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選取開封旅游文化叢書為材料,以功能翻譯理論為理論基礎,對其進行漢英翻譯實踐。并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式,對漢語旅游文本翻譯進行探討,以達到語言和文化的較好翻譯效果。并由此得出結論:應用功能理論翻譯漢語旅游文本,不僅有助于確定文本的基本翻譯策略,還能實現(xiàn)特定文化語境下文本的交際目的,在傳遞信息和吸引游客方面都有很好表現(xiàn)。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旅游翻譯 山陜甘會館
【Abstract】This thesis applies theories of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tourism texts selected from Kaifeng tourism culture books and to the analysis of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as well. The object of the thesis is to achieve a better transl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functional approaches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texts can not only help determine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but also realize a better communicative effect of certain cultural linguistic contexts. They give a better performance on both conveying information and attracting tourists.
【Key words】functionalism; tourism translation;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一、引言
在現(xiàn)今的漢語旅游文本翻譯中,太多的錯誤導致信息傳遞失真。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既做到語言之間成功的轉換,又實現(xiàn)文化層面的完美詮釋,這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也是一個長期困擾譯者的課題。本文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結合翻譯實例,探討漢語旅游文本翻譯中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拋磚引玉,為漢語旅游文本翻譯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二、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德國學者諾德(Nord)曾對功能翻譯理論給過一個明確的定義:“翻譯的‘功能主義就是指專注于文本與翻譯的一種或多種功能的研究”?,F(xiàn)代功能翻譯理論基本上以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為主流,除了德國學者以外,英國學者紐馬克(Newmark)提出的“文本功能分類說”和美國學者奈達(Nida)提出的“功能對等論”也屬于功能翻譯理論的范疇。
1.功能翻譯主導理論——“目的論”?!澳康恼摗保⊿kopostheory)是德國功能派學者費米爾(Vermeer)和諾德(Nord)等提出來的,它形成了功能翻譯理論的主流。其主要觀點是: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譯者應根據(jù)譯文的預期功能來選擇翻譯策略,而不是原文的語言形式和原文的功能。
2.紐馬克的文本功能分類說。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也在他的翻譯理論中將語言功能和翻譯結合起來。將各類文本體裁劃分為“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三大類,并明確指出“表達型文本”適合用語義翻譯,而“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適合用交際翻譯。
3.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肮δ軐Φ取崩碚撌悄芜_基于他對《圣經》的翻譯研究而提出來的,其原則同樣把翻譯和語言功能結合起來。他提出譯者應該要用一種“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使譯文文本的讀者基本上能以原文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文本。
從費米爾、諾德、紐馬克和奈達等人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將翻譯與語言功能結合起來,注重文本或語言功能在翻譯中的作用,這恰恰與實用性極強的旅游文本翻譯的要求非常切合。旅游文本翻譯特有的交際目的決定了它的“信息性”、“呼喚型”文本功能作用十分突出,而且大多以譯文讀者為中心,重譯文功能輕原文形式。想有效解決旅游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策略和方向性問題,可以從功能翻譯理論中尋求啟示和理論依據(jù)。
三、漢語旅游文本特點及其功能
首先,漢語旅游文本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其本身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其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之間的對應,還應該保證原文本內文化信息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這也是漢語旅游文本翻譯的重點和難點。
其次,由于深受漢語古典山水詩詞及山水游記散文等作品的影響,漢語旅游文本的語言表達常常伴有大量的對偶平行結構和四字短語,以求行文工整,聲律對仗,文意對比,達到音形意皆美、詩情畫意盎然的效果。而英語旅游文本大多簡潔明了,結構嚴謹而不復雜,表達直觀通俗,注重信息的準確性和語言的實用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又需要考慮讀者的審美心理和語言習慣,不能一味地按漢語習慣在英譯文中行文用字。
再次,漢語旅游文本屬于典型的“呼喚型”文本,它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誘導行動。而漢語旅游文本的英譯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語言交際,實現(xiàn)原文的功能與意圖,以求信息接受的最大社會效應,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中國的景觀與文化。所以翻譯旅游資料時應該“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以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為重點”。因而譯者在翻譯時應該充分抓住“傳播中國文化”和“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這兩點關鍵,從原文中選取游客易于理解并樂于接受的旅游信息,在譯文中予以表達。endprint
四、《關帝神工:開封山陜甘會館》翻譯方法及策略
本文選取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開封山陜甘會館介紹中“美好心愿道吉祥”一章為材料進行分析。這一旅游文本最大的特點是語言優(yōu)美,文言色彩濃重,歷史文化信息量大,并含有大量的吉祥俗語和文化典故,這些也是翻譯過程中的難點。下面將應用功能翻譯理論,就具體例句翻譯時所使用的方法及策略逐一進行分析。
1.注釋性增譯 (Amplification)。例1. 開封山陜甘會館遍布著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The auspicious motifs that appeals to the mass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in Kaifeng (Guild of merchants from Shan Xi, Shaan Xi and Gan Su provinces in Kaifeng city).
如果不加注釋,不要說外國游客,沒有當?shù)乇尘爸R的中國游客也很少有人準確理解“山陜甘會館”的意思。
例2. 龍,發(fā)展到明清時代,可謂竭盡其態(tài)、登峰造極。
By Ming (1368-1644A.D.) and Qing Dynasties (1644~1911A.D.), the concept of dragon had reached its peak of perfection.
中國歷史悠久,封建朝代更迭頻繁,給出年代的起止時間,使外國讀者對各個朝代所處的歷史時期一目了然。
例3. 會館的主人借助關羽關圣帝君的威靈和地位,大膽巧妙的雕刻了千姿百態(tài)、造型生動、色彩絢麗、氣勢非凡的“龍”。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prestige and status of Guan Yu or Emperor Guan (one of the best known Chinese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respected as the epitome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the master of the guild hall boldly and tactfully engraved vivid, colorful and splendid dragons in a great variety of shapes and forms.
提到“關羽”、“關帝”,國人無不耳熟能詳,但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外國游客是無從知曉其忠義的象征,其受人尊崇的地位。加入適當?shù)淖⑨專炔辉黾佑慰瓦^多的閱讀信息,又有助于外國讀者正確理解原文內在邏輯聯(lián)系、了解中國文化。
2.修辭性省譯 (Rhetoric Omission)。例1. 唐末五代下至明清,中國吉祥符畫更加世俗化,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其直觀形象和深長意味,不僅上達宮廷大內,王侯朱門,還下至市井瓦舍、茅屋柴扉,顯露了其獨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During a thousand years from Tang Dynasty (618~907A.D.) to Qing Dynasty (1644~1911A.D.), auspicious motifs were even more secularized, which became the anchor of ambitions, wishes and emotions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ir visual images and profound meanings, prevailing amo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revealed a unique and infectious vitality.
漢語行文用字多用四言八句,追求平行對偶。而英語寫作講究表達客觀、簡約,行文用字忌諱重復堆砌。原文中“唐末五代下至明清”,旨在說明年代起止,若一一將朝代譯出,則譯文狀語冗長無比,破壞原文主旨表達。所以僅用“唐至清”一言以蔽之。而“上達宮廷大內,王侯朱門,還下至市井瓦舍、茅屋柴扉”表明的就是社會各個階層,用“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恰好可以實現(xiàn)功能對等。
例2. 會館的吉祥圖案式樣最多的還是反映廣大人民追求生活美滿、安居樂業(yè)、事業(yè)發(fā)達、人丁興旺、家道昌盛、富貴平安、長壽延年、國泰民安等良好祝愿。
Most of them (the auspicious motifs) reflect peoples best wishes of pursuing happiness, wealth and health.
漢語原文中“生活美滿、安居樂業(yè)、事業(yè)發(fā)達”等等純粹是出于行文用字而無多大實際意義的表達,若全盤照直譯出,勢必破壞譯文美感,所以必須對原文表達做出修改,只需表達“良好祝愿”即可,以有效吸引讀者:
例3.“三陽開泰”的典故源于《易經》:“十月為坤卦,純陽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p>
受傳統(tǒng)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國人寫文章喜歡引經據(jù)典,旁征博引。此處引經據(jù)典的目的,無非是想說明“三陽開泰”的出處。但是,所引的古文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都難以明白,對于那些不諳中國文化的外國旅游者顯然更是多此一舉??v然譯者費九牛二虎之力將引文的來龍去脈及其意義在英語中交代清楚,效果又會如何?不如將這些不影響原文中主要信息量的冗余部分刪去,作如下處理,求得功能上的對等:The allusion of“Three Yangs bring bliss” comes from“Yi Jing” (The Book of Changes).endprint
3.音譯加注 (Transliteration and Explanatio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語言顯然在英語中是沒有的,即文化空缺,當然也就沒有現(xiàn)成的可套用的譯法。(陳莉,2010)從目標語讀者角度出發(fā),音譯加注是不同文化交流中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最適合解決文化詞語空缺問題。
例1.綜觀會館的吉祥圖案,大多與福、祿、壽、喜有關。
Looking throughout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most motifs are concerned with Fu (good fortune), Lu (fame and social status), Shou (longevity) and Xi (joy and happiness).
在漢語中,“福、祿、壽、喜”是四個具有特殊吉祥意義的漢字,此時文本翻譯已不僅僅是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同時也在承擔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音譯加注效果比較好,使外國人既能讀懂譯文,又能最大限度地傳遞出原文的文化核心。而隨著認知度的提高,這些詞也能像外來語一樣被人們所廣泛接受。
例2.在建筑、服飾、器物等上施以龍、鳳、象、鹿、鶴、魚等善靈紋樣,寄意吉祥、美好,借以祈福;施以饕餮、夔、鸮、梟魈等惡靈紋樣,寄意鑒戒、詛咒,借以鎮(zhèn)邪。
Therefore, motifs of dragon, Chinese phoenix, elephant, deer, crane, fish, etc. were decorated on the buildings, clothes or artificial objects in order to pray for blessings. On the contrary, motifs of Tao Tie (a mythical ferocious and gluttonous animal), Kui (a one-legged monster in fable), Xiao (a kind of owl) and Xiao (demon in mountain like a mandrill), were given the meaning of warning and curse.
象、鹿、鶴、魚等常見動物可以直譯,而“饕餮”、“夔”、“鸮”、“梟魈”等都屬于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動物,屬于“文化空缺”的特定詞語。如果單純用形象相似的動物名稱替代,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本文所選取的材料中,凡是涉及“文化空缺”的詞語,如“元寶”、“蟢子”等都基本采取音譯加注的翻譯策略。
4.直譯 (Literal Translation)。直譯也是漢語旅游文本翻譯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包括兩層意思,逐字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譯(literal translation)。在以傳播文化為首要目的時,可采用直譯法將漢語中特有文化內涵的詞語“移植”到英語文化中去。
例1.“三綱五?!薄!癟hree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例2.“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一百二十歲舊稱“花甲重開”,一百四十歲為“古稀雙慶”?!癟he greatest Shou is a hundred years, a medium Shou is eighty years and the lowest Shou is sixty.” In the past, a hundred and twenty years old is called“Hua Jia (sixty years) blossoms again” and a hundred and forty years old is named“Double celebrations of Gu Xi (seventy years)”.
例3. 春秋時期又將天球分為五宮并配以五色,以北極星為中心的紫微垣宮,東宮青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四靈)。
An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 celestial sphere was separated to five palaces matched with different colors, the 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 Palace (with Polaris as its hub), Azure Dragon of the East, White Tiger of the West, Vermilion Bird of the South and Murky Tortoise of the North. (These four animals are deemed Four Spirits).
直譯法可使譯文簡潔明快,又能保留漢語文化詞語的原汁原味。然而不可否認,直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時候逐字翻譯是十分死板的,而且英漢在語言單位,句法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詞語。
5.意譯 (Free Translation)。意譯就是按詞語所表達的內在意思來進行翻譯,舍棄了詞語的語言形式和字面意義,著眼于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根據(jù)功能翻譯理論,考慮到譯文的效果,譯者可以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與可接受性。
例如:三元及第 Three top studen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連中三元 Win the three highest literary degrees in succession;輩輩封侯 Preserve the rank of nobili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喜得連科 Congratulations on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continuously;六合同春 Full of vitality in six directions;四海長春Four seas in prosperity forever這些吉祥用語都有著各自的典故、諧音雙關或暗示意義,但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目標語讀者的接受性,只能犧牲其在漢語中特定的概念意義,而將其暗示的吉祥內容譯出。endprint
無論采用以上哪種方法,都應該從漢語旅游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出發(fā),“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以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為重點”,忠實準確地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信息傳遞”、“誘導行動”或“傳播文化”等功能。
五、結語
通過對功能翻譯理論學習和研究,我們認識到翻譯是一個涉及語言與文化的復雜過程,對于漢語旅游文本的翻譯來說,應該確立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傳遞信息”與“呼喚游客”的功能。本文圍繞山陜甘會館描述吉祥文化方面的文本進行了探討和英漢對比實例分析,但就漢語旅游文本而言,其范圍還遠不止這些,景點介紹、旅游指南、告示標牌等在我們生活中都隨處可見。盡管如此,通過本文翻譯個案的分析,仍然總結出了漢語旅游文本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和規(guī)律來,希望對旅游翻譯及傳播中國文化多少有些幫助。
參考文獻: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陳莉.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空缺現(xiàn)象[J].科技信息2010(5):591.
[5]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6]廖素云,陶燕.翻譯功能理論指導下的漢英旅游翻譯[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6):109-112.
[7]劉艷.淺談中國旅游文化的翻譯[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 2006.
[8]文軍,鄧春,辜濤.信息與可接受度的統(tǒng)一[J].中國科技翻譯, 2002(1):49-52.
[9]游麗琴.功能翻譯理論在旅游翻譯中的應用[D].福州:福州大學,2006.
[10]嚴大為.功能翻譯理論對漢語旅游文本翻譯的影響[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作者簡介:嚴大為(1980-),男,江蘇蘇州人,上海電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