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魏皓啟"/>
魏皓啟
“應力場”之力量解讀
——對話魏皓啟
魏皓啟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共邀請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5個國家的藝術家參展。相比往屆,該展覽更具有國際化和開闊的視野,并成為多維思想相互碰撞與交流的平臺。展覽策劃團隊中的外國人魏皓啟(Hutch Wilco)曾在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就職逾18年,并參與策劃過許多重要的國際展覽。在此次專訪中,魏皓啟表達了自己對展覽主題的理解與詮釋。
當代藝術,數(shù)字影像藝術,應力場
1 圖比恩·卡斯伯管道雕塑攝影155cm×60cm×90cm醴陵瓷谷博物館2016
2 麗莎·蕾哈娜華麗的蛋數(shù)字視頻4分38秒2002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你曾經(jīng)在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工作了18年,是什么吸引你來到中國?
魏皓啟(以下簡稱“魏”):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12年,參加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在上海中華藝術宮的遷址開館國際大展。工作期間,我遇見了我未來的妻子張婷,她當時是該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之一。在新西蘭和中國兩個國家之間輾轉幾年之后,我們結婚了,并經(jīng)過商議,我決定來到中國。新西蘭是一個美麗的國家,但因為人口數(shù)量少,土地面積也很小,所以獨立策展人的工作機會相對會比較有限。而在中國,眾所周知,藝術產(chǎn)業(yè)正處于積極的發(fā)展階段,有著蓬勃的上升空間和潛力。所以,作為大多數(shù)項目的策劃合作伙伴,我妻子和我都認為中國擁有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
當:你曾經(jīng)參與過很多國家級展覽,例如威尼斯雙年展的新西蘭國家館。你認為目前在中國從事的策展工作,與你在新西蘭或者其他國家的策展工作有什么不同?
魏: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區(qū)別在對于策劃過程、資金預算和時間執(zhí)行的管理。在新西蘭,策劃一個展覽需要遵守一系列嚴格的國際項目管理規(guī)范,同時,也需要與展品維護、概念詮釋、公共教育等相關同事進行深入的合作和協(xié)商。因此,策展過程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經(jīng)費預算通常也更高。這樣做的優(yōu)勢是,展覽必將呈現(xiàn)多元化的視角和客觀性的分析,并確保作品安保達到最高需求。最終的展覽設計經(jīng)過整個團隊的深思熟慮,也會更加嚴謹。然而,這樣的策劃過程也會相應缺少靈活的機動性。在中國,策展過程更迅捷,于是你會對新的想法和發(fā)展做出快速反應。這樣一來,策展人在理念形成的過程中就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直接與藝術家接觸,并全面指導展陳設計以及概念呈現(xiàn)。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中國同行的快節(jié)奏工作方式,同時我也很欣賞新西蘭業(yè)界對于終端展覽設計和布展細節(jié)上所做出的極大投入。
當:能否介紹一下在你策劃的展覽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展覽?
魏:真的很難說哪一個展覽印象最深刻!
在過去的近20年間,我非常榮幸地參與了很多不同主題的展覽。從和恐龍以及深海生物有關的自然歷史,到研究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墨西哥阿茲特克文明和中國歷史文化類的展覽等。我也非常幸運能夠與一些優(yōu)秀的藝術機構合作,像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mp;A)、德國施泰德博物館、東京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由于所學專業(yè)是視覺藝術和美術史,所以我非常熱愛藝術展覽方面的工作。能夠參與一些歷史上著名藝術家作品展的策劃工作,如莫奈、康斯太勃爾、畢加索、亨利·摩爾、安迪·沃霍爾等,對我而言,總是令人非常興奮的事情。
3 克里斯蒂安·湯普森熱三頻高清影像裝置5分52秒 5 + 2 AP2010
然而上述這些,卻無法算得上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經(jīng)歷。事實上,與國際觀眾一起分享優(yōu)秀的新西蘭藝術作品,對我而言,才是更加激動人心的事情。支持新西蘭著名當代藝術家比爾·卡伯特(Bill Culbert)代表祖國參加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官方國家館項目,曾是我職業(yè)生涯中的亮點之一。同理,我們得以邀請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新西蘭國家館代表藝術家)、杰斯·強森和西蒙·沃德(Jess Johnson+Simon Ward)來參加此次“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也同樣讓人感到欣慰。自從我來到中國,就一直希望致力于將優(yōu)秀的新西蘭文化藝術和中國的觀眾分享。同時,我也非常期待能把中國杰出的當代藝術家介紹給新西蘭。
當:作為近期在湖北美術館舉辦的“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的聯(lián)合策展人之一,能否談談你對展覽主題“應力場”的理解和詮釋?
魏:我們的主策展人馮博一先生率先決定將展覽的主題概念鎖定為“應力場”。這是一個來自于物理學和地質(zhì)學的專業(yè)術語,簡單來說,是指一個應力點受到撞擊或壓力,從而影響到場域中各個應力點乃至整個環(huán)境間的權衡狀態(tài)。我本人來自一個地震頻發(fā)的國家,因此,我自然而直觀地會將“應力場”這個概念理解為物理意義,比如地震給城市環(huán)境帶來的變化,同時延伸到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生活方面的連鎖反應。比如2008年的中國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的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大地震,不僅直接改變了城市的地形面貌,更是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此外,馮先生也鼓勵我們整個策展團隊從“應力場”這個術語的物理概念出發(fā),從美學、社會、政治、文化等精神層面去考慮展覽將為觀眾帶來的全面啟發(fā)和思考。所以,我認為,這徹底激活了多元化的作品選擇,并導出了一個充滿力量感的展覽。
我個人的策劃思路,主要是站在政治和社會的立場去回應這個核心理念。我有一些關于生態(tài)學、環(huán)境主義理論和社會實踐方面而先入為主的觀念,觀眾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觀念將會在這次展覽中相當多的國際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得以驗證。
當:“應力場”展覽分為“塑力”、“合力”、“變力”和“隱力”四個單元,你們是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對參展藝術作品進行分類的呢?
魏: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基于我們策劃的這個展覽的場地規(guī)模。從策劃初期的現(xiàn)場協(xié)調(diào)會議上,我們得知此次展覽擁有寬大的空間面積——跨越4000平方米的兩個展場——這意味著必須囊括眾多藝術家的作品。馮博一先生積極將國內(nèi)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比例之間進行良好的平衡——這也是“美術文獻展”首次開始邀請國際藝術家前來參展。擁有大型展覽場地和眾多藝術家的參與——總共57位——使得我們在策劃的初期階段就清晰地達成共識,即為了有效地展開工作,把這個展覽進行單元劃分是極為必要的。
最終確定的“塑力”、“合力”、“變力”和“隱力”四個單元主題,是在一次湖北美術館現(xiàn)場協(xié)調(diào)會議期間,策劃團隊在馮先生的酒店房間里進行長時間細節(jié)磋商后的成果。馮博一和聯(lián)合策劃團隊的王曉松、張婷、嚴舒黎、夏梓以及我本人都認為,納入展覽中的藝術作品都應當具有自身的主題觀念。比如一些藝術作品在本質(zhì)上就具有社會性或是協(xié)同性,因此自然會進入“合力”單元;另一些作品的本質(zhì)更隱晦,表達更含蓄,于是歸總為“隱力”,等等。當然,我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主題也不能太過限制,要讓觀眾都能感到輕松地對作品進行個人解讀。上述種種,都成為我們在策劃初期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從而規(guī)避了教條的法則。
當:在“應力場”的展覽中,你邀請了許多在數(shù)字影像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來呈現(xiàn)作品。你認為他們是如何詮釋“應力場”這一主題的?
魏:此次展覽囊括了很多數(shù)字影像藝術作品,屬于在我們策劃意圖當中,比較務實的思考結果。對于較短的籌備時間期限而言,我們清醒地意識到,針對國際藝術家的邀請,應當鎖定于數(shù)字影像作品。從立項到組建策展團隊,直至展覽開幕,我們只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因此,讓更多國外藝術家參與展覽的決策,意味著籌備時間的緊張和運輸成本的壓力,所以最終我們決定主要選用以數(shù)字媒介為表現(xiàn)語言的影像作品。作為負責國外藝術家參展聯(lián)絡的聯(lián)合策展人,張婷和我按照馮博一先生確定的一些核心要素來選擇國際藝術家:精準表達“應力場”這一展覽主題;選擇作品本身最有力量而不僅僅是最出名的藝術家;介紹未曾在中國曝光的優(yōu)秀藝術家和作品。
由于時間的緊張和有限的預算,特別委約藝術家創(chuàng)作全新作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挑選了足夠?qū)黝}的現(xiàn)成作品。比如俄羅斯AES+F小組的作品反映了由于全球化景象、失控的移民潮和當今世界格局內(nèi)地域沖突而產(chǎn)生的緊張局勢或壓力;之前從未在中國露面的巴勒斯坦藝術家哈利德·加哈(Khaled Jarrar)的作品表面看似一場簡單而又令人沮喪的羽毛球“盲打”比賽,其實卻是對分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種族隔離墻的生動批判;來自威爾士的貝德維爾·威廉姆斯(Bedwyr Williams)關注了都市化發(fā)展進程及其對本地社區(qū)的荒謬影響;來自伊朗的施林·納沙(Shirin Neshat)的創(chuàng)作則表現(xiàn)了極權主義的妄想癥,特別是針對弱勢的當?shù)啬滤沽峙?。每一件針對“應力場”概念的回應作品,都是在社會性框架下,以?shù)碼影像的媒介形式去傳遞給觀眾。
4 斯嘉麗·胡福特·格拉夫蘭德(玻利維亞)七步之遙的折疊美景數(shù)碼打印120cm×150cm2004
如今,往往大家會認為,數(shù)字影像是展示國際藝術家作品較為簡單可行的方式。但事實上,選用數(shù)字影像作品也有一系列屬于自身的困難。例如,俄羅斯的AES+F小組和加拿大的凱利·理查森(Kelly Richardson)都需要大量類似于影院和劇場播放級別的技術支撐。邀請國際影像藝術家參展,當然更節(jié)約時間成本,但經(jīng)費成本也可能同樣昂貴,同時還有技術呈現(xiàn)的挑戰(zhàn)。比如此次讓AES+F小組的影像作品安裝調(diào)試就位,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現(xiàn)場第一件開始布展的作品,但卻也是最后一件測試完成的作品。在開幕當天,我們能完美地將這件三屏同步并無縫播放,氣勢精良的作品展現(xiàn)給觀眾,全得益于此次展覽的技術服務供應商團隊當中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影音技師季小軍先生的專業(yè)支持,而他則因為全部影像作品的安裝調(diào)試工作量,連日奮戰(zhàn),無法休息。
同時,將數(shù)字影像作品植入此次展覽當中,也是對于認同數(shù)字媒介在當今的藝術實踐中,屬于強勁而有價值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藝術展覽通常都把數(shù)字影像作品列為獨立展區(qū),或者只在單純的影像展覽中展出,而不會將其與傳統(tǒng)的雕塑、繪畫以及攝影作品融合在一起。顯而易見,將數(shù)字影像作品融入展覽的整體策劃,因為音頻聲響和光線的散播,多少容易影響展區(qū)中的其他作品甚至整個展覽空間,出現(xiàn)作品之間視覺協(xié)調(diào)的難題;但這也必然會帶來作品之間的奇妙對話。
最后我想說的是,“應力場”是美術文獻展這個三年一屆的重要展覽中,在湖北美術館和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兩家主辦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第四屆美術文獻展”主題。湖北美術館冀少峰館長、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劉明總監(jiān)得以委任馮博一先生為主策展人,并充分給予馮先生獨立的學術自由,去組建策劃團隊和執(zhí)行展覽;對我來說,能參與這個項目,是個人一份極大的榮幸。作為一個在專業(yè)學習階段未曾對中國當代藝術史進行過專門訓練的外國策展人,參與諸如“應力場”這樣的重大展覽項目,不僅給了我將優(yōu)秀的國際藝術家?guī)У街袊^眾面前的機會,也讓我有機會更深入地認知中國當代藝術實踐。因此,我非常感謝馮博一先生所帶領的策劃團隊中的每一位同事、湖北美術館以及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雙邊團隊的全體領導和同仁們,給予這個展覽項目的鼎力支持和推動!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wer of Stress Field——Interview with Hutch Wilco
Hutch Wilco
Artists from 15 countries feature in the 4th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ones, this year’s exhibition has an international and broader vision. This exhibition is a platform for the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houghts. Hutch Wilco is the foreign curator of this exhibition, who worked for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for 18 years, and during this time, 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mportant exhibitions.During the interview, Hutch Wilco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this exhibition.
contemporary art, digital art, Stress Field
編者按魏皓啟是“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的聯(lián)合策展人之一。他出生于新西蘭奧克蘭市,畢業(yè)于奧克蘭理工大學藝術學院,主修視覺藝術、藝術史和哲學,并曾就職于新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逾18年,任至高級項目經(jīng)理。在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工作期間,他負責和參與了眾多國際博物館巡展合作項目,如與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mp;A)、東京國家博物館、墨爾本博物館、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等。魏皓啟曾參與從第53屆至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屆新西蘭官方國家館展覽的執(zhí)行和管理工作。在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他還擔任了來自法國和埃及等地區(qū)4個官方平行展的展覽協(xié)調(diào)人。自2016年起,魏皓啟就以獨立策展人和藝術批評人的身份居住在上海。期間,他曾參與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溫州年代美術館、德國多斯滕煤礦博物館以及眾多畫廊的展覽策劃與合作,并堅持獨立的藝術評論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