(jīng)歷與高凝本人在《景星書院大成殿記》自署官銜大致吻合。廉恂,又名廉米只兒海牙,希憲次子,時任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使,說明高凝與廉恂均具任職江西行省的經(jīng)歷,兩人本應(yīng)熟識。后來,高凝與姚燧奉成宗詔,共同編修《世祖實(shí)錄》。大德十一年(1307)以前,高凝官至翰林侍講學(xué)士?(元)姚燧:《牧庵集》卷22《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游公神道碑》,第16頁。。因此,廉恂請高凝撰寫《家傳》是符合情理的。
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命江南行御史臺中丞廉恂為平章政事,詔命翰林學(xué)士元明善制廉恂之父恒陽王神道碑,碑文應(yīng)參考了《家傳》的部分資料。蘇天爵將這篇碑刻收入自編的《元文類》,又據(jù)《神道碑》和《家傳》撰成《平章廉文正王》,收入《元朝名臣事略》。雖然《家傳》和《神道碑》分別出自高凝和元明善之手,當(dāng)與廉恂的請托有關(guān)。
蘇天爵輯撰《元文類》和清人繆荃孫輯錄七卷本《清河集》時均未收《讀書巖記》。200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刊行的《全元文》第24冊依據(jù)中華書局影印本《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五將《讀書巖記》收入元明善名下①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310頁。。然蘇、繆二氏分屬元、清兩代的碩儒,為何不予收錄,想必與其判斷標(biāo)準(zhǔn)和理由有關(guān)。劉岳申(1260—1346)在《讀書巖記》中明言:“至治三年,江西參知政事廉公邁以愛民下士聞于江廣?!蓖昃旁拢~(廉惇)請劉氏作記,“岳申不敢當(dāng),亦不敢辭”,故作是記。由此推知,劉氏《讀書巖記》完成于至治三年(1323)九月以后。
那么,《全元文》第24冊所收元明善《讀書巖記》究竟作于何時?它與劉氏所作孰先孰后?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
劉岳申記道:“讀書巖”建成后,“集賢侍講學(xué)士商君琦為之圖,中朝士大夫各為文字?!雹冢ㄔ﹦⒃郎辏骸渡挲S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7頁。商琦,字德符,號壽巖,曹州濟(jì)陽(山東菏澤)人,商挺之子,善畫山水。中統(tǒng)初年,忽必烈命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商挺副之,同寅陜西、四川行中書省事③(元)許有壬:《至正集》卷42《陜西行中書省題名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210頁上欄。。由此不難看出,廉、商兩家很早就深具情誼,廉惇邀請商挺之子商琦將“讀書巖”的形狀、位置繪制成圖,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據(jù)《元史·商挺傳》附商琦小傳云:“皇慶元年,授集賢侍講學(xué)士。延祐四年,升侍讀官,通奉大夫,賜鈔二萬五千貫?!雹埽鳎┧五サ龋骸对贰肪?59《商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742頁。據(jù)此可以推斷,“讀書堂”易名“讀書巖”的時間應(yīng)在皇慶元年(1312)至延祐四年(1317)之間。至于元明善離世的時間,馬祖常在《翰林學(xué)士元文敏公神道碑》中稱:“翰林學(xué)士清河元公以至治二年壬戍二月七日薨于位?!雹荩ㄔR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1《翰林學(xué)士元文敏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39頁下欄。馬祖常(1279—1338)不僅是元明善的科舉門生,亦是早期門人,兩人過從甚密。馬氏以上記載不應(yīng)有誤。如此看來,元明善只能在皇慶元年(1312)到至治二年(1322)之間寫成《讀書巖記》。延祐七年(1320)七月,廉惇之兄廉恂官拜中書平章政事,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元明善受命撰述《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很明顯,他對廉氏家族成員的行跡、事功十分熟悉。但令人不解的是,“大典本”《讀書巖記》開篇即言:“讀書巖者,故相太傅、魏國廉文正公之別業(yè)也,在京兆樊川少陵原之陽”⑥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頁。。這段文字的確誤導(dǎo)了不少人,以至于有研究者將《水調(diào)歌頭·讀書巖》的作者誤判為廉希憲,而非廉惇。①唐圭璋主編:《全金元詞》(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721頁。盡管撰述者在此記后面反復(fù)解釋說:“讀書堂”為太傅廉希憲出鎮(zhèn)陜西時讀書的地方,公邁(即廉惇——筆者注)宦游二十余年后將其重新修葺裝潢,增加藏書萬卷,尊之為“讀書巖”。但開篇即錯,絕非元明善行文謀篇的風(fēng)格。馬祖常評價說:明善“以文起家”,有“古文之宗”②(元)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11《翰林學(xué)士文敏公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639頁下—第641頁上。的美譽(yù)。如此差池,著實(shí)令人難以相信這篇文字出自元明善之手。
其次,為了強(qiáng)調(diào)“讀書巖”與“巖”字有關(guān),是《記》又解釋說:“下有良田,山半有宮室,上有巖”③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頁。。我們暫且遑論在半山腰修建宮室是否可信的真實(shí)性,若將該文與劉岳申的記載兩相比較,也存在頗多出入。劉氏記載說:“惇之顯考、太師恒陽文正王嘗鎮(zhèn)閩陜,買田筑室少陵原之陽,藏書兩萬卷”④(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7頁。。仔細(xì)推敲上述文字,廉希憲的“讀書堂”盡管建在少陵原之陽,實(shí)際上卻與“巖”字并無多少關(guān)聯(lián)。后來,廉惇在乃父廉希憲讀書的舊址,稍加修葺,購置萬卷詩書后,才將“讀書堂”易名“讀書巖”?!洞蟮浔尽ぷx書巖記》的作者不明就里,硬將“讀書巖”與“巖”聯(lián)系在一起,豈非又一“創(chuàng)造發(fā)明”。
其三,《大典本·讀書巖記》又云:“今集賢學(xué)士公迪,御史中丞公達(dá)、僉太常禮儀院事公邁皆嘗學(xué)于此?!雹堇钚奚骶帲骸度摹返?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9頁。而劉岳申則稱:“惇幼從伯兄平章(即廉恂—引者注)、仲兄中丞(指廉恒——引者注)讀書其中,后頗修理故處,益市書萬卷,名曰‘讀書巖’,承先志也”⑥(元)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卷6《讀書巖記》,《元代珍本文集匯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第257頁。。兩相比較,所記內(nèi)容略有差異。更有意思的是,至治二年(1322)十二月,廉公迪(即廉恂)始任集賢學(xué)士,而元明善在這一年已經(jīng)過世,他是從何處獲悉廉公迪出任集賢大學(xué)士的資訊?筆者認(rèn)為,冒名者很可能參考了劉岳申的記載,卻忽略了至治二年(1322)十二月公迪始任集賢大學(xué)士的細(xì)節(jié),難免露出馬腳。
最后,《大典本·讀書巖記》的作者還稱廉惇“托余為之記”。廉惇與元明善何時相識?又何時相托?這些問題不甚明了。1312年以后,元明善以太子文學(xué)改翰林待制、升直學(xué)士、侍講學(xué)士,后任禮部尚書。英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元明善與廉惇既非同鄉(xiāng),亦非同僚,自然不能同劉岳申相比。再者說,廉惇已經(jīng)委托劉岳申撰述《讀書巖記》,他還有必要再托一人做同一件事情嗎?
綜上,將《大典本·讀書巖記》視為元明善之作,疑點(diǎn)較多,這或許正是蘇天爵和繆荃孫兩位碩儒不予收錄的原因所在,并非前人疏失遺漏。
“廉泉”與“廉園”皆以“廉”字命名,應(yīng)與廉氏家族成員的活動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這兩個詞匯在元人詩文集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可視作他們與漢地士大夫相互交往的主要表征。
該詞有兩解,一指廉希憲出任京兆(今陜西西安)宣撫使時的樊川別墅;二為廉希憲的號。至于前者,元人陳邃在《廉相泉園》詩序中援引《咸寧縣志》釋云:
至元中,平章廉公希憲行省陜右,愛秦中山水,遂以樊川杜曲林泉佳處,葺治廳館亭樹,導(dǎo)泉灌園,移植漢沔東洛奇花異卉,畦分棋布,松卉梅竹,羅列成行。暇日同姚雪齋、許魯齋、楊紫陽、商左山,前進(jìn)士邳大用、來明之、郭周卿、張君美樽酒論文,彈琴煮茗,雅歌投壸,燕樂于此。①(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吳申揚(yáng)點(diǎn)校:《元詩選·癸集》癸之已上《廉相泉園》,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736頁。
由上引資料不難看出,“廉泉”名稱的肇始應(yīng)與廉希憲任職京兆期間的作為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元人李庭(1199—1282)在至元八年(1271)撰就的《廉泉記》中記載說:“廉泉者,陜西大行臺平章政事廉公樊川別墅所有之泉也。曷為名之?惟公有卓然異績于民,去已久而民猶思之,遂取公之姓以名其泉,示不忘也?!雹冢ㄔ├钔ィ骸对⑩旨肪?《廉泉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2頁下欄。這段文字表明,廉希憲最初鎮(zhèn)撫關(guān)中時,并無“廉泉”之稱謂。自從公元1260年八月,忽必烈詔改陜西、四川宣撫司為行中書省,以重其權(quán),拜希憲為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到中統(tǒng)三年(1262)被元世祖召回,希憲在京兆的時間大約三年。因深得民心,在其離任以后,當(dāng)?shù)乩杳癜傩詹艑补喾▓@林的清泉貫以“廉”字,意在“懷公之清”,“想公之明”,遂有“公有厚德,視此泉名”之謂。隨著時間的遷延,人們逐漸把“廉泉”同自然界生長的花卉以及綠色喬木與廉希憲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賦予了新的意趣。魏初在《廉泉》詩中吟誦道:“廉泉喬木出氛埃,聞道平章手自栽。一衖綠衣人不見,依依如待相公來。”③(元)魏初:《廉泉》,收入楊鐮主編:《全元詩》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5頁。廉惇也有“廉泉杜陵下,人道觀山亭”④(元)廉惇:《敬臣以村居詩》,收入楊鐮主編:《全元詩》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14頁。以及“故園樊川上,延頸如庭柯。欣欣卉木榮,藹藹煙景和”⑤(元)廉惇:《因韻再答伯宗》之五,收入楊鐮主編《全元詩》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2頁。的詩句。廉希憲是否親手栽種了樊川的喬木,似乎已顯得并不那么重要。人們之所以把當(dāng)?shù)氐牧魉w泉以及綠色植物同廉希憲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無非是要表達(dá)一種內(nèi)心的欽敬與愛意。正如李庭所說:“夫君子之為政,悅民之心易,感民之心難,感之深使之久而不忘又難,必有深仁厚澤浹于骨髓,然后去滋久而思益深也。??非有至誠惻怛?yàn)槊裰?,何以致此?!雹蓿ㄔ├钔ィ骸对⑩旨肪?《廉泉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2頁下—33頁上。此說確有道理,盡管廉希憲在關(guān)陜?nèi)温毜臅r間有限,但他卻深深走進(jìn)了黎民百姓的心中,這不正是“廉泉”稱謂的價值所在嗎?
至于“廉泉”被視為廉希憲之“號”的記載,見諸于劉因(1249—1293)的《廉泉真贊》:“公舊嘗鎮(zhèn)秦中,既去,而秦人思之,呼其濯纓之水曰‘廉泉’,后以為號云”①(元)劉因:《劉文靖公文集》卷19《廉泉真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第128頁上欄。。其實(shí),在元人詩文集中以“廉泉”指代廉希憲的例證并非鮮見。魏初就有“矯矯廉泉公,有子令公迪”②(元)魏初:《為廉公迪壽》,收入楊鐮主編《全元詩》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80頁。的詩句。同恕《送廉右丞拜集賢學(xué)士》亦吟誦道:“堂堂魏國力扶天,有子如公實(shí)象賢。善治規(guī)模符遠(yuǎn)略,敬王事業(yè)發(fā)真?zhèn)鳌雹郏ㄔ┩≈瑢O學(xué)功點(diǎn)校:《榘庵集》卷13《送廉右丞拜集賢學(xué)士》,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297頁。。魏、同二氏詩皆為希憲之子廉恂所作,“廉泉”是號,而“魏國”則是“魏國公”簡稱,指廉希憲。
“廉園”是廉氏家族在大都(今北京)的一處私家園林?!傲畧@”的最初創(chuàng)立,當(dāng)始于布魯海牙?!对贰繁緜鞣Q:“布魯海牙性孝友,造大宅于燕京,自畏吾國迎母來居,事之,得祿不入私室?!雹埽鳎┧五サ龋骸对贰肪?25《布魯海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71頁。既然大宅建于燕京,在房前屋后種植花草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或許是“廉園”始建的肇端。布魯海牙去世后,經(jīng)廉希憲、廉希閔兄弟進(jìn)一步擴(kuò)建而成。園內(nèi)主要建筑有“萬柳堂”、“清露堂”、“遺音堂”和“后樂堂”。因園內(nèi)花木繁盛,招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稱許,他們或前來游歷觀賞,或吟詩雅集。陳邃有詩曰:“亂朵繁莖次第花,牡丹全盛動京華。紅云一片春風(fēng)好,便是山中宰相家。”⑤(元)陳邃:《廉相泉園》,收入(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吳申揚(yáng)點(diǎn)校:《元詩選·癸集》癸之己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736頁。張以寧亦有“應(yīng)憶廉園花似海,朝回會客酒千尊”⑥(元)張以寧著,游友基編校:《翠屏集》卷2《次韻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之五,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年,第95頁。等詩句。于此不難看出,“廉園”除了具備居住、休憩等自然屬性以外,還是社會名流以及文人墨客雅集聚晤的場所。元至大戊申八月廿五日(1308年9月10日),許有壬在《木蘭花慢》小序中言:“同疏仙萬戶游城南廉園,園中京師主人野云左丞未老致仕,指清露堂匾,命予二人分賦長短句,予得清字,皆即席成章,喜甚。榜之堂上,疏仙其甥也,后更號酸齋云?!雹邊⒁娫S有壬:《至正集》卷78《樂府·木蘭花慢二》,《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351頁上欄?!笆柘扇f戶”,指代貫云石?!笆柘伞笔瞧涮?,后改作“酸齋”。“萬戶”,是指大德末,貫云石襲父爵,為兩淮萬戶府達(dá)魯花赤,鎮(zhèn)永州。一日,解所綰黃金虎符讓其弟忽都海涯佩之。至大元年北上大都,從翰林學(xué)士承旨姚燧問學(xué)。貫云石邀約許有壬游歷“廉園”應(yīng)在此時?!赌咎m花慢》云:
渺西風(fēng)天地,拂吟袖,出重城。正秋滿名園,松枯石潤,竹廋霜清。扁舟采菱歌斷,但一泓、寒碧畫僑平。放眼奇觀臺上,太行飛入檐楹。主人聲利一毫輕。愛客見高情。便芡剝驪珠,蓮分冰繭,酒注金甁。風(fēng)流故家文獻(xiàn),況登高、能賦有諸甥。清露堂上好月,多應(yīng)喜我留名。
樂府詩中的“廉園”,秋色漸染,松枯石潤,竹廋霜清,貫、許兩人游歷期間,分別以“清”、“露”兩字題韻賦詩,愉悅、怡樂之趣躍然紙上。王惲(1227—1304)在元初曾任翰林修撰,官拜監(jiān)察御史,對廉希憲的歷官情況及家世較為熟悉,他在《秋日宴廉園清露堂并序》中云:“右相康(應(yīng)為“廉”字——引者注)公奉詔分陜,七月初一日宴集賢、翰林兩院諸君,留別中齋,有詩以記燕衎”。①(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22《秋日宴廉園清露堂并序》,四部叢刊初編本,第238頁上欄。據(jù)《元史·宰相年表》和《元史·世祖本紀(jì)》,中統(tǒng)元年八月己酉(1260年9月20日)廉希憲任中書右丞。同年,王惲由東平評議官選至京師,任翰林修撰。上引王惲詩序應(yīng)寫于此時。廉希憲在出任秦蜀行省要職之前,在“廉園”之“清露堂”設(shè)宴款待集賢、翰林兩院的文臣自屬可能,想必時任翰林修撰的王惲也在應(yīng)邀之列。農(nóng)歷七月初一,正值新秋時節(jié),“廉園”已呈現(xiàn)“風(fēng)伶柳弱婆娑舞,雨媚蓮嬌次第花”的景致。
“后樂堂”是廉希憲的居室。元明善《神道碑》稱,希憲卒于“正寢之后樂堂”。胡祗遹(1227—1295)《后樂堂為廉相題》亦云:“我朝賢相君,奕世扶王室。英姿百煉鋼,雅量云夢澤。經(jīng)學(xué)造精微,義利分白黑?!雹冢ㄔ┖筮y著,魏崇武、周思成點(diǎn)校:《胡祗遹集》卷2《后樂堂為廉相題》,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1頁。廉希憲以“后樂”名其居室,無非是要宣示自己要以宋代名儒范仲淹為榜樣,切實(shí)踐行“上虞袞職闕,下憂萬民脊”的決心與志向。
“萬柳堂”還是廉氏成員雅集的重要場所。相傳,“野云廉公”曾于都城“萬柳堂”設(shè)宴置酒邀請盧疏齋、趙子昂、歌姬劉解語花雅集,賓主盡歡。劉氏折荷花,左手持獻(xiàn),右手舉杯,歌唱《驟雨打新荷》,趙孟頫喜甚,即席賦詩云:
萬柳堂前數(shù)畝池,平鋪云錦蓋漣漪。
主人自有滄州趣,游女仍歌白雪詞。
手把荷花來勸酒,步隨芳草去尋詩。
誰知咫尺京城外,便有無窮萬里思。
這次“廉園”雅集大概是在至大四年(1311)至延祐元年(1314)舉行的,《青樓集》和《南村輟耕錄》對此均有記載③(元)佚名:《廣容談》,歷代小史本,第1頁上—第1頁下;(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解語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第76—77頁;(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9《萬柳堂》,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10頁。。廉野云此次邀請的兩位漢族士大夫都是大都城內(nèi)聲名遠(yuǎn)揚(yáng)的書畫或詩文大家,一位是盧摯,另一位是趙孟頫(1254—1322)。盧摯,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涿郡(今河北涿縣)人。至元中,以能文薦,累遷河南路總管。大德初,授集賢學(xué)士,出為江東道廉訪使,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④(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卷237《盧摯傳》,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第916頁。。因其詩文與劉因、姚燧相頡頏,故有“劉盧”、“姚盧”之譽(yù)。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著名書畫家,延祐三年(1316),官翰林學(xué)士承旨。雅集中的歌者順時秀,姓郭,字芳卿,一字順卿。行二,人稱“郭二姐”,乃大都城內(nèi)著名歌姬,藝名“解語花”,“尤長于慢詞”⑤(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解語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第76頁。。盧摯生年不詳,趙孟頫則生于公元1254年,而順時秀為至治、天歷間人①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頁。。他們應(yīng)與廉野云的年齡相差不大。
那么,“廉園”究竟位于大都的南面還是西面,這是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赌洗遢z耕錄》卷九《萬柳堂》云:“京師城外萬柳堂,亦一處宴游處也”。陶宗儀僅言在城外,未及具體位置?!镀貢ぜ肪砹度f柳堂》稱:“所謂萬柳堂者,故老相傳,在今豐臺左右”。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言及“萬柳堂”地望時謂:“元時廉希憲與趙松雪游堂地在豐臺?!雹冢ㄇ澹┩魡⑹缰瑮钶x軍點(diǎn)校:《水曹清暇錄》卷16《萬柳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4頁。如前所述,“萬柳堂”是“廉園”的一部分,豐臺在大都的南面。許有壬《木蘭花慢》序亦持此說。而《析津志輯佚》稱:普安寺地處“昔廉相花園”,“在開遠(yuǎn)坊,又云在舊城彰義門內(nèi)”③(元)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寺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7頁。。同書又云:“城之門制十有二:西曰麗澤、灝華、彰義”④(元)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城池街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頁。。如果“廉相花園”在“彰義門內(nèi)”,理應(yīng)位于大都城的西面。然《宛署雜記·志遺三》記載說:“屬大都路南城開遠(yuǎn)坊里有的廉福奴左丞的花園買要了,那田地里起蓋了弘教普安寺”。由此可知,“廉園”后來變成了佛教寺院。程鉅夫曾為普安寺撰寫碑文,趙孟頫篆額。程鉅夫卒于1318年,“廉園”易名普安寺也應(yīng)在此之前。另據(jù)歐陽玄記載,至治三年(1323)秋,貫云石與他辭別時告知:“近年讀釋氏書,乃知釋子諆有是心,謂之記生根焉。吾因以是為戒”⑤(元)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點(diǎn)校:《歐陽玄集》卷9《元故翰林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貫公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3頁。。貫云石,乃廉希閔外孫,他信奉佛教的時間很可能是在“廉園”變成普安寺之后。
《欽定日下舊聞考》又謂:北京的花園村名稱源于“廉園”。以至于清朝名士馮益都在京城東水曲建造用于結(jié)放生社的別墅也以“萬柳堂”相稱⑥(清)錢泳著,張偉點(diǎn)校:《履園叢話》卷20《園林·萬柳堂》;(清)汪啟淑著,楊輝軍點(diǎn)校:《水曹清暇錄》卷16《萬柳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4頁。。筆者認(rèn)為,“廉園”應(yīng)位于大都西面。理由有以下兩點(diǎn):
首先,據(jù)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記載,阿里海涯卒后,葬都城西高粱河⑦(元)姚燧:《姚文公牧庵集·湖廣行省左丞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第66頁。。阿里海涯,貫云石之祖父?!敦灩竦辣芬喾Q: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公元1324年5月30日)阿里海涯在杭州去世?!澳衬暝氯?,諸孤奉柩葬于析津之祖塋”⑧(元)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點(diǎn)校:《歐陽玄集》卷9《元故翰林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貫公神道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04頁。。既然貫氏墳塋在高粱河畔,其府第及母戚廉氏一家居處亦必在此。正如賈敬顏先生所言,畏兀兒村之得名,確緣貫、廉二氏矣⑨賈敬顏:《畏兀兒村考》,收入氏著:《民族歷史文化萃要》,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頁。。
其次,《水曹清暇錄》卷四《李東陽碑》有曰:“明李文正公東陽,字賓之,墓在城西畏吾村”⑩(清)汪啟淑著,楊輝軍點(diǎn)校:《水曹清暇錄》卷4《李東陽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2頁。。盡管這條材料出自清人汪啟淑之手,卻再次證明畏兀兒村的確位于大都城的西面。布魯海牙是內(nèi)遷廉氏家族的始祖,歷仕五朝,死后追封“魏國公”,謚號“孝懿”。而其子嗣廉希憲死后也葬于宛平之西原,追封“魏國公,謚文正”①(元)元明善撰,(清)繆荃孫輯:《清河集》卷5《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第189頁下欄。。由此不難斷言,今北京“魏公村”之名即元代的“畏兀兒村”,“廉園”應(yīng)距此不遠(yuǎn)。
“遺音堂”是“左丞野云廉公之堂”。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正月,左司唐古公(孟繁清先生記作“畏吾公”)以“遺音堂”三個大字出示程鉅夫(1249—1318)并稱:“吾以此名左丞野云廉公之堂,且為書之。群賢見之歌詠,君其記諸?!庇谑浅题牱?qū)懴铝恕哆z音堂記》。此記稱:“夫廉公,吾聞其人矣。以勛伐世家,致位疑丞,政平恕行,公清無貪媚,無苛刻,親賢而下士,方盛而已辭。歸而友木石,狎魚鳥,玩天地之盈虛,閱寒暑之往來,泊然若無與于世,得古人之高,吾敬之。”②(元)程鉅夫著,張文澍點(diǎn)校:《程鉅夫集》卷13《遺音堂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46頁。從上引史料來看,程鉅夫?qū)懘恕队洝窌r,廉野云似已不在人世。
那么,“左丞廉野云”究竟是何人?史學(xué)界迄今并無定論。以往的研究者各持己見,并無成說?;蛘J(rèn)為廉野云是忽必烈前期儒相廉希憲③(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解語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第79頁;傅樂淑:《萬柳堂圖考》,《故宮季刊》第14卷,第4期,1970年,第1—17頁;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4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9頁;王梅堂:《元代內(nèi)遷畏兀兒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第123—136頁。;或認(rèn)為廉野云即指廉希憲兄長廉希閔④參見楊鐮:《貫云石評傳》,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46頁。;或認(rèn)為他是其他廉氏成員⑤蕭啟慶認(rèn)為,廉野云指廉希恕。參見氏著:《九州四海風(fēng)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fā)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第225—230頁;孟繁清認(rèn)為,廉野云是曾任玉宸樂院使的火失海牙。參見《元大都廉園主人考述》,《元史論叢》第8輯,2009年,第99頁;吳文濤:《元大都南城花卉與私家園林的興盛》,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13輯,2010年,第66—77頁。,但都證據(jù)不足。據(jù)許有壬《木蘭花慢序》、程鉅夫《遺音堂記》以及張養(yǎng)浩《題廉野云城南別墅》等相關(guān)記載,判定廉野云的身世應(yīng)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其一,曾任中書(或行中書)省左丞。許有壬云:“園中京師主人野云左丞”。程鉅夫亦稱:“吾以此(指遺音堂——引者注)名左丞廉野云、廉公之堂,且為之書”。此外,廉野云還應(yīng)具備“宦學(xué)朔南,謹(jǐn)敏博達(dá),由御史歷吏部,佐省闥,受知天子”的經(jīng)歷。
其二,在大德(1297—1307)或至大(1308—1311)年間已經(jīng)休致,賦閑家居。正如許有壬所言:“至大戊申八月廿五日,??野云左丞未老、休致。”程鉅夫《遺音堂記》則稱:“方盛而已辭歸,而友木石,狎魚鳥,玩天地之盈虛,閱寒暑之往來,泊然若無與于世?!倍液芸赡芰霸圃诨蕬c二年春正月八日(公元1313年2月3日)已離開人世。
其三,“野云左丞”,乃貫云石外祖父(含從外祖父)或舅舅。許有壬明言:“疏仙其(代指廉野云——引者注)甥也,后更號酸齋?!?/p>
其四,廉野云是否廉希憲之子嗣也值得討論。張養(yǎng)浩《題廉野云城南別墅》詩夾注云:“公之父有堂名‘后樂’”。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對廉希憲居室名稱也有記述:“夜,大星隕于正寢之后樂堂,流光燭地,久之方滅,是夕王薨,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也。”據(jù)此可知,廉希憲居室名“后樂堂”,而廉野云的居室則名“遺音堂”,兩者有別,不應(yīng)混為一談。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張養(yǎng)浩的記載是否可靠?張養(yǎng)浩,字希孟,元武宗時,拜監(jiān)察御史。延祐初,以禮部侍郎知貢舉,后升禮部尚書。英宗至治初,參議中書省事。就其為官經(jīng)歷來看,應(yīng)與廉氏成員有同僚之契誼,故其與“廉園”相關(guān)的詩作亦多,除以上援引,還有《寒食游廉園》(《張養(yǎng)浩集》卷七)、《廉園會飲》(《張養(yǎng)浩集》卷六)以及《廉園秋日即事》(《張養(yǎng)浩集》卷六),等等。必須指出的是,廉希憲去世時張養(yǎng)浩年僅十歲,他很容易把廉野云與廉希憲的居室名稱弄混。
因?yàn)榱椬溆谥猎吣辏?280),所以許有壬在至大元年(1308)看到的“廉園”主人“野云左丞”不可能是廉希憲。廉希閔是布魯海牙的嫡長子,希憲長兄。希憲去世時已五十歲,上距至大元年,已過去二十八年。倘若至大元年廉希閔仍在世,他應(yīng)是年逾八旬的老者,此與前引“野云左丞未老、休致,”以及“方盛而已辭歸”的記載并不相符。因此,廉野云為廉希閔的可能性極小。廉希恕又名伯顏里海牙,排行第三,廉希憲長弟,至元二十八年出任湖廣等處行省右丞。而危素筆下的“左丞廉卜魯凱牙”無論在官稱還是名諱上都無法與廉希恕堪同。至于孟繁清先生關(guān)于廉野云即火失海牙的觀點(diǎn)則有待進(jìn)一步豐富資料,以充實(shí)其說。
筆者披閱弘治《岳州府志》時發(fā)現(xiàn)一位名叫也先海涯的高昌人,號野云,阿里海牙之曾孫,任慈利州(今湖南慈利縣)達(dá)魯花赤,因廉明有守,治行卓然,于至正末征為內(nèi)輔①(明)劉璣:《弘治岳州府志》卷10《名宦》,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本。?!敦灩竦辣穭t明言,貫云石有兩子,一名阿思蘭海牙,一名八思海牙,前者出任慈利州達(dá)魯花赤②(元)歐陽玄:《圭齋集》卷9《貫公神道碑》,四部叢刊初編本。。竊以為也先海涯很可能又名阿思蘭海涯,其祖母是廉希憲的侄女、廉希閔之女。也先海涯若以祖母姓氏為己姓,并被時人尊奉為廉野云亦不無可能,但他是廉希憲的曾外孫,并不符合以上言及的四個條件。
筆者認(rèn)為,“左丞廉公野云”應(yīng)指布魯海牙第六子、廉希憲四弟廉希愿,現(xiàn)略陳管見。
首先,廉希愿是廉氏子孫中唯一出任福建行省“左丞”的人,又名孛魯迷失海牙、不魯迷失海牙、布魯迷失海牙。危素《元故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古速魯公墓志銘》載,畏吾氏達(dá)里麻吉而的③楊志玖:《古速魯氏非回回辨》,《寧夏社會科學(xué)》1988年第3期,后收入氏著:《陋室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89—391頁。(1268—1329)為躲避殺身之禍,奔閩中依左丞廉卜魯凱牙,并娶廉氏左丞公之女為妻④(元)危素:《危太樸文續(xù)集》卷5《元故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古速魯公墓志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538頁上欄。。黃溍亦言:“八吉麻吉而底,資善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妻廉氏,中書右丞布魯迷失海牙之女”①(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9《魏郡夫人偉吾氏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很明顯,危、黃二氏筆下的“達(dá)里麻吉而的”與“八吉麻吉而底”是同一人,而“廉卜魯凱牙”與“布魯迷失海牙”也是同一人,此人即廉希愿。上引史料還證明達(dá)里麻吉而的是廉希愿的女婿。
其次,如前所述,廉希愿在至元年間,先后任福建行中書省左丞(至元十五年)、中書省參知政事(至元二十一年),僅就為官經(jīng)歷言,廉希愿符合“由御史歷吏部,佐省闥,受知天子”的任職要求。他在福建期間,達(dá)里麻吉而的前來投附是很自然的事。作為岳丈,廉希愿至少比達(dá)里麻吉而的年長十八歲,由此上推,他應(yīng)出生于公元1250年左右,比廉希憲小十九歲,至大元年(1308),他大約五十八、九歲,正逢盛年,亦符合左丞廉公“不老致仕”的年齡條件。此外,廉野云的交游圈不乏元代名士,諸如姚燧(1238—1313)、程鉅夫(1249—1318)、袁桷(1266—1327)、張養(yǎng)浩(1270—1329)、許有壬(1287—1364)等等。這種情況與廉希愿(即不魯迷失海牙)以往在中央和地方的任職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若就上列名士的年歲而論,姚燧最長,許有壬最幼,廉希愿年紀(jì)介于兩人之間,應(yīng)同程鉅夫相差不大,故彼此交結(jié)往來,和諧相處。
再次,關(guān)于黃溍筆下的“左丞廉公”,蕭啟慶先生判定為廉希愿②蕭啟慶:《九州四海風(fēng)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fā)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2年,第89—90頁。,筆者贊同這一論斷。據(jù)《至正金陵新志》和《谷城縣尉蔣君墓志銘》,廉希愿分別于至元十四年、至元十六年出任建康路總管府宣慰使、江浙行中書省左丞。其時,他與襄陽路(今湖北襄陽)谷城縣尉蔣吉相(1274—1321)之父蔣沐交好,并舉薦其為進(jìn)義副慰、南康路③《元史·世祖紀(jì)》云:“至元二十二年正月已亥,分江浙行省所治南康隸江西省”(第273頁)。此與廉公任職江浙行省左丞的執(zhí)掌相吻合。建昌縣主簿。江東宣慰使廉希愿“年已逾六十,謝病而歸,終身不復(fù)出”④(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37《谷城縣尉蔣君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此與許有壬至大初廉野云已“休致家居”的記載十分吻合。
復(fù)次,廉希愿還將自己另一個女兒嫁與浙東宣慰使、湖廣行省左丞及中書平章政事孔某為妻,并委托孔氏代為探訪蔣沐之子蔣吉相。然而,這位“左丞廉公”在孔某官拜湖廣行中書省左丞時已離開人世,因此有學(xué)者研究認(rèn)為,程鉅夫撰寫《遺音堂記》時,“左丞廉公”已不在人世的斷論也是有據(jù)可依的。種種跡象表明,廉野云在公元1318年之前已去世。廉野云的年齡應(yīng)與蔣沐相差不大。蔣沐之子蔣吉相比廉希憲小四十三歲,依此類推黃溍筆下的“左丞廉公”是廉希憲的同輩,而非子侄輩。
綜上所述,廉希愿大致符合以上研判“左丞廉公”身份的三個基本條件。至于張養(yǎng)浩“公(廉野云——引者注)之父有堂名‘后樂’”的記載是存在問題的。當(dāng)然,讓廉希憲去世時才十歲的張養(yǎng)浩在事隔多年之后,把“后樂堂”居室名稱與希憲兄弟乃至后人之間的關(guān)系“準(zhǔn)確無誤”地記載下來,那不是過于苛求前人了嗎?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把他對廉野云的其他敘事都視為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