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
素喜食粥。早年間,我這獨僻江南一隅的小地方,老一輩人管早飯叫“五更粥”。
《山家清供》里有一道粥,叫“梅粥”,是用凋落的梅花瓣和雪水煮的白粥。這是文人隱士們不食人間煙火的一種宣誓。什么皮蛋瘦肉粥、魚肉粥、海鮮粥,比起“梅粥”來,俗得只有尷尬的份兒。
曹雪芹的爺爺曾編有《粥品》一書,很講究,曹雪芹就讓大觀園里的公子小姐喝爺爺書里提到的富貴粥,寶玉吃碧粳粥,黛玉吃燕窩粥,賈母在元宵節(jié)的夜宴上要吃粥,鳳姐忙說:“有預(yù)備的鴨子肉粥?!?/p>
廣東人煲粥,從器皿到食材、火候,都有嚴格的講究。艇仔粥、魚生粥、潮汕砂鍋粥都名震江湖。
我等布衣,平時自然不會用這么多東西去煮一鍋粥,如同劉姥姥吃茄鲞,硬是只能嘗出一點兒茄子味,反而不妙,還是老老實實煮一鍋白粥為好。也不拘什么米什么水,摁下電飯鍋,自會一切搞定。轉(zhuǎn)身打開一部電影,電影看完,粥也能出鍋了。至于下白粥的小菜,大概以爽脆為宜,如醬黃瓜、腌蘿卜、花生米,除此之外,腐乳也是不錯的。最好再有半張餅,餅一口,粥一口,熨帖舒坦。
喝稀粥喝玉米糊長大的人,胃養(yǎng)成了清淡氣性。人生的鍋底,童年就擱好了,無論擲入多少食材,拋進多少作料,也掩不了原味。豐子愷說:“走過五省,經(jīng)過大小數(shù)百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xiāng)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蔽易哌^四方后,最放不下的居然是一碗熱粥。不管大寒天還是大暑天,想不出燒什么時,粥是首選,幾乎成了居家旅行四季常備之品。
淡而無味最耐得住尋常日子。在汪曾祺的寫食書里,經(jīng)常見這類低成本低制作的低碳小喜悅,淡薄之中滋味長。梁文道則說汪曾祺像一碗白粥,熬得剛好。
能把粥熬好,不簡單。
沒有比粥更溫柔的了/東坡、劍南皆嗜粥/念予畢生流離紅塵/就找不到一個似粥溫柔的人
——木心《少年朝食》
很難找到一個比木心先生更懂形容一碗粥的人了。肯花時間為你煮粥的人,他一定比粥更溫柔。
粥很復(fù)雜,也很簡單??梢允裁炊疾环?,也可以什么都放。海闊天空,可奢可儉,窮喝粥,富也食粥。唐穆宗曾賜粥給白居易,叫“防風(fēng)粥”一甌,食之口香七日。陸游公開了長壽秘訣:食粥。蘇東坡品嘗了用豆?jié){和無錫貢米熬的粥后,感嘆“身心顛倒不自知,人間有味是清歡”。鄭板橋喝粥喝出了人生感悟。
我也一直在悟,現(xiàn)在到底還有些壯志未酬夢想未盡,然總有一天,也會有一粥一飯的枯寒心境。人生的歡樂與痛苦都要歸于一種平淡,將平凡的飲食嘗出最原始的素樸真髓,喝一碗忘了春夏,再喝一碗就瀟瀟暮雨空山下。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什么能比孤獨來得更奢侈?要什么問,什么陪,一個人也叫天荒地老,一個人吃飯才是最高的境界。為什么不能獨自享受這一片黃昏呢?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fēng)塵,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黃昏了,歲不我予,不依賴別人,自己煮一鍋白粥。歷經(jīng)幾個小時的煎熬,斯文慢火,羽扇綸巾,米與水,相互偎依,相互成全,相互懂得,數(shù)杯清水?dāng)?shù)杯米,半碗糊涂半碗仙,就這樣煮沸整個江湖,走在街上,飄飄若仙。
我們終會相遇,在食粥這件小小的事上共話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