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甘薯黑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此病從育苗期、生長期和收獲貯藏期都能發(fā)生,引起死苗、爛床、爛窖,造成嚴重損失。病菌深入薯肉下層,使薯肉變成黑綠色,味苦。病部木質(zhì)化、堅硬、干腐,且病薯含有毒物質(zhì),牲畜誤食較多則可引起中毒,嚴重的可致死。因此,對于甘薯黑斑病要及時進行預防和治療。
薯塊在收獲前后感病較多,病塊發(fā)病時產(chǎn)生圓形或近圓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輪廓明顯,著生灰色霉層,在濕度適宜時,發(fā)病部位長出黑色的刺毛狀物,病菌能侵入薯肉下層,使薯肉變?yōu)槟G色,薯肉有苦臭味。
黑斑病的發(fā)生與溫、濕度有密切關(guān)系,田間病菌適宜發(fā)病的土壤溫度為15~30℃,25℃最適,在10℃以下、35℃以上不發(fā)生病害,土壤相對濕度在14%~60%時,發(fā)病隨濕度的增高而增加。因此,在苗床和大田中,如果溫度常保持在20~30℃,而濕度較大情況下發(fā)病嚴重。貯藏期間,最適發(fā)病溫度為23~27℃,最高34.5℃,最低9℃,在種薯貯藏前期,因窖內(nèi)薯塊呼吸作用旺盛,造成高溫、高濕條件,有利病菌發(fā)育、蔓延,易引起爛窖。甘薯皮薄肉脆,在收挖、運輸、貯藏過程中易造成人為的機械傷口,還因地下害蟲造成的蟲傷和生育早期干旱,而后期雨水多,薯塊猛長引起的生理性裂傷,都會造成病菌侵入,引起發(fā)病。
在防治方法上應采取“無病種薯為基礎(chǔ),培育無病壯苗為中心,安全貯藏為保證,藥劑防治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濟薯7號、濟薯16號、魯薯7號、蘇薯8號、湘農(nóng)黃皮等。
2.輪作。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可有效減輕發(fā)病。與小麥、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棉花輪作較好。
3.建立無病留種田。選擇3年以上未種過甘薯的地塊作留種田。留種田使用的種苗要經(jīng)過嚴格處理,保證苗無菌,所施肥料、灌水等不帶菌。留種田要選擇遠離病薯田及苗床并且排水暢通的田塊。
4.種薯處理。溫湯浸種:用51~54℃溫水浸10~12分鐘,在種薯下種后要大量吸熱降溫,所以,在下水前水溫應調(diào)節(jié)在58~60℃,從種薯下水時計算浸種時間,維持51~54℃,浸夠規(guī)定時間后立即取出。浸種時將精選的種薯裝在漏水的筐里,浸種過程中,應上下提動薯筐,使水溫均勻。
5.藥劑浸種。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種5分鐘,50%代森銨水溶劑或乳劑200~300倍液浸種10分鐘,種薯排好后,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與90%敵百蟲混合液噴灑薯種,待薯種下部滲濕,即可覆砂蓋土。
6.高溫育苗。為了抑制黑斑病在苗床內(nèi)擴展蔓延,應采取高溫育苗,即在種薯入床后3天內(nèi)把床溫保持在38℃左右,出苗前床溫保持在28~32℃,出苗后可將床溫降到25~28℃,有利于種薯傷口愈合和抑制黑斑病菌侵入。由于土壤和糞肥也能染病,因此,育苗所用土壤及糞肥應清潔無菌。
7.高剪苗。實行高剪苗,獲得不帶菌或帶菌少的薯苗。苗床(炕)上的春薯苗,要求距地面3~6厘米處剪苗栽插。將剪取的苗再密植于水肥條件好的地方,加強肥水管理,然后再在距地面10~15厘米處高剪,栽插大田,此為二次高剪苗。有的地方從春薯田中剪取薯秧栽夏薯,也是一種高剪苗的防病措施。對于移栽前的幼苗可用50%多菌靈2500~3000倍液,蘸根底部6~10厘米,浸泡2~3分鐘處理種苗。
8.收獲與貯藏。薯塊應適時收獲、嚴防凍傷,精選入窖,避免損傷。薯塊入窖后進行高溫處理,在35~37℃下4個晝夜,相對濕度保持90%,以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貯藏適溫應控制在10~14℃,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
(趙玉花山東省商河縣殷巷畜牧獸醫(y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