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奇僧姚廣孝奇才奇事
劉伯溫是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的奇人,但在明朝卻稱不上是第一奇人。能有此稱號的非姚廣孝莫屬。他少年出家,后入仕途;運籌帷幄,說服朱棣奪天下,建北京城、編纂《永樂大典》、設(shè)計永樂大鐘……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姚廣孝塑像
明代術(shù)士袁珙夸贊明朝第一奇人的詩是這樣寫的:“岸幘風(fēng)流閃電眸,相形何似相心憂。凌煙閣上丹青里,未必人人盡虎頭?!边@詩中說的并不是劉伯溫,而是小他24歲的姚廣孝。
姚廣孝,長洲人(祖籍福州長樂),生于1335年,出生亂世的他從小好學(xué),擅長吟詩作畫。姚廣孝通儒、道、佛諸家之學(xué),善詩文,精通陰陽術(shù)數(shù),交際廣泛,與文學(xué)家宋濂、楊基等交友,又從靈應(yīng)宮道士席應(yīng)真習(xí)道家《易經(jīng)》、方術(shù)及兵家之學(xué)。
姚廣孝出生于醫(yī)生世家,14歲卻落發(fā)為僧,法名道衍,師事道士席應(yīng)真,得其陰陽之術(shù)。曾經(jīng)在嵩山寺游學(xué),袁珙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后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jīng)薦福。姚廣孝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并請求被帶走,答應(yīng)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巴酢弊旨由蟼€“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dān)任慶壽寺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輔佐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只是燕王朱棣的謀士。
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并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郁悶。一日憂郁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lián)進言事例。隨后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后,朱棣終于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yīng)該是紫禁城的設(shè)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jīng)在潭柘寺“掛單”(佛教術(shù)語,指行腳僧到寺院投宿)。
建文帝繼位后,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么辦呢?”姚廣孝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么民意!”于是朱棣漸漸下決心,并私下選派軍官,并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yōu)勢,在宮內(nèi)秘密制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yǎng)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wèi)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于是決定起兵。當(dāng)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姚廣孝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fēng)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后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朝廷派來中央軍乘間圍燕京北平。姚廣孝則善于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shù)次攻擊,并于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后燕軍回援,內(nèi)外夾擊獲得大勝,中央軍戰(zhàn)敗逃撤。朱棣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姚廣孝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吧?!敝扉τ谑欠祷?。
此后朱棣又遭到另一路中央軍截擊,在東昌之戰(zhàn)時燕軍大敗,不得已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姚廣孝則堅持積極備戰(zhàn),并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中央軍且破了西水寨。
不過,姚廣孝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yīng)當(dāng)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敝扉β爮牧怂囊庖?,并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并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
朱棣在燕王府時,所接觸的都是武將,而唯獨姚廣孝是定策起兵的。當(dāng)朱棣在山東、河北轉(zhuǎn)戰(zhàn)時,其部隊進退、戰(zhàn)機等都由姚廣孝決定。姚廣孝從未臨戰(zhàn)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后,論功姚廣孝為第一。
歷史按姚廣孝的計劃穩(wěn)步鋪展,他成功地兌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諾言——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由王變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終。
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如此一來,修建紫禁城皇宮,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wù),姚廣孝參與了定都北京的重大決策,確定紫禁城皇宮的堪輿方位,確定故宮的地理定位、規(guī)劃、布局、功效、興建。
為了嘉獎姚廣孝的功德,德勝門西被設(shè)置了水關(guān),并在此地堆土為島,水從兩旁入積水潭。島上初建有姚廣孝祠,后改為鎮(zhèn)水觀音庵。
此外,功成名就之后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樂皇帝賜名“廣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賞賜給了姚廣孝。可是他就是不還俗,還申請將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國寺”。自己只當(dāng)了個監(jiān)管僧人事務(wù)的六品官和崇國寺住持。于是姚廣孝就在那里,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回來仍然一襲袈裟青燈古佛。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shù)次前去探視,賜金唾壺,并問他有什么要求。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guān)在牢里已經(jīng)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dāng)初,成祖進入南京,有人說建文帝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有人則說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噬媳阋运聻橛山d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到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獄已有十余年。直到這時,成祖答應(yīng)了姚廣孝的請求,馬上下令將他放出來。姚廣孝叩首拜謝。
永樂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于慶壽寺,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壽星,死后被皇帝葬在了今天北京房山區(qū)的常樂寺村。當(dāng)時,成祖朱棣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xié)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于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并授給其養(yǎng)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然而姚廣孝的奇謀卻并不是他留給后世的最大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兩部最重要的大型匯編書,一部是清朝的《四庫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一部是《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后者的總編纂官就是姚廣孝。姚廣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紀(jì)曉嵐之下。
另外,北京大鐘寺那口永樂大鐘的設(shè)計師和監(jiān)造人也是姚廣孝;在主持“崇國寺”之前,太廟的主祀官還是姚廣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征集到北京,主辦者又是姚廣孝。
如此看來,這明朝第一奇人的名號似乎真是非姚廣孝莫屬。因為從紫禁城的設(shè)計,到《永樂大典》的編纂,再到永樂大鐘的鑄造,假如沒有姚廣孝這位奇才的參與,今天的北京也許真要遜色幾分。
(《北京青年報》20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