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芹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yī)院CT室,江蘇 沛縣 221600)
多層螺旋CT與1.5TMR在診斷顱內動脈瘤中的價值分析
劉雪芹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yī)院CT室,江蘇 沛縣 221600)
目的分析多層螺旋CT與1.5TMR在診斷顱內動脈瘤中的價值。方法資料選擇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檢查的顱內動脈瘤患者60例臨床資料,根據(jù)診斷方式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前者行1.5T磁共振掃描,后者行128層螺旋CT掃描,觀察兩組動脈瘤檢出率并分析兩組病理確診結果。結果研究組動脈瘤檢出率96.67%高于對照組76.67%,比較差異具統(tǒng)計意義(P<0.05);研究組30例患者術前經(jīng)病理診斷顱內有48個動脈瘤,確診44個,誤診4個;對照組30例患者術前經(jīng)病理確診出顱內有42個動脈瘤,確診37個,誤診4個,漏診1個。結論多層螺旋CT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具較高診斷準確率,可作為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理想手段,具一定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1.5TMR;多層螺旋CT;顱內動脈瘤;價值
顱內動脈瘤屬于常見神經(jīng)外科疾病,具較高致殘率與致死率,主要由于顱內一些血管出現(xiàn)異常導致,可能引發(fā)周圍結構壓迫、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脅[1]。伴隨醫(yī)療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MR、CT具分辨率高、無創(chuàng)傷等特點被臨床廣泛應用[2]。本研究對選定的于本院檢查的顱內動脈瘤患者60例臨床資料,探究多層螺旋CT與1.5TMR的診斷價值,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資料選擇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檢查的顱內動脈瘤患者60例資料,根據(jù)診斷方式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6∶14,年齡32~69歲,平均(51.13±2.64)歲;研究組男女比例15∶15,年齡33~70歲,平均(51.27±2.70)歲;臨床均表現(xiàn)為嘔吐、疼痛等,兩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未顯示高度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1.5TMR診斷,選擇日本東芝公司提供的1.5T磁共振掃描儀,所有患者均進行頭部MRA與MRI成像,設置反轉角、體素大小、重建體素大小、重建矩陣、TR、TE掃描參數(shù)分別為:20°、0.5 mm×0.87 mm×0.6 mm、0.312 mm、512、25 ms、6.9 ms,掃描時間為7~8 min;研究組選擇飛利浦64排128層螺旋CT行增強掃描,層厚2.5 mm,獲取容積數(shù)據(jù)后實施0.625 mm的層厚重建,對原始數(shù)據(jù)行MPR、MIP及VR等處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動脈瘤檢出率,包括多發(fā)動脈瘤、單發(fā)動脈瘤;分析兩組病理確診結果;選擇1位經(jīng)驗豐富醫(yī)師分析1.5TMR與CT圖像,記錄病變周圍情況、部位及形態(tài),比較手術病理學及檢測結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均選擇統(tǒng)計軟件SPSS19.0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利用(±s)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比較用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來表示,以t檢驗兩組間比較,當P<0.05表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脈瘤檢出率對比:研究組30例動脈瘤患者中,4例多發(fā),25例單發(fā);對照組30例動脈瘤患者中,3例多發(fā),20例單發(fā),研究組動脈瘤檢出率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兩組病理確診結果分析:研究組30例患者術前經(jīng)病理確診出顱內有48個動脈瘤,確診44個,誤診4個,其中1個由于患者頸內動脈的虹吸部突轉彎所致,2個由于患者顱內血管重疊或走形迂曲所致,1個由于頸動脈的圓錐圖形誤診是小動脈瘤;對照組30例患者術前經(jīng)病理確診出顱內有42個動脈瘤,確診37個,誤診4個,漏診1個。
表1 兩組動脈瘤檢出率對比[n(%)]
顱內動脈瘤中最為常見的是高血壓腦出血,其起病急且病情發(fā)展迅速,具較高致殘率與致死率,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脅,近年來,該疾病逐漸趨向于年輕化,對該疾病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及早日康復具重要作用[3-4]。本研究針對選定的于本院檢查的顱內動脈瘤患者60例資料,探討多層螺旋CT與1.5TMR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本次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檢出4例多發(fā)動脈瘤,25例單發(fā)動脈瘤,檢出率為96.67%,對照組檢出3例多發(fā)動脈瘤,20例單發(fā)動脈瘤,檢出率為76.67%,研究組動脈瘤檢出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相比1.5TMR,多層螺旋CT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檢出率更高。原因可能如下:多層螺旋CT診斷具以下優(yōu)勢:具良好適應性,CT檢查適用于老年、病情嚴重、身體狀態(tài)欠佳等患者,對檢查準確度不造成影響;操作方便,無明顯并發(fā)癥,創(chuàng)傷較小;可準確檢查發(fā)硬患者的顱內情況,檢查時間較短,節(jié)約治療時間[5];CT檢查的圖像具可旋轉、立體性的特征,可對顱骨間結構、周圍組織與動脈瘤的關系進行準確反映,為臨床進行手術提供了良好依據(jù),從而提高動脈瘤的檢出率[6]。
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術前經(jīng)病理診斷顱內有48個動脈瘤,確診44個,誤診4個;對照組術前經(jīng)病理確診出顱內有42個動脈瘤,確診37個,誤診4個,漏診1個。1.5TMR在顱內動脈瘤中的信號較復雜,由于附壁血栓中的鐵血黃素含量存在差異,且不同形態(tài)、大小的瘤體的血流情況存在異常,例如湍流可能影響信號的表現(xiàn);<3 mm瘤體較難顯示出來,由于瘤體自身信號存在多樣性,其病變較小時,較難產(chǎn)生具有特征性信號表現(xiàn),其常表現(xiàn)為等信號,辨別困難[7]。多層螺旋CT表現(xiàn)動脈瘤較簡單,其行平掃過程中均是和血管相近略高或等密度,存在壁鈣化情況時,其為蛋殼樣、條狀或點狀的高密度影;行增強掃描時,表現(xiàn)為囊狀或結節(jié)狀強化高密度影[8]。多層螺旋CT技術逐漸發(fā)展,加之其圖像處理軟件豐富與完善,促使空間分辨率與圖像質量提高,減少掃描時間;而伴隨3.0T磁共振掃描技術逐漸成熟,開放多序列,促進圖像質量,縮短了掃描時間從而提高了對動脈瘤的診斷效果;兩種診斷方式各具特點,臨床需結合患者實際狀況選擇適當檢查方式。受時間、環(huán)境及樣本等因素制約,本研究未對兩組診斷特異度進行分析,有待臨床加大樣本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與1.5TMR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各具特點,但CT診斷準確率更高,具臨床推廣價值。
[1]葛德亮.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藥,2014,27(6):1455-1457.
[2]余茂軍.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13,13(9):69-70.
[3]楊鵬.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15):2219-2220.
[4]莫少武,陳松,黃景茂,等.CT血管成像和三維時間飛躍法MR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診斷的對比研究[J].華夏醫(yī)學,2014,27(6):55-58.
[5]王曉玲,彭志毅,方凱,等.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及術后隨訪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4,25(8):547-550.
[6]吳桐,王凱,艾林,等.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6(5):339-342.
[7]鄒文輝.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比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12):1348-1350.
[8]鄭丹丹.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5,34(4):183-185.?
R739.41
B
1671-8194(2017)33-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