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guī)模的火山噴發(fā)之后,地球的平均溫度會降低。但也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氣候變化減緩或加劇了火山的活動。
原則上,任何一次大規(guī)模的火山噴發(fā)都會影響到我們星球的氣候。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就是1991年6月菲律賓的皮納杜波火山噴發(fā)。當時,100萬噸火山硫黃沖入大氣層,導致大氣中彌漫了大量的固態(tài)懸浮微粒(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在0.001~10μm之間的微小顆粒)。它們吸收和折射陽光,導致地球氣候出現(xiàn)了劇烈的變化。經過好幾年,硫酸鹽微粒才逐漸落到地球表面。那次
火山噴發(fā)使地球平均溫度臨時性地降低了0.5℃。
另一個例子是1982年墨西哥埃爾乞卓火山噴發(fā)后,地球平均溫度在一段時間里下降了0.3℃。
德國一個以什捷費·庫特羅爾費為首的科研團體——亥姆霍茲基爾海洋研究中心——致力人類生存與環(huán)境的復雜關系的科學研究,試圖證實這一想法。基于這一出發(fā)點,一個不尋常的現(xiàn)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在長達10年時間里,他們研究了大陸俯沖帶的滲透過程。在俯沖帶,舊的海洋地殼逐漸下陷到地球的內部。從俯沖帶延伸到圍繞太平洋周邊的地方布滿了無數的火山,被稱為“太平洋火圈”,是地震、火山高發(fā)地帶。美國地質勘探局統(tǒng)計,1900年以來,“太平洋火圈”平均每年發(fā)生19.4起里氏7.0級以上的地震。2016年以來,“太平洋火圈”地震和火山活動有加劇跡象?!盎鹑Α敝車偸欠e聚著很厚的火山灰和其他物質的沉積層。
地質學家從近46萬年間在中美洲太平洋沿岸附近出現(xiàn)的沉積層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里的火山活動呈現(xiàn)周期性,它們有時長時間處在休眠狀態(tài),有時蘇醒,持續(xù)不斷噴發(fā)。
為了證實他們的看法,庫特羅爾費和他的同事著手實施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對從太平洋各地采集來的海底底泥(巖芯) 樣品進行了研究。這些樣品涵蓋了我們地球大約100萬年的歷史。其結論證實了他們的觀點:火山有長期平靜與持續(xù)活躍交替的現(xiàn)象,一個周期約為4萬年。
經過詳細統(tǒng)計和分析,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更為奇怪的現(xiàn)象:火山的活躍期與米蘭科維奇循環(huán)(Milankovich cycles)不謀而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斯拉夫地質物理學家米魯吉·米蘭科維奇經過細致的計算,認為遠古時期地球的溫度隨著它從太陽處獲取熱量的多少而變化。
米蘭科維奇的假設直到二戰(zhàn)之后才引起重視。20世紀7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家捷姆斯·赫斯、召·依姆伯尼和李科拉斯·什克爾頓確定了近100萬年間冰川和氣候變化的周期,他的假設才最終得到證實。他們首次計算出一組類變化周期,為10萬年、4.1萬年、2.3萬年和1.9萬年,被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huán)”。米蘭科維奇循環(huán)揭示了地球氣候的變動規(guī)律,以10萬年為主要周期,伴隨著4萬年以及2萬年左右的周期,與地球運行軌道的三種變化要素有關。這三個影響因素(偏心率、地軸傾斜度、歲差)使得地球的冰期與間冰期大都與太陽輻射到達地球的量有關。
4.1萬年的周期,仿佛對應于火山活躍期,對應于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擺動平面的傾斜度22. 3°到24. 5°之間的變化周期。
這看似無足輕重的變化,明顯地對地球四季的差異起作用。在近100萬年間,當大部分旱季都集中在北半球也就是赤道以北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地軸傾斜得越厲害,地球北部地區(qū)的冬季越寒冷。但是,在夏季,那里又特別炎熱。地軸傾斜變小,冬夏季就變得不甚分明,冬季無大雪,而夏季在北半球也不會熱,雪來不及融化,便形成了逐漸往南方移動的冰川,于是便開始了冰川期。
還是回到我們的火山話題。如果它的活躍周期與氣候變化一致,那么,是否可以說氣候的變化會對火山活躍產生影響呢?
其實,火山活動影響氣候的案例眾所周知。如果不拿菲律賓1991年比納杜波火山爆發(fā)為例的話,我們也可以以印尼在近千年中最大的三座火山遺址——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造成地球平均溫度下降),1815年坦博拉火山(歐洲因為它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了“無夏季之年”)和1257年的龍目島火山(2013年科學家才復原了當時噴發(fā)的情景,歐洲檔案文獻里記載了當時的嚴寒和饑荒)舉證,證明火山噴發(fā)如何影響到氣候。
但是,研究人員收集的事例無情地證實,氣候同樣影響到火山的活躍,這就意味著氣候也會影響到地球內部熔巖的流動過程。
什捷費·庫特羅爾費和他的同仁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地球平均溫度上升得越明顯,冰川融化的速度就越快,海平面也就上升得越高,海水對海底的壓力就越大。在海洋地殼較薄的區(qū)域,比如與太平洋板塊接壤的巖石圈板塊,承受的壓力同樣也會明顯增大。海底出現(xiàn)新的裂縫,并逐漸擴大。當這些裂縫延伸到地球表面,越來越多的巖漿匯集在一起并向外釋放,最終導致火山噴發(fā)。
正像前文所說的,火山的活躍度隨著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而增加。在寒冷的時候,冰川體積緩慢增長,海平面又逐漸降低,海洋地殼承受的壓力也會逐漸減輕,火山噴發(fā)減少。
今天,海平面持續(xù)上升,但是未必有危險,不會因為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而出現(xiàn)一連串的火山爆發(fā)。整個地球是個有機的整體。即使海平面持續(xù)上升幾百年,地球上的火山活躍度也需要經過三四千年才明顯上升。用庫特羅爾費的話說,這是“水的高明之處”。
“如果說到自然周期,”庫特羅爾費強調,“現(xiàn)在我們正處在自然變暖的周期,我們不是還活得好好的嗎?火山活躍并不明顯。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會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火山,我們目前還無法預測。但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總體上說,全球冰川體積明顯要比上一次冰川期終結時小。即使冰川繼續(xù)減少,海平面也不會上升120米,而僅僅上升約60米?!蹦壳斑€很難判斷這種情況會在多大程度上喚醒火山。
此外,火山活躍度增強是漫長時期內各種因素靜態(tài)累積的結果,它的表現(xiàn)并不是火山“地毯式轟炸”,也不是連續(xù)不斷地噴發(fā)。換句話說,這種變化僅僅是,假如在之前的1000年里發(fā)生3次特大火山噴發(fā),那么在之后1000年里可能增加到7次。
我們很想知道,在10萬年左右的時間里,火山活躍與米蘭科維奇循環(huán)之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
要知道,地球運轉的軌道形狀是緩慢變化的,這個變化的周期是10萬年。其軌道由橢圓變?yōu)榻茍A形,之后又重新變?yōu)闄E圓。所以,地球有時離太陽近些,有時離它遠些(如現(xiàn)在地球的軌道呈近圓形)。隨著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變化,地球從太陽獲取的能量也會發(fā)生些微的變化。那么,在變化的時候,地球上火山的活躍性會增強或減弱多少呢?
總之,要是這種假設——氣候確實在數百萬年間對火山的活躍性產生影響——可信的話,就可以推出另一個假設:氣候同樣對地震產生影響。
這也許僅僅是一種大膽的猜想。要知道,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過任何詳細描繪古代地震情況的圖像。我們只能泛泛地說“某個時候,地震顯然很頻繁”或“根據各種情況,地球當時處在平靜狀態(tài)”。我們期待地震學家能給我們描繪出1000萬年前的地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