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夢教育教育是一種持久的耕耘文 | 邱成國1965年,我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27團的一個普通團場職工家庭。父親"/>
文 | 邱成國
>> 追夢教育
教育是一種持久的耕耘
文 | 邱成國
1965年,我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27團的一個普通團場職工家庭。父親是一位革命軍人,他把軍人雷厲風行、踏實認真的品格傳遞給了我。這種品格是我一生的財富。
1978年,我得了一場大病,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與教師這個職業(yè)結緣。14歲那年的一天,我連續(xù)兩天高燒不退,被村衛(wèi)生所宣布無可救藥,母親堅持把我送到縣醫(yī)院,經過治療才得以痊愈。在醫(yī)院治療期間,我遇到了一位生病的老師和一位因病無法參加高考的學生。這位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好,由于生病,無法參加高考。在與這位學生的接觸中,我深深地理解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堅定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念。出院后,我給自己設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考中專。經過一年的拼搏奮斗,我以280分的成績考上了巴州第二師范學校。當時,我們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說起考入巴州第二師范學校,這背后還有一個小故事。我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電工??既氚椭莸诙煼秾W校,意味著無法實現兒時的夢想,那時,我非常失望。巴州第二師范學校的一位老師改變了我的想法。
第一次見到呂老師,是在學校的教室門口。那時的教室是一排土坯房子,他瘦瘦的,高高的,微笑著迎接新入學的同學們。他穿著干凈整齊,透著儒雅之氣。呂老師的樣子,使那時的我感到一股暖意。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呂老師的學識震撼了我。他講的英語的音調、他寫的英文字、他講的英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經常告誡我們,成為一名教師,首先是要使自己有豐富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更讓我對呂老師產生敬佩之情的是他的人生經歷。
呂老師畢業(yè)于一所名氣很大的外國語學校,曾在蘇聯(lián)留學,才華橫溢。呂老師翻譯的蘇聯(lián)文學名著 《海燕》,語言文字優(yōu)美流暢,顯示了他深厚的語言功底。呂老師在“文革”期間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用堅韌與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的挫折,猶如勇敢的海燕與天空中翱翔。“文革”結束后,重獲自由的呂老師沒有選擇回北京,而是留在了新疆,追逐著自己的教育夢想。我為呂老師的逐夢精神、對教育的奉獻精神所感染,堅定了在教育路上不斷前行的信念。
1986年,我來到華山中學工作。三十幾年來,從一名普通的英語老師、班主任、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副校長成長為校長。我對自己的評價是一直在不斷地學習。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我通過成人教育取得了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我的碩士專業(yè)是課程教學論。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諸多崗位的鍛煉,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
2001年, 37歲的我擔任了華山中學的校長。立足兵團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實際、立足華山校情,我首先調整了學校發(fā)展思路,提出了“開放式辦學、制度化管理、分層次發(fā)展”的辦學思路和“數字化、生態(tài)化、制度化、人本化”的管理理念,進一步明確了把學校辦成“兵團一流、新疆名校” 的辦學目標。二是針對集中辦學后高一新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現實,堅持“聚精會神抓質量,腳踏實地謀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提出了“低起點、緩步走、夯基礎、重實效”的12字教學方針。三是堅持“科研興校,全面育人”的辦學思路,設立教研室以強化教科研工作,全面負責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能力提升,推進教改實驗的實施和學生學業(yè)質量提升。借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之力,基于對教育本質的哲學思考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的責任擔當,我提出:教育的全部價值與魅力來自于對人性本身的尊重與成全。今天的教育必須尊重其自身規(guī)律,必須尊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關注人的個體發(fā)展、差異發(fā)展、本質發(fā)展,必須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十二年一貫制就應該體現“慢寬活”的課程思想(小學慢一點:讓孩子玩起來;初中寬一些:讓學生動起來;高中活起來:讓學生自治)。具有華山特質的 “才豐似華、德厚如山”的育人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耙匀藶楸尽⒆鹬夭町?、著眼未來”的課程改革指導思想成為指導學校未來實踐的方向。近十年的時間,學校不斷強化課程建設和教育科研,大膽探索與實踐,逐步建構了華山中學“順應天性、涵養(yǎng)德行、發(fā)展個性”的開放式課程體系和“玩在華山”的教學模式。
“兵地教育融合發(fā)展”是我近年來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內容?!氨亟逃诤习l(fā)展”是利用兵團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幫助發(fā)展教育相對薄弱的地方和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這也是我們學校為社會發(fā)展所應承擔的使命。目前,“兵地教育融合發(fā)展”辦學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改變了農民“富了自己口袋,窮了兒女腦袋”的觀念,還留住了生源,當地教育生態(tài)得到較大改善,走上了良性發(fā)展軌道。我在探索“兵地教育融合發(fā)展”方式方面提出了“敞開校門,構建跨地域協(xié)作網絡;輸血幫扶,激活合作校造血功能以及走訪送教,帶動一線教師同步走”的策略。敞開校門構建跨地域協(xié)作網絡,是針對新疆地域遼闊,偏遠地區(qū)人才難聚,資源匱乏的現實,以開放的胸襟將地域中小學校長、周邊地方學校以及兵團乃至全疆范圍內有學習需求的校長都納入到幫扶范圍之內,以年輕校長、副校長為重點,以沙龍交流、課題研究、實地診斷、互訪交流、任務分擔為主的工作模式,積極構建名校引路、資源共享、協(xié)作共贏的發(fā)展網絡?!拜斞獛头?,激活合作校造血功能”,深度聯(lián)合辦學的關鍵,在于通過對不同學校校情的研判,給予有針對性的幫扶,不僅停留在校長層面,還推動合作校以及合作校所在地區(qū)的整體優(yōu)質化發(fā)展方面?!白咴L送教,帶動一線教師同步走”。為切實把幫扶落到實處,我每年都堅持去各地學校走訪察看,督導督促,結合實際,派遣團隊,到各學校開展相關送培,推動共建共融發(fā)展。
2015年,我參加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在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參加為期三年的學習活動。在近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在與各位教育學者的研討中,與全國知名校長同行的切磋和在與名校長同學的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與發(fā)展。中心幫助我澄清自己的辦學思想與理念,借助“校長發(fā)展規(guī)劃”,呈現自己的辦學實踐情況,辦學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辦學實踐的需求,陳述自己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優(yōu)勢、劣勢與面臨的挑戰(zhàn),這是一次重要的自我審視過程。在此基礎上,中心采取導師與名校長雙向選擇、集體培養(yǎng)的方式,為我聘請了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共同發(fā)展。此外,中心還組織專家團隊,到我工作的華山中學現場調研,使我更好地凝練自己的學辦思想。調研團隊的老師,到若羌縣學生家中走訪,到和田十四師皮山農場學生家中走訪,看望與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除此之外,中心還通過各種研修活動,如名?;ピL、高校訪學、論壇研討、入校診斷等活動全面提升我的辦學思想和辦學實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教育,塑人靈魂,鑄人精神,需要長時間的耕耘,我一定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