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導讀:體育課堂教學多數(shù)是在操場上進行的,其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合理的課堂組織形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對課堂的組織形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美國SPARK課程對體育課程進行了有效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從課程結構、體能與技能、隊列隊形、教師合作等四個方面對SPARK課程進行介紹,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一、SPARK課程簡介
SPARK是單詞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兒童的運動、游戲和體育活動的課程)的首字母縮寫,該項目提出的初衷是為了改變學生肥胖的狀況,對小學的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實施和評價。SPARK課程在美國一經(jīng)推出,就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風靡全球,并且已經(jīng)拓展到涵蓋幼兒園至大學的所有學校體育。SPARK課程包括三大板塊的內容,見表一。
SPARK課程明確規(guī)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要達到以下具體目標:積極投入和選擇體育活動;發(fā)展各種有助于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運動技能;發(fā)展和保持理想的體能水平;增強運動中與他人交往的能力。SPARK課程的標準課時計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與健康有關的體能活動,主要集中于強調如何增強心血管健康和上肢、腹部肌肉力量;二是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堅持高水平的中等強度至劇烈的高水平體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
SPARK課程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是它對學校體育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該課程的教學設計都緊緊圍繞將體育課從“溫和狀態(tài)”提升到“活躍狀態(tài)”的課程目標來展開。單從SPARK課程的組織來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參與運動練習,其中有很多新穎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國的體育教學,雖然對體育課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單從體育課的教學模式上來看,依然沒有太多改觀,都只是秉承了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放松部分。雖然也有人從學習心理的角度重新定義了體育課分為興趣激發(fā)部分、身體準備部分、技能學習部分、身心放松部分,但是從整個教學模式來看,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三段式體育教學模式。這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我國對體育教學模式并沒有進行太多的變革。以下是美國SPARK課程一些課的組織形式,希望能為我國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SPARK課堂組織形式及啟示
1.課程結構緊湊
案例一:在一節(jié)由美國教師John執(zhí)教的SPARK展示課上,John在課的開始就帶領學生進行滑步、交叉步、跑跳步等腳步動作和各種手臂動作的練習,過了一會兒,他把剛才學到的這些動作進行串聯(lián),就直接進入到了健美操教學。在上課過程中John并沒有專門準備活動部分。
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告訴我們,由于人體生理惰性的存在,在正式運動之前,我們必須先進行熱身運動,以降低肌肉、關節(jié)和韌帶受傷的風險,這也是我國體育課必須在上課的開始階段先做準備活動的理論基礎,如果有哪位教師上課沒有準備活動,那么這節(jié)課會被人所詬病。人體的運動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按照這個規(guī)律來組織體育課也理所當然。但是,筆者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準備活動一定需要嗎?John的這節(jié)課上就沒有明顯的準備活動部分,直接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題,而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來看,他是先設計了低運動強度的動作練習,然后再是中高強度的動作練習,前面的各種簡單的動作練習就作為準備活動。這樣設計既符合了人體運動的規(guī)律,又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課堂組織時間,課的結構比較緊湊,減少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講解時間,提高了學生練習的效率。
準備活動是運動前的身心適應過程,在體育課上不可缺少,但是是否每節(jié)課都需要安排專門的準備活動部分,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運動項目對準備活動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運動強度越大的運動項目,所需要的活動準備時間也就越長。比如快速跑,就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活動。運動強度不大的運動項目,比如散步,基本不需要有準備活動。這樣看來,體育課的準備活動部分是要根據(jù)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來確定的。
我國的體育課基本上每節(jié)課都有準備活動部分,這個準備活動一般以慢跑和各關節(jié)的活動為主,也有以小游戲再加關節(jié)活動作為準備活動。這樣的設計增加了教師組織、講解的時間,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練習密度是不利的。我們應該突破傳統(tǒng)教學組織觀的束縛,學習John這樣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無縫對接的課。
2.體能與技能的整體觀
案例二:還是在這節(jié)由John執(zhí)教的SPARK展示課上,其中有個環(huán)節(jié),John邀請聽課教師參與體驗上課,跟著他練習健美操。筆者有幸參與課堂教學中,做了一回學生,短短二十幾分鐘的課堂體驗,讓筆者滿頭大汗。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體育教學一直存在著體能和技能之爭,到底哪個更加重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認為體能重要,有人認為技能重要,也有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可喜的是,最后一種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但是,人們在逐漸強調學生體能的同時,也考慮到如果讓學生參加這么大運動量的體能鍛煉,會不會影響學生對于動作技能的掌握。目前我國的體育課堂設計一般是學生先學習運動技能,再進行體能訓練,以提高教學效果。這樣設計的原因是擔心學生吃不消,如果先進行體能練習,學生的學習技能的效果會下降。這樣的擔心束縛了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學生在完成大運動量的體能練習之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處于興奮狀態(tài),此時可能更適合他們學習運動技能。如果我們不對傳統(tǒng)體育課教學先體能后技能的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又怎么知道是否適合學生呢?
通過這次體驗活動,筆者不斷反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大運動量學生能吃得消嗎?答案是肯定的。鍛煉對人體機能的促進作用需要有一定量和強度的要求,特別是對人的心血管系統(tǒng)來說,達不到一定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鍛煉效果并不理想,而衡量這個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最直觀的指標是學生的出汗量。當上完課,學生們一個個都滿頭大汗時,至少說明這節(jié)課學生達到了鍛煉的效果,季瀏教授認為,不出汗的體育課是要不得的。他觀看了日本中小學生體育的常態(tài)課后發(fā)出感慨:中國的體育課學生運動負荷太小了。日本學生不管冬夏上課都是穿著短褲汗衫,一節(jié)課下來,往往都是大汗淋漓、滿身泥污,下課時僅僅用濕毛巾擦一下身體就去上文化課了,而且上課時依然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在他看到的四五十節(jié)體育課上,沒有出現(xiàn)任何學生傷害事故。endprint
因此,我們應該樹立體育技能和體能的整體觀,體能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體能的展現(xiàn),兩者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關系。相信有了這樣對待體能和技能的觀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會有更寬的思路。
3.隊列隊形隨意
案例三:在一節(jié)基于SPARK理念的教學課上,W教師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隊列隊形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的時候就列隊站好,而是要求學生聽音樂,音樂響起,就跟著音樂節(jié)奏拍球,音樂聲一停,所有學生立刻停止拍球,聽教師講解。對于個別學生沒有按要求做到的,W教師會按照課前所制定的活動規(guī)則,要求這名學生將球放到場地旁邊,等下一次音樂響起時再去拿球。
SPARK課上對隊列隊形要求不高,甚至會很隨意,這樣看起來學生的組織會很“亂”,有時候運動場上到處都是學生,但實際上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教師不僅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掌控,而且教師講解的效率也非常高。學生會在教師講解示范的時候主動尋找自己能夠看得見、聽得著的地方,這不僅節(jié)約了大量的整隊時間,學習的效果也非常好。教師通過以下幾個措施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一是設置運動區(qū)域來限制學生的活動范圍,防止學生離開教師的視線而不易控制;二是利用音樂來管理學生的運動,音樂起,學生動,音樂停,學生停;三是加強對學生的紀律管理,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施以一定的懲罰,警示其他學生按照規(guī)則來運動,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
這與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對體育課的隊列隊形的高要求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國教師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會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隊列隊形站好,上課前要整隊,教師集中講解要整隊,下課時也要整隊,有時候一節(jié)課教師需要頻繁整隊好幾次。這樣的課堂隊列隊形組織方式是基于擔心學生看不清教師講解示范的顧慮,如果學生比較配合的話,花的時間就會相對較少;如果學生不配合的話,一節(jié)課就會有很多時間浪費在課堂的整頓上,這樣的課看起來非常的整齊有序,但是效率是不高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借鑒SPARK課淡化隊列形式而強化其實際效果的組織形式,讓教師跳出課堂整隊的傳統(tǒng)思維,對課堂教學中的隊列隊形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讓體育課堂充滿生機,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4.教師相互配合
案例四:在一節(jié)教學內容為跳繩和籃球兩個運動模塊的SPARK課上,該課的組織由兩位教師共同完成。一位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帶領所有學生進行準備活動的練習,另外一位教師則負責器材的準備,等到準備活動結束后兩位教師分別組織不同學生進行自己負責的教學內容,12~15分鐘后兩組學生互換。最后,一名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放松活動練習,另外一名教師負責回收器材。
本節(jié)課由兩名教師共同完成,這種教師共同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模式在我國還比較少見。SPARK課程開發(fā)的兩個教師同時上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眼前一亮,是呀,為什么一節(jié)課只能由一個教師來上?可能有人要問:這樣的教學設計會不會浪費師資?明明可以一個教師完成的教學任務為什么要兩個教師來完成?其實,SPARK課程這樣的教學設計是“盡快運動”(Active soon as possible)口號的具體體現(xiàn),兩名教師同時協(xié)助完成一節(jié)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用更多的精力關注自己所負責的運動項目,并且減少學生在不同項目轉換時準備器材、隊伍調動等的等待時間,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參與到運動中。
目前我國許多學校受到師資不足的困擾,師生配比小,很多時候一個教師要同時面對五六十名學生,教師無論組織還是講解都有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在遇到教學內容多樣時,場地、器材的更換,隊伍的調動等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學生在這個等待的時間可能會出現(xiàn)“冷場”的情況,課堂上寶貴的45分鐘可能被浪費掉一部分。SPARK課程的雙教師教學設計給我們提供了解決思路,當教學的內容有兩部分時,教師可以將兩個班輪換合上一節(jié)課,一位教師負責一個教學內容。當前半段教學內容結束后,學生互換,場地、器材、教師都不動,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另外,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
從以上幾個教學案例可以看出,SPARK課程對體育教學中課堂的組織進行改革,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組織的時間,把課堂寶貴的時間用在學生鍛煉上,這就提示我們在對體育課堂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時,需要勇于突破傳統(tǒng)思維,大到課程理念,小到教學組織模式,都需要緊緊圍繞改革目標的達成,不斷打破傳統(tǒng),嘗試創(chuàng)新,以達到更好的學科育人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