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介學,源自比較文學研究領域,是最近二十年來,發(fā)展的最為迅速,最富有生機的研究領域之一?!秶恰吩诤M獾某晒ψg介為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起到了良好的典例作用,本文將通過譯介學的視角,結合《圍城》英譯本的翻譯策略,以及其在海外文學界的推廣模式,分析《圍城》英語譯介的特點。
【關鍵詞】譯介學 圍城 英譯
一、引言
譯介學(Medio-Translatology)是近期興起不就的新興學科,它拓展了比較文學,翻譯學甚至于當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有著極大的學術研究空間。
《圍城》創(chuàng)作于20世紀40年代,最開始于1946-1947年在《文藝復興》雜志上連載刊登,隨后與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本書中,錢鐘書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淵博的文化知識,以及對當時人文環(huán)境背景的詳細描寫使之一經(jīng)出版就受到廣大好評,在國內(nèi)文學界引起重大反響。
《圍城》的英譯本由美國漢學作家翻譯家珍妮凱利及美籍華人茅國權合作翻譯,于1979年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與一般中國文學被譯為英語的方式不同,《圍城》是由美國翻譯家翻譯,美籍華人學者經(jīng)過校對,潤色,批注等一同合作完成的,是中國文學走入西方文學界一個成功而特殊的典例。那么,中外學者合作方式有何優(yōu)勢,譯者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以及《圍城》在海外的出版以及文學評價情況將在本文中得到簡要分析。
二、譯介學理論基礎
“譯介學”一詞源自于法國比較文學學者梵·第根在1931年出版的《比較文學論》一書第七章中提出的“媒介”的內(nèi)容,也屬于早期比較文學中媒介學的范疇,與一般翻譯研究不同,譯介學是把文學翻譯視為一種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以文學譯介為基本研究對象,由此展開文學傳播接受、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而這里譯介的意思是指關于某個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潮在譯入語國家的翻譯與推介。因此,譯介學不僅僅包括對文學翻譯的研究,也包括對所有作家、作品在譯入語國家的推介情況的研究。
譯文研究也是譯介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與一般翻譯研究中規(guī)定性方法相比不同的是,譯介學視角下的譯本并不滿足于簡單的停留在譯本分析的層面,而是通過分析譯本,關注“原文在外語和本族語轉換過程中信息的失落、變形、增添、擴伸”等問題。因此,從譯介學的角度看《圍城》英譯本,實質(zhì)上是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譯介活動,其組成成分包括原語系統(tǒng)的文本生產(chǎn)、以及目的語系統(tǒng)的傳播與接受,而不是單純的文本層面的分析。由于原語和譯語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各自社會的文化載體,譯介學是從文化的角度對翻譯進行新的研究審視。隨著文化研究的興起,譯介學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與興趣,從而成為比較文學中熱門的分支學科之一。
三、《圍城》英譯的翻譯策略
《圍城》英譯本由中西學者共同合作譯成,主要采取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盡量向《圍城》英文本的目標讀者,即海外漢文學研究者展現(xiàn)原著的豐姿,以便展開更多的翻譯研究。
在《圍城》的英語翻譯過程中,譯者主要通過撰寫長篇導言、添加文化注釋、再現(xiàn)文章中陌生化比喻以及雜合用語等具體翻譯手段和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展現(xiàn)作者的寫作風格。
譯者將《圍城》的主要藝術風格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帶有相當?shù)牧骼藵h歷險故事的幽默?!倍恰耙徊繋в兄S刺性質(zhì)的,評論愛情婚姻并研究當代人的學者小說。”
關于《圍城》結構布局方面,譯者借用大衛(wèi)·西奧多·赫特斯的“功能序列”法,將小說全九章劃分為四大功能部分,依次介紹故事的情節(jié)梗概,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為讀者提供參考背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內(nèi)容。
整體而言,譯者導言主要著重于從文藝批判的角度,分析《圍城》的主要藝術風格成就,帶有較為鮮明的學術特征和導向,這與《圍城》英文本在翻譯出版之初主要面向海外漢學者的定位相符合。
其次,在《圍城》英譯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注釋,是由于原著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內(nèi)涵,不便于海外讀者的理解,因此,譯者在譯文中添加了200多個注釋,按章節(jié)排列,注于譯文正文之后。
1.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將語言文化特性分為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宗教文化、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五大類別?!秶恰返挠⒆g本中的文化注釋主要集中于闡釋原文中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信息。
物質(zhì)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生產(chǎn)活動與物化產(chǎn)品的總和,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各個方面。世界各族人民由于歷史文化內(nèi)涵不同,往往有較大差異?!秶恰酚⒆g本中,使用加注方式提供背景文化的詞匯有麻將、長袍、紗帽、象棋、硯臺、轎子、對聯(lián)、飯桶、萬金油等。
例1:原文:那孩子的母親已有三十開外,穿著半舊的黑紗旗袍,滿面勞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掛眉毛,愈顯得愁苦可憐。
譯文:The toddlers mother, already in her thirties, was wearing an old black chiffon Chinese dress, a face marked by toil and weariness, her slanting downward eyebrows made her look even more miserable.
Note:The Chinese dress refers to chi-pao, which has a high collar that usually fits close to the neck.
分析:原文中所指的旗袍,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民國女性的一種傳統(tǒng)服裝,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和獨特的文化審美內(nèi)涵。譯者在文中將其譯成“Chinese dress”,就整句而言,沒有影響讀者對文章的整體理解,但為了傳遞其中的物質(zhì)文化內(nèi)涵,作者采用了加注的方式,使得這一文化物品形象更加生動具體,讀者更好地理解。endprint
社會文化:指一個民族社會制度、生產(chǎn)方式、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行為模式等?!秶恰酚⒆g本中具有社會文化的詞匯有前清舉人、八股文、陪嫁、洞房、三跪九叩、清明、端午等。譯者均在文章注釋中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2.“陌生化比喻”的翻譯方法?!秶恰返某晒?,離不開作者錢鐘書在文中極具幽默感的文筆和文風,是其風靡海外,文學魅力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貫穿全文的幽默比喻中以形象新奇巧妙,不落前任窠臼為最大特點。
“陌生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就是采取與眾不同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或角度描寫人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使讀者產(chǎn)生似曾相識的“陌生感”,從而達到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陌生化比喻是指通過新穎的比喻手法,打破原有的讀者閱讀思維,得到新的文學藝術效果。
例2:原文:一片無話可說的空白時間,想白漫漫一片水,直像開足馬達的汽車迎上來,望著發(fā)急而又無處躲避。
譯文:An empty stretch of time, in which there was nothing to say, approched like a white torrent of rushing water heading toward a car driven at full throttle. He stood watching in panic with no place to escape.
分析:本句中將雙方尷尬沉默的空白時間比作是“開足馬達的汽車”,迎面而來,令人無可閃避,這樣新奇的比喻取得了十分形象的幽默效果。汽車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產(chǎn)物,西方讀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因此譯者保留了原文的風貌。
3.“雜合用語”的翻譯方法?!半s合用語”是指“綜合了多種語言特點的新語言,或是包含有多種言語成分的詞匯等”,在文學作品中,具體表現(xiàn)為“多語現(xiàn)象”,“其意義在于為語言帶來深刻的批判態(tài)度,在雜合的作品中,語言無不取得了一種新的質(zhì),變成完全另一種東西,使作品具有了更強的批判力和感染力。”
譯者在對《圍城》進行翻譯時,針對所雜合的語言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當原文中雜合的語言為法語、拉丁文等非英語語言時,譯者一般采用保留外語原文或文內(nèi)加釋的方式。
例3:原文:他覺得蘇小姐涼快的手指摸他的前額,又聽她用法文低聲自語:“Pauvre petit!”
譯文:He felt Miss Sus cool finger touch his forehead and heard her mutter in French“Pauvre petiet!”
分析:蘇文紈曾在法國留學研究法國文學,因此說話時經(jīng)常夾帶法語。在本例中,面對方鴻漸,她之所以躲在外語下談情,用原作者自己的話說,目的是通過這一層薄薄的遮掩,為自己壯膽,講出真實的情感。譯文中對法語進行了保留為了體現(xiàn)出蘇小姐此時流露出的害羞之情。
四、《圍城》英語的海外傳播
出版概況:
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珍妮·凱利女士就曾致信錢鐘書先生,表達出希望將《圍城》翻譯成英文的想法,但由于當時的政局動蕩不安,錢鐘書先生沒有及時的給予答復。但在十年之后的1979年,錢鐘書隨同社科院訪美代表團訪問美國,遇到了珍妮·凱利女士,得知她已和茅國權先生將此書翻譯成英文并已找到出版社。錢鐘書先生遂授權該出版社將此書出版。
2004年,在楊絳女士的授權下,美國新方向出版社再次將《圍城》的英譯本印刷發(fā)行,使用的仍然是珍妮·凱特和茅國權先生合作翻譯的版本。
到了2005年,《圍城》英譯本由專收近代著名文學作品的英國企鵝現(xiàn)代經(jīng)典文庫印行收入平裝本普及文庫,和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達洛維夫人》等作品共同躋身英語世界的文學范本之列,成為企鵝文庫首次收錄的中國小說,并迅速于2006年修訂再版。
文學評論:
《圍城》英文本一經(jīng)問世,即被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評選為1980-1981年的卓越學術著作,并在英美文學評論界引起熱烈反響。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喬納森·斯賓塞(Jonathan D. Spense)在美國書評期刊權威《紐約書評》(1980年4月17日)上發(fā)表評論文章,盛贊《圍城》“是一本極有才華、技藝精湛、非常引人入勝的小說,文筆高雅,結局帶有含義深刻的悲觀主義色彩”。
美國另一本主要刊物《國家評論》雜志則發(fā)表書評指出,“《圍城》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最偉大的一部,深奧微妙,發(fā)人深省,顯示了作者的才能?!?/p>
與此同時,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刊物《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80年6月27日)則在第一版中以整整一版的篇幅對《圍城》進行評論,稱其為“本世紀最優(yōu)秀的中國小說之一”,是一部“朝著痛苦微笑”的作品,以戲謔幽默的筆法對人物世態(tài)予以了淋漓盡致的嘲諷和描寫。
五、結語
譯介學作為比較文學領域近年起興不就的研究領域,它拓展了比較文學、翻譯學乃至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領域,展現(xiàn)出極大的學術研究空間。本文從譯介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圍城》的英文本翻譯策略,為了更好地讓海外漢文化研究者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含義以及文章所包含的豐富的幽默及諷刺的深刻內(nèi)涵,譯者采用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手法,更好地展現(xiàn)了原著的豐姿,使《圍城》英譯本在海外學者中引起共鳴與興趣。該英文本得以在海外出版及獲得好評離不開譯者的正確翻譯和積極推廣,也為之后中國文學走出去留下了良好的典范,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圍城[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2]張帆.譯介學視角下的《圍城》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3]謝天振.譯介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新視野[J].渤海大學學報,2008.
作者簡介:王純妍(1993.8.16-),女,漢族,本科,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