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摘 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如以舊促新,以“問”引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問題難易要適中,體現(xiàn)教學的啟發(fā)性原則;提問要注意層次性,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引思鋪墊,多種方式提問;抓重點巧設疑;在設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探求歷史精妙,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精心設問;以舊促新;抓住契機;注意層次;巧設疑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問藝術,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探求歷史精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優(yōu)化歷史學習,領略歷史的奧妙,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歷史的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歷史教學中提高設問的有效性談幾點體會。
一、 以舊促新,以“問”引導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告誡我們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過溫習舊的知識來獲取新的知識。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筆者也把它引申到了一種提問技巧的程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提問效果。譬如筆者在講授《法國大革命》這一內容時,就通過復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進行導入,提出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當時法國國情與英國、美國國情的異同。在學生感到迷茫、無所適從之際,筆者引導他們從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所制訂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入手進行考慮,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通過分析這些法律文件,窺管見豹,學生自然能夠從中領悟并歸納出當時的社會整體情況,對于理解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原因,以及三個國家革命戰(zhàn)爭不同的特點與性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還合理插入了一些多媒體課件,如當時法律文件的照片等,也很好地營造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總的來說,還是這種溫故知新的提問方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但有效地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且還分析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形成及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節(jié)歷史課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和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沖突和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所以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很關鍵。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更有實效,從而在提問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的情境,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種解題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通過心理上的接受,達到提問情境與學生心理情境的共鳴和最佳融合。
三、 問題難易要適中,體現(xiàn)教學的啟發(fā)性原則
我們知道,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具體的問題進行提問是一門藝術,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興味寥寥,起不到課堂提問應有的啟發(fā)效果;有的教師的課堂提問過于籠統(tǒng),不具備一定的針對性,使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說起。筆者以為,要做到使自己的課堂提問難易適中,就必須在把握教材中做到點面結合。所謂點,就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面,就是這個問題在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坐標中的具體位置與作用,了解了這一特點,我們在課堂上的提問才能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例如,在學習《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時,通過聯(lián)系前面所學知識提出:秦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哪些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可以說,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考量,后一個問題屬于對歷史具體知識的擴散與延展。因此這個看似“難”的問題卻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反映積極,氣氛活躍,通過此問題的討論、分析,學生更加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制度。
四、 提問要注意層次性,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思維是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入繁的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而推進的,因此,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按照學生的思維和認識規(guī)律,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而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同樣也要注意所提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例如,在學到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九第一節(jié)《美蘇爭鋒》,我們就可以按照內容由淺入深地給學生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什么是“冷戰(zhàn)”?美蘇之間為什么要實施“冷戰(zhàn)”?②美國所推行的“冷戰(zhàn)”政策包含哪些內容?③你怎樣看待“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這兩大政策的實質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關系有哪些?在這組問題中,前兩個問題較為簡單,都是一些內容性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相對來說難度就大了一些,它屬于過程性的問題,對于學生思考、探究、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要求。這種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按照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行進,有利于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也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五、 引思鋪墊,多種方式提問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發(fā)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lián)想等思維,結合已學知識去創(chuàng)造、去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同時,在過渡處提問,可使學生養(yǎng)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并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包括如何激發(fā)起學生對于所提問題的興趣。然而,如今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都是一些教材教參上所固有的問題,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對于這類老生常談的問題缺乏必要的興趣,而如果我們能夠突破固有的限制,在提問的時候注意提問方式的變換,給學生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走的是俄國的十月革命的道路,那么,中國是不是會更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呢?這樣的提問效果顯然比直接提問學生“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是什么”要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比如,在學習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以后,教師就可以提問:“如果我們把香港、澳門收回以后不實行一國兩制,而是統(tǒng)一實行與大陸一樣的社會主義制度,那么現(xiàn)在的香港、澳門可能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這個問題比起問學生“一國兩制的必要性及偉大意義”,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會更好一些??傊谡n堂提問中,一旦教師通過適當?shù)刈兓瘉硖岣邌栴}的趣味性,自然會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質量。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課堂提問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這樣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多種方式提問,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激發(fā)他們思維的角度。例如,設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而是將學生帶到一個特定的時代,讓他們扮演了那個時代中國民族資本家,從而為學生自己去想象、去質疑,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在加上教師的精當點撥,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六、 抓重點巧設疑
每一節(jié)課都有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提問的設計要抓住這個重點,主要教學內容也就抓住了,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的重點上,從而使學生圍繞教學重點展開思維,掌握教學內容,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然后以此為主線,串聯(lián)其他教學內容設計提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創(chuàng)設情景性問題為載體、用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突出學生的充分參與性,積極思索問題的主動性。例如我在導入新課以后,先是利用多媒體把不同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演示出來,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把不同發(fā)展特點的原因填寫進去,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
七、 提問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如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后,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更進一步地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這樣的訓練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學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活躍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揮心能潛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注意,促進積極地思考。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歷史教師要精心備課,以扎實工作積極參加各種專業(yè)培訓,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入手,以生動樸實的語言、真實形象的案例,引領學生思維,不斷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課堂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