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3月早已過去,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像一陣風一樣,來時洶洶,去時匆匆,如今早被人們忘卻。這項活動旨在倡導和宣傳節(jié)能減排,目的崇高而神圣,然而,察其實際,總讓人覺得它有形式主義之嫌。
你或許還能想到當天的情景,晚上8點半人們關掉冰箱,關掉空調,關掉電燈,同時也點亮了蠟燭,全城頓時由燈火輝煌變成燭火點點。為了保衛(wèi)地球,我們寧可回歸洋油、洋火、洋蠟燭的時代,過原始生活,也絕不開電燈享受文明的光輝,這是何等的覺悟!但是,僅從節(jié)能減排的角度來考慮,點蠟燭不比開電燈更浪費能源、污染環(huán)境嗎?這使我想起查爾斯王儲坐著專機去參加環(huán)保會議的事來,以環(huán)保之名行反環(huán)保之實,頗有一點黑色幽默的意味。
“地球一小時”活動源于國外,他們的初衷里是否有作秀的成分,不得而知,單說我們的“地球一小時”,放著現成的電燈不開,偏偏買蠟燭照明,既浪費能源,又污染環(huán)境,說不定還損害健康,你說這不是形式主義的瞎折騰又是什么?還有個別部門下鄉(xiāng)“送溫暖”,而每當此時,下級部門便被早早動員起來,打掃衛(wèi)生,張貼標語,忙得不亦樂乎,甚至動用小學生,讓他們冒著寒風列隊歡迎“送溫暖”的領導。不開電燈點蠟燭的“地球一小時”,與這擾民添亂的“送溫暖”何其相似!
魯迅曾經指出,我們這個民族喜歡圍觀,喜歡看熱鬧。熱鬧者,轟轟烈烈是也。因為我們愛看表面的轟轟烈烈,于是形式主義便有了市場。
蘇軾有言:“有名而無實,則其名不行;有實而無名,則其實不長?!睂嵳撸镏w;名者,物之表。我們是名實統(tǒng)一論者,凡事真為貴,我們反對說假話,做假事,提倡說真話,動真格,少搞花拳繡腿、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
【評點】
1.貼近現實,帶露折枝。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該考生關注現實,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帶露折枝,文章極具現實意義。
2.引用詩文,文化濃郁。文章在揭露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時,引用魯迅關于民眾好圍觀的思想觀點,在結論部分又引蘇軾的名言,這些思想觀點和名言的引用,既增強了論述的權威性,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化色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