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儒 孟令川
摘 要:當前,在國家加大對公職人員的監(jiān)督力度的關鍵時期,瀆職犯罪的認定成了司法實踐中需要面對的突出問題。但目前司法實踐中對瀆職犯罪的因果關系認定比較困難。
關鍵詞:瀆職犯罪 因果關系 客觀歸責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目前,瀆職犯罪呈現(xiàn)出高發(fā)態(tài)勢,嚴重影響了國家機關的公信力,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損失。但目前司法實踐中對瀆職犯罪因果關系認定比較難。
一、我國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特點
1.客觀實在性
首先,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xiàn)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不以人主觀上是否認識為判斷標準。也就是說,對于因果關系的判斷是建立在案件客觀事實之上的。因此司法實務中,只考慮犯罪客觀方面的因素時,案件所包含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絕對的。
2.法定性
刑法的制定是為了打擊犯罪,維護公共利益和個人權利的目的。因此刑法強化了特定行為人的特殊行為所產生的特定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立法的方式,將其作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1]。某些現(xiàn)實中很明顯,哲學上很清楚的因果關系,在刑法中可以被弱化甚至不認為存在因果關系。而某些生活中不明顯,哲學認定模糊的因果關系,在刑法中可以得到強化。
3.條件性
一方面,同刑法中規(guī)定的其他犯罪相比,瀆職類犯罪的因果關系并不明顯。行為人的瀆職犯罪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并不直接作用于危害結果,而要與其他介入因素相結合才會產生危害結果。另一方面,瀆職犯罪要求其主體具有特殊身份,即擔負法律所規(guī)定的特殊職責或者特定義務。其行為表現(xiàn)為對職責的不履行或者不正當履行。
二、我國當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對因果關系的認定過于嚴格
在我國,現(xiàn)行不論是偶然因果關系還是必然因果關系,都只著重探討了事實上因果關系如何存在,沒有為承擔刑事責任到什么程度制定一個裁量標準,自然也難以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比如司法機關在裁決時通常采取的依據(jù)“該瀆職行為表現(xiàn)為一種不作為,這種不作為不一定導致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但是作為的狀態(tài)下,結果一定不會發(fā)生?!睆拇顺霭l(fā),我們只能確定事件上的因果聯(lián)系,卻不能明確行為人應當為此種聯(lián)系負擔責任到何種程度。由于瀆職犯罪是結果犯的特殊性,如果單純從危害結果出發(fā)向上追溯因果關系,幾乎任何瀆職行為都產生了確實存在的危害結果,無疑擴大了刑事責任的承擔范圍。
2.因果關系中斷理論縮小了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
因果關系中斷理論作為條件說的修正,也不能提供一個合理清晰的標準。而實踐中,大多數(shù)認定的瀆職案件都是由于介入因素所直接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判斷介入因素是否“異?!被颉安缓侠怼背蔀榱岁P鍵點。大多數(shù)司法實踐中,就簡單的將違法行為和自然的不可抗力作為判斷是否成立阻卻事由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引入社會一般經驗這一價值判斷來評判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能否能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社會一般經驗”的標準,仍需依賴于個人經驗加以判斷,不同的司法人員具有不同的個人主觀判斷,而且往往出于執(zhí)法者地位,做出不利于嫌疑人的判斷,不利于一個規(guī)范化認定模式的建立。
3.對于現(xiàn)實情形的覆蓋不夠
盡管我國司法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奉行以必然因果關系為主,偶然因果為輔的瀆職犯罪因果關系認定模式,但還是難以對瀆職犯罪在現(xiàn)實實踐中表現(xiàn)為各種情形和表現(xiàn)形式的客觀聯(lián)系判斷是否成立因果聯(lián)系。對于多個瀆職行為同時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情況,不能準確判斷因果關系,難以區(qū)分罪與非罪,明確刑事責任。突出表現(xiàn)在同級間多個瀆職行為、上下級間具有聯(lián)系的瀆職行為共同造成危害結果時,不能正確判斷哪些瀆職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聯(lián)系,對是否承擔責任,承擔多少責任難以做出明確[2]。
三、借鑒客觀歸責理論對因果關系理論進行完善
1.制造不被允許的危險
由于瀆職犯罪主體具有鮮明的特殊身份,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任何一個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職責的瀆職行為,都可能破壞社會的正常秩序,給某一社會領域帶來嚴重損失果。因此,只要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職責,就可以認定其制造了不被允許的危險。在司法認定時,存在不作為的瀆職行為與作為的瀆職行為。作為的瀆職犯罪,一般表現(xiàn)為對社會上存在的危險源提供了客觀幫助,幫助已有的危險源向具體的危險轉化;不作為的瀆職犯罪,則多表現(xiàn)為對社會上現(xiàn)有的危險或潛在的危險不控制、不制止,未能合理監(jiān)控危險源。雖然作為與不作為制造危險的方式不同,但兩者同樣都由于違背法律義務與職責要求,減弱了國家管理應有的強度或者使社會管理的某個領域處于管理失控狀態(tài),從而對行為對象帶來了受侵害的危險。
2.實現(xiàn)不被允許的危險
先行行為制造的危險往往要通過中介因素來實現(xiàn)。瀆職行為所制造的危險只有通過中介因素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特定的危險,表現(xiàn)為對公共財產、國家、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司法實踐中,是否制造不被允許的危險通常容易判定,但危害結果是否由其所制造的危險產生并不容易判斷。此時應當注意,危害結果必須發(fā)生于于注意規(guī)范的保護目的范圍之內,亦即必須為職務行為人所違反的規(guī)范所排斥,才能認定為危險實現(xiàn)。
3.屬于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
瀆職犯罪中,構成犯罪要件的效力范圍與行為人所承擔義務的范圍緊密相關。就是國家和社會所要求公職人員擔負的責任或保護的利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法定義務,對義務相對人造成的一切損害后果,都存在于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內。但如果是被害人自我負責或者第三人負責領域,則不成立。瀆職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同時可以歸責于實施了相關犯罪的行為人,但這并不影響這些危害后果同時歸責于瀆職行為人。特別是存在多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先后實施多個瀆職行為導致同一危害結果的情況下,不能因為危害結果可以歸責于最后實施瀆職行為的行為人,就否定之前的瀆職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結語
總之,為維護法律尊嚴和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實踐中認定瀆職犯罪因關系的能力。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尋找相關法規(guī)、借鑒相關文獻,參考相關制度,提出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新進路。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97.
[2]李勇.結果無價值論的實踐性展開[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