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桂馨
因為女兒,我有了更多對人生和教育的思考
如果用世俗的標準,定義孩子未來是否能“成才”或“成功”,現(xiàn)實告訴我們對于絕大多數(shù)家庭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希冀;但是,無論孩子未來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富有還是貧窮……我們都希望他們可以生活的幸福而有意義。擁有幸福的能力,引導孩子去構(gòu)筑一生的幸福,就成為我在家庭教育中最想給予,也是最有可能給予女兒的禮物。
然而,今天太多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聲音,讓誠惶誠恐、焦慮的家長們早早地把孩子送進了各種“班”中。可是,不知我們有沒有想過,即使孩子一路都考上了我們最心儀的名校,他們的人生從走出校園的那一刻似乎才剛剛開始,而又有多少孩子在這一刻他人生的高峰就悄然結(jié)束了。教育關(guān)乎孩子一生的成長,生命的質(zhì)量,這分明是一場馬拉松,那輸贏就不由起跑線決定,起跑時占得的一點點先機也就不足一提。
教育是傳授生命、尋找生命的價值的學問,其次才是傳授生存的技能。《師說》中說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边@句看似簡單的話卻給我們呈現(xiàn)了教育的次第關(guān)系,必先傳道而后授業(yè)。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少年養(yǎng)志、成年養(yǎng)德。這是一個按照人的生長規(guī)律建立起的關(guān)乎性命身心的教育體系。童蒙養(yǎng)正,正乃正心也,正如《大學》中給我們開示的,一個人成長首先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既是立心,立心方能立身、立命。
兒童的心靈至純至真,但缺乏判斷力和鑒別力,需要家長用心的呵護、引導與啟發(fā),才能滋養(yǎng)出一顆美好而智慧的心靈。
以立“六心”育女,塑造美好心靈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和先生從立心八手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六心:孝順之心、誠敬之心、感恩之心、利他之心、自信之心、美善之心。
孝順之心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孝是為人之本。在我們家,老人是家里的中心,每年我家只為老人過生日,一切以老人的需求為先,關(guān)心長輩、陪伴他們……用我們孝與順的行動培養(yǎng)孩子的孝順之心。這一份付出也漸漸看到了收效,當我生病時,暄日宣端水送藥、跑前跑后的小身影已讓我感受到了“小棉襖”的溫暖與貼心。
誠敬之心對老師長輩不知誠敬,必慢慢走向輕慢。我相信有了對師長的誠敬,是正心、正身、做好學問的基礎(chǔ)。培養(yǎng)女兒的誠敬心,我們從教會孩子使用敬語,學會使用“您”開始,起初女兒在與我們交談中總也改不過來,我就稱呼她也用“您”,讓她熟悉、適應這樣的交流習慣;每到教師節(jié),我們都鼓勵女兒把對老師的感謝寫在賀卡上,對老師說出來。
感恩之心一個人的幸福感與他的財富、地位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一個心中充滿感恩的人,他/她的內(nèi)心一定是幸福的。能夠?qū)W會感恩順境、逆境,感恩幫助其成長的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我相信他/她一定具有了幸福生活的能力。女兒現(xiàn)在吃飯一定是把碗吃的一粒米都不剩,因為她知道了要感恩把糧食從播種一直到送上餐桌的每一個人。她也會對小區(qū)中清掃垃圾的陌生爺爺高聲喊“爺爺好”,因為,她懂得了小區(qū)環(huán)境的整潔全靠他們的辛勤勞動。
利他之心一年級的時候,班里輪流當小班長,暄暄第一次體驗了當班長的感受,我問她感覺如何,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一個字“爽!”我知道她是從管理同學中找到了威風感。我告訴她,當小組長就是要為一個小組的人服好務,當班長就是要為一個班的同學服好務。二年級女兒競選當上了班里的衛(wèi)生委員,一次聊天,我好奇地問:“小委員當?shù)萌绾??”她嘟著小嘴說:“有的同學給他分了任務,他也不勞動?!薄澳悄闶窃趺崔k的?”女兒說:“我?guī)ь^干呀,我干得多,他們就不好意思不干了呀!”現(xiàn)在,班里有什么需要為大家服務的事情,她都會積極爭取、開心的完成。我心中暗暗為女兒高興,因為一個熱心為集體奉獻、大氣的孩子誰會不歡迎呢!而被人接納和喜愛,又會讓女兒感受到真切的幸福感。
自信之心美妙蘊藉的詩文,不獨培養(yǎng)出中國孩子典雅的表達,更滋養(yǎng)出峨峨兮若泰山、湯湯乎如流水的民族文化基因,有朝一日當未來的他們處于世界文化之林,他們將因為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而擁有更健康包容的心態(tài)。出于這樣的初衷,從一年級開始,暄日宣開始學習國學,沒想到,女兒一學就愛上了國學,她從《說文解字》的學習中知道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她從《聲律啟蒙》的學習中感受到了古人詩文中的音韻意境之美。我相信對中華文化的不斷深入學習會讓她找到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而這份深層的自信會引領(lǐng)她在未來的學習交流中更從容和包容。
美善之心向美向善需要具有愛的能力和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用美的事物,陶冶性情,滋養(yǎng)心靈,豐富她的生命維度。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培養(yǎng)女兒的藝術(shù)興趣是我的一個具體措施,比如在她休息時放上一段中外名曲,在閑暇的時候帶她經(jīng)常走進博物館和美術(shù)館親近經(jīng)典,這樣的方式在短時間內(nèi)沒看到明顯的收效,但兩三年后,我開始不斷發(fā)現(xiàn)女兒帶給我的驚喜,比如:她會在鋼琴上閑彈時無意中彈出一首名曲的旋律,她也會偶爾和我津津樂道地談論她對某一首樂曲的個人理解,她會在緊張的學習間隙用畫畫來放松心情……如果說這是大人一種有意的安排,不如說是一種長日寸間的熏染,幫助她形成了一些有意義的習慣,進而發(fā)展為一種藝術(shù)興趣,這讓她在探尋美與善的大道上多了許多媒介。
作為家長,我和先生有義務在陪伴女兒成長中首先助其成人,我相信一個孝順、誠敬、感恩、利他、自信、美善的孩子,一定會擁有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并將給我們不斷帶來更多的驚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