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婉
所有的夢,都始于家
■易小婉
離家931公里,我最想念的是媽媽的小炒肉,學(xué)的第一道菜也是小炒肉。我按照食譜上的步驟,把肉切片、煸炒,放入辣椒和大蒜,再煸炒、撒鹽、出鍋??墒?,我做出來的小炒肉和媽媽做的很不一樣,嘗起來也不是媽媽炒的那個味道。
媽媽做的小炒肉不是干巴巴的一盤,而是油亮亮的一碗。在綠色的大蒜和赤色的辣椒的點綴中,淡紅的肉片閃著光澤,碗底盛著金黃的湯汁。只是看著這顏色,聞著這噴香,就能刺激我的舌頭。我總是等不及媽媽把飯盛出來,就用筷子吃掉近半碗的肉片,剩下的肉汁,我可以就著吃兩碗白米飯。我常常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媽媽會問我:“好吃嗎?”我點點頭。媽媽看著我,我看著電視,這是以前我在家時和媽媽的交流方式。
后來,我一個人在外地生活,經(jīng)常把自己做的菜拍照片發(fā)給媽媽,說:“看,我做的?!薄罢姘?!”媽媽回復(fù)。偶爾,我會將食物精心地擺盤,拍照給媽媽,她回我:“做得太好了,有創(chuàng)意!”給媽媽發(fā)我做的菜的照片,已經(jīng)成了我和媽媽之間的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她知道我內(nèi)向、孤僻,也欣于接受我這種表達(dá)方式,這是只有母女間才有的微妙的默契。
我吃過很多家餐廳的小炒肉,都沒有媽媽做得好吃。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做小炒肉是有竅門的。她通過語音把竅門遠(yuǎn)程教給我,末了,還提醒我:“炒菜的時候注意不要燙到手,放油的時候拿鍋蓋擋一擋?!?/p>
不過,媽媽說的最多的,還是叫我回家。
前些日子,我工作忙碌,總是忘記吃飯,想起來時就叫外賣,我一邊吃著外賣,耳機(jī)里一邊放著布衣樂隊的《羊肉面》,歌里唱“你回家吧,困難的時候,回家媽媽給你做最喜歡的呀”,我聽得鼻子一酸。于是,我決定給自己放假,回家休息。我一直坐的都是中午出發(fā)、晚上到家的高鐵,媽媽總會問一句:“回來吃晚飯吧?”我也總是答:“回去吃。”
在家里,我飲食很規(guī)律,早晨八點吃早餐,午飯后睡午覺,傍晚六點吃晚飯,晚上十點睡覺。在家里,我不趕時間,可以慢慢地享受一頓早餐;黃昏時,我看著窗外的日頭漸漸落下去,夜晚時,我在寬大、柔軟的床上沉沉睡去。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神靈,我想一定是媽媽的樣子。她在我孤獨的時候,告訴我隨時可以回來;在我受了挫折后,為我做一碗香噴噴的小炒肉;在我疲憊時,給我一張溫暖的床。我對家的記憶,就是一頓又一頓的飯菜。我覺得吃媽媽做的菜時,離家最近,離媽媽最近,離神靈最近。
一直以來,媽媽對我完全是溺愛式教育。我從小到大十指不沾陽春水,這里面有媽媽對我的寵愛,但我想,媽媽也是知道孩子最后總會長大,總要獨立的,所以在這之前,她不介意我有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求讓我慢一點長大。所以在家的時候,我很珍惜和媽媽相處的時光,我推掉了很多不必要的聚會,只為留在家里陪媽媽。
人在生命的歷程中,不經(jīng)歷更多選擇,就不會懂得什么是自己最不能割舍的。在外面拼搏的我習(xí)慣了武裝自己,身上總是穿著厚厚的盔甲,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金剛不壞之身。而每一次回家,都是我把盔甲一件件脫下的過程,面對家人的時候,就是我不必逞強(qiáng)的時候。而當(dāng)我離開家時,我好像更有勇氣重新柔軟一點了,我還能像以前一樣去戰(zhàn)斗,只是懷著一顆更溫柔、有力的心。
(摘自微信公眾號“易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