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鷹翔
我國氫彈研制成功的哲學思考
文/李鷹翔
我國第一顆氫彈研制的整個過程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光輝。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只有32個月,發(fā)展速度比美蘇英法四國都快。這在世界上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被稱為世界核武器發(fā)展史的奇跡。半個世紀過去,但這一奇跡是怎么發(fā)生的?有什么重要經(jīng)驗?對長遠發(fā)展有何意義?仍然值得思考和總結。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而提高理論思維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以往的哲學?!被仡櫸覈谝活w氫彈研制曲折而神奇的歷程,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可能在認識上會有些新的發(fā)現(xiàn)。
毛澤東的《矛盾論》指出:各種物質(zhì)運動都帶有特殊性,“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zhì),就無從發(fā)現(xiàn)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的原因”。氫彈與原子彈雖然都是核武器,但原理和結構以及核反應過程都有很大不同,有它的特殊性。二機部部長劉杰意識到這種特殊性,于1960年秋天,同核物理學家、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商量,北京核武器研究所正忙于原子彈技術攻關,能否讓原子能所在氫彈原理研究方面先行一步。兩人一拍即合。為了保密,劉杰還特意囑托錢三強:“這件事由你直接領導,對部黨組全權負責?!卞X三強立即親自部署,組織研究小組,由黃祖洽任組長、于敏任副組長,對熱核材料的特性和熱核反應過程中的物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以及氫彈的可能結構和作用機理,進行探索、研究和計算,并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模型。這段歷時四年的理論預研很有意義,不但為以后突破氫彈原理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認識和基礎數(shù)據(jù),還在研究實踐中培養(yǎng)成長了一批氫彈理論研究人員,理論物理學家于敏就是后來最終揭開氫彈奧秘的杰出領軍人物。
認識了氫彈與原子彈不同的特殊性,但認識還必須由特殊進入一般。因為氫彈與原子彈畢竟都是核武器,兩者之間在本質(zhì)上又具有同一性,只有把特殊性與同一性統(tǒng)一起來,才能更加全面認識而有效地推進氫彈研究工作。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核武器研究所工作重點就轉向研制氫彈。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為了加快氫彈研制進程,二機部黨組決定把原子能所預研氫彈的理論力量合到核武器研究所,從組織上為統(tǒng)一認識提供條件。因為兩股研究力量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原子能所預研力量缺乏原子彈的武器知識,而核武器研究所力量沒有搞過氫彈預研,缺乏輕核反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兩者合在一起,在認識上相互補充,就有利于形成合力和統(tǒng)一的優(yōu)勢,共同推進氫彈研制工作。
原子能所與核武器所兩股理論研究力量合在一起后,共同面臨的仍然是氫彈這個極為復雜的未知世界。核武器所遵照中央要求,提出分兩步走的規(guī)劃:第一步,掌握氫彈原理;第二步,完成重量約1噸左右,威力為10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熱核彈頭的理論設計,力爭在1968年前實現(xiàn)首次氫彈試驗。決定把研究力量分成三個小組,對氫彈原理進行多路探索。同時,發(fā)揚學術民主,開展廣泛討論,不論資排輩,卓有成就的科學家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都可同臺建言獻策,以利促使產(chǎn)生一些新思想新概念。然而即使如此,理論探索并不順利,雖然大家熱情很高,但一個個的方案提出又一個個的被否定,一度陷入“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
毛澤東的《實踐論》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大家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xù)進行理論探討;另方面則應該進行幾次熱試驗,通過試驗取得實測數(shù)據(jù),在實踐基礎上逐步提高對熱核反應規(guī)律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離開了科學實踐,就無法推進對氫彈原理的認識和氫彈理論設計工作。
1966年5月9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加強型原子彈爆炸試驗。這次試驗帶有“投石問路”性質(zhì),目的在于通過核爆炸,了解在數(shù)千萬度的高溫下,熱核材料的反應情況,以獲得熱核反應的第一手資料。試驗裝置以首次試驗的原子彈的原理和結構為基礎,增加一定數(shù)量的熱核材料,并相應地在結構布局上做了一些調(diào)整。試驗圓滿成功,得到了熱核反應過程和反應幾率的實測數(shù)據(jù),證明我國自己生產(chǎn)的熱核材料質(zhì)量可靠,符合要求;試驗裝置設計和理論計算正確,這使氫彈科研人員受到很大鼓舞。
發(fā)揚學術民主,開展廣泛討論,不論資排輩,卓有成就的科學家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都可同臺建言獻策,以利促使產(chǎn)生一些新思想新概念。
加強型原子彈最早在原子能所輕核理論組黃祖洽等人做過一些探索。之后核武器研究所成立了做“加強彈”的研究室,同時又安排另一研究室進行“加強彈”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1965年9月,于敏帶領一批做優(yōu)化設計的科研人員到上海華東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利用該所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進行“加強彈”的優(yōu)化設計,爭取通過加大尺寸,多裝熱核材料,達到有一定聚變比的百萬噸級當量威力的核裝置。
行前,核武器所理論部做了充分準備,對常用的計算程序從程序的的物理建模、基本假設,到數(shù)學推導和差分格式,以及與之配套的物理參數(shù),做了一次徹底的清理。到達上海后,為了爭取時間,搞物理的、搞數(shù)學的,還有科研輔助人員,混合編組排班,晝夜不停,輪流在機房工作,很快計算出一批模型。從計算結果看,威力可以達到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但是聚變份額都比較低,說明其中的熱核材料并沒有得到充分燃燒。
面對這批計算結果,考慮到此次來上海的不少年輕人,缺乏有關氫彈的基礎知識和科研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也為了進一步理清問題的頭緒,找到優(yōu)化設計中的癥結所在,于敏決定把過去4年里在原子能所探索氫彈原理所積累的氫彈物理知識,結合眼前優(yōu)化設計加強彈的實踐,給大家做系列學術報告。報告從炸藥起爆開始講起,將加強彈的全過程分成若干階段,并對其中每個階段的物理特征作出分析,搞清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以及這些矛盾如何發(fā)展和它們之間如何轉化。通過分析指出,在加強彈中由于熱核材料的能量釋放趕不上彈體解體的能量消耗,導致火球溫度每況愈下,熱核材料就得不到充分燃燒。
于敏還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進一步分析了熱核材料不能自持燃燒的外因和內(nèi)因。學習《矛盾論》關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的論述,認識到溫度只是熱核材料燃燒的外因起的作用,而要熱核材料充分燃燒起來,必須依靠增強熱核材料密度這個內(nèi)因發(fā)揮作用才能做到。有人在一次計算中誤將熱核材料加大20多倍,看到了威力300萬噸級氫彈的物理圖像。這一偶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卻使他更加確認增強熱核材料的密度,才是提高氫彈的聚變比的關鍵。研究工作重點從提高溫度轉到增強密度上來,利用原子彈的輻射能壓縮熱核材料,達到理想的密度,形成了氫彈的新原理,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的基本完整的方案。
↑我國第一顆氫彈模型
在上海形成氫彈新原理的理論設計方案后,核武器所理論部主任鄧稼先聞訊立即趕到上海了解情況,回北京經(jīng)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周光召、黃祖洽等科學家討論研究,一致認為可行;然后又經(jīng)上百次爆轟模擬試驗驗證和一線科研人員多次分析研究、補充完善,最終形成氫彈原理試驗的總體方案,上報周恩來總理和中央專委審查同意,決定制成氫彈原理試驗裝置到新疆核試驗基地進行爆炸試驗。1966年12月28日12時,在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下,氫彈原理試驗裝置按時起爆,國外報道爆炸威力達到20~30萬噸梯恩梯當量,實際這是一次低威力氫彈地面試驗,試驗完全成功,表明中國已經(jīng)掌握了氫彈原理,解決了氫彈研究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氫彈原理試驗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核武器研究所的廣大科研人員,聶榮臻元帥在核試驗基地與科學家們、國防科工委、二機部有關領導人員進行座談,提出了下一步進行氫彈空爆試驗的任務。討論確定,第一顆氫彈設計威力100至200萬噸梯恩梯當量,試驗時間爭取在1967年10月1日前。核武器所科研人員回到北京,抓緊開展氫彈空爆研究工作。
1967年初有媒體報道,法國將在當年7月進行氫彈爆炸試驗。核武器研究所有幾位科研人員聞訊向國防科工委和研究所領導提出,氫彈理論設計在春節(jié)前即可定案,氫彈空爆試驗能否改在7月1日前,即趕在法國之前進行。國防科工委和二機部領導都十分重視和支持這個想法,并分頭向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新疆核試驗基地、空軍等相關單位,請他們研究提前試驗的可能性。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指導戰(zhàn)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nèi),能動地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這個時候,擺在核武器研究所和各相關單位面前的現(xiàn)實,要提前進行氫彈空爆試驗的客觀條件是有的,但各方面必須緊急動員,加把勁兒,也就是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就有可能趕在法國之前實施。2月6日,核武器研究所召開了抓革命促生產(chǎn)誓師大會,對廣大科研人員進行動員。國防科工委、二機部、空軍領導仔細研究后,正式向周恩來總理、聶榮臻、葉劍英元帥并黨中央、中央軍委寫了報告,建議7月1日前進行氫彈空爆試驗。周總理、聶帥批準了這個報告,各單位也都紛紛加快行動,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做好準備。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終于趕在法國之前,于1967年6月17日上午8點20分,由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進行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試驗圓滿成功,多種測量數(shù)據(jù)綜合分析,爆炸威力為300萬噸梯恩梯當量,實現(xiàn)了毛澤東主席1958年6月21日說:“搞一點原子彈、氫彈,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英明預言。
我國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又一次引起世界的轟動。有的盛贊,有的驚呼,有的評論“中國核試驗發(fā)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中國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1986年,楊振寧先生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一次演講,還提到“西方至今還沒有能完全弄懂的是中國發(fā)展氫彈的速度。這一點給了西方政府和科學家一個非常深的印象?!?/p>
我國第一顆氫彈研制,從“認準特殊性,提前部署理論預研”,到“多路探索,通過實踐提高認識”,再到“激發(fā)內(nèi)因,找到氫彈新原理”,最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趕在法國前面炸響”,整個過程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光輝。在氫彈研制初期,周恩來總理就指示要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指導科研工作。氫彈研制成功的科學實踐,證明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威力。美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掌握氫彈的基本原理花費了七年時間,而我國只花了兩年兩個月時間,不僅是黨的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和艱苦奮斗,而且也是自覺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而獲得的成果,這個經(jīng)驗很值得研究總結。
(作者:原二機部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