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是一個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意蘊的字,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人們不斷豐富和加深它的哲學意義。通過對“中”字元義的考證和梳理中國禮樂文化以及易學、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對“中”的哲學思想的論述,可以得出“中”字在時、空、道、節(jié)四個方面的哲學意蘊:適當其時(時)、正當其中(空)、因應時空(道)、恰到好處(節(jié)),同時“中”哲學對當前基礎教育實踐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中;中哲學;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10-0086-04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是一個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意蘊的字,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禮樂文化以及易學、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都對“中”進行了探索和思考,賦予了“中”不同的意義。深入考察“中”字的原始義以及后來的發(fā)展,理解其哲學意蘊,對當前的教育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探究“中”之元義
“中”作為漢字符號,有其特殊的歷史沿革,更保留著華夏民族古老的記憶。“中”字是個獨體字,在工具書里從“豎”旁,但是它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這就需要從“中”字的起源說起。“中”最早是“旗”的意思?!爸小痹诩坠俏睦锍R姷挠袃煞N基本象形:“”“”,意思是“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正中豎立。兩種寫法上半部分往左往右是一樣的,意為風向改變,旗子飄的方向也會隨之改變。文字、金石、歷史學家唐蘭,解古“中”字“凡垂直之線,中間恒加一點”①,就是為了象征旗子。在隨后漫長的漢字演變過程中,人們對“中”字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中,和也”;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解“中”為“內也”;唐蘭先生的考證說,“蓋古時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②,插旗引申為中央之意?!爸小弊衷诤髞韼浊甑陌l(fā)展中以此為根據,逐漸演變出空間、時間和人事上的多層含義。
首先,從其原意“插旗”引申出空間上的意義:方位之中。古人上以北斗定天之中,下以插旗尋地之中,天地對應,而成空間之中。從方位上說,“中”是確定方向的前提,先有中,而后才有上下左右、東南西北。③
其次,“中”引申出時間上的中,意思為時間上的恰如其分?!皶r”的甲骨文是“”,左邊是個“日”,右邊是手和腳,意思是太陽出來了,我們該跟著它走,人的行為跟著太陽走即為“時”。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意思是人的活動要隨著天地萬物的運動而動,這就是“時”的含義。后來,儒家講究立身行事要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是有“時中”之說。
最后,儒家學派更是從“居中為尊”的觀點出發(fā),將“中”發(fā)展為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觀念,并進一步將其上升為一種哲學理念。如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以及“中庸之道”“執(zhí)中致和”等觀念,都賦予了“中”字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建筑學講究中軸對稱,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陰陽平衡,音樂講究音律和諧等,無不是人們從對“中”的認識而延伸出來的關于生活世界的思考。④
二、“中”字的哲學思想分析
“中”字在中國的思想發(fā)展史上內涵十分豐富,逐漸演變出致中、尚中、持中、守中等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意義。研究“中”字的內涵發(fā)展,不難發(fā)現,其含義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展演變而來。
1.從“中”“和”到“執(zhí)中致和”
“中”與“和”在中國儒家話語中經常同時出現。古人對“中”“和”的認識,是華夏民族對于人類生活理性認識的寶貴財富,并逐漸發(fā)展為“執(zhí)中致和”這一治國理政方針,它代表古人在方法論、本體論上的重要認識,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⑤“中和”起源于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和”表示協調不同聲音,構成美妙的樂章。當人們認識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后,便把“中和”的含義逐步向認識方法、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心靈審美各領域拓進,在后世的思考和發(fā)展中逐漸融入“適中、合理、和諧與發(fā)展”的內涵,得到古代哲學家的推崇和深入思考。⑥“中和”思想是我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中的大智慧,它是人們在面對事物發(fā)展時的清醒認知和理性對待,也是一種高尚的德性。特別是后來作為“傳世金語”的“執(zhí)中致和”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甚至對現在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⑦
2對“中庸之道”“允執(zhí)厥中”的認知
“中”“中庸”“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儒家尊奉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處世之道,對中國思想哲學發(fā)展影響深遠?!爸杏埂币辉~,最早出現在《論語》之中,后來經過思孟學派《中庸》《孟子》等著作的進一步發(fā)展,意義逐漸演變?yōu)椤靶袨榈那〉胶锰?,道德實踐的最高境界”⑧。從孔子開始,我國古代思想家甚至普通民眾都把中庸作為處理各種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同時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與目的,廣泛應用于為官、做人、生活等方方面面,并由此構成了以中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雖然到近代我國思想界對“中庸”有了新的思考,但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仍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中占據重要位置。
《古文尚書·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被稱為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的“十六字心傳”,其釋義為:人心難易其詭,道心難得其真,求真總須精純專一,治世貴在守中固善。
3.道家“守中”思想
“守中”,語出《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勤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的意義為保持內心的虛無清凈。整句話的大意為:“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風箱一樣嗎?它雖然空虛但不癟,越鼓風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講話時,尤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說話,那這后果是很可怕的。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沉默,把話留在心里?!雹徇@句話是教誨我們,從心上來講,要修養(yǎng)誠敬謙和的仁德?!笆刂小备訌娬{人內在的修養(yǎng),做一個謹言慎行之人,說話做事之前務必三思,要做到這些必須要有德行。守中是君子慎其獨的必要條件,也是君子立身之本。endprint
4.易學的“尚中”思想
中國古代易學通過其獨特的解易原則,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吧兄小本褪恰兑讓W》中有關修養(yǎng)和心性哲學的內容提煉。易學的“尚中”思想內容寬泛,精蘊甚豐。易學中推崇的“尚中爻”“求中和”“貴中節(jié)”的思想,更是易學家追求自然界的整體和諧、探求世界的辯證統一的努力成果,揭示了客觀事物最佳存在形式及其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和依據。古代易學對人們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維持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具有積極意義,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珍貴的精神財富。⑩
三、中哲學的教育價值
通過對“中”的字源意義和“中”字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演變考察,可以得出“中”不僅僅是一個漢字,而且代表著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論、價值觀。通過解讀“中”、理解“中”,可以自覺運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詮釋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以“中”為代表的哲學觀,強調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努力尋求自然本真的發(fā)展規(guī)律,追求最適宜的過程。如,從“守中”認識論和時空觀所表達的原則和方法,來看待學校、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等教育要素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理解教育應遵循的規(guī)律和應達到的狀態(tài)。從“持中”所蘊含的“適度、過猶不及”“執(zhí)兩用中”“因時用中”“經權達變”等方法論,來指導學校管理和學生管理中的“平衡”和“適度”。
據此,我們總結了“中”字在時、空、道、節(jié)四個方面的哲學意蘊:適當其時(時)、正當其中(空)、因應時空(道)、恰到好處(節(jié)),并以此作為審視和觀察教育現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態(tài)度、視角、思考方式,進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學校文化、課程體系等,這就是“中”字的教育啟示?!爸小弊值恼軐W含義與學校教育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圖1中哲學與教育
1.適當其時
“中”字的適當其時主要是從“時”的角度來看待教育,它要求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教育的時機,審時度勢,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進行適當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長,不能過分要求孩子達到不適應現階段水平的知識、能力、技能和價值觀。
2.正當其中
“中”字的正當其中主要是從“空”“空間”的角度來看待教育問題,是相對于極端來說的。“正當其中”啟示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擺在正當中的位置,沒有偏見,堅定不移。在正當中的老師會用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有教無類,一視同仁,這與當前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3.因應時空
“中”字兼具時間和空間兩種屬性,因此在“中”的哲學認知里,強調事物在“時空”中的位置和變化,即為“道”?!暗馈痹谖覈糯徽J為是“規(guī)律”的象征,是萬事萬物所遵循的規(guī)律、方法。在教育領域,即是告誡我們對待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要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應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來看待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
4.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是指一種最適合、最平衡的狀態(tài),強調正合分寸,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點,是為“節(jié)”。對于教育來說,啟示我們在教育學生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分寸和火候,時刻留意最佳的狀態(tài),如尋找最適合課堂的教學方法,尋找每個學生最合宜的學習方式等。
總之,“中哲學”主張教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尋找最佳契合點的過程,力求使教育的諸要素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強調用聯系、互動、發(fā)展的觀點來重新審視教學情境中的師生關系,注重教師素養(yǎng)、學生特質、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的協調共生。中教育是適當的教育、合理的教育、開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有傳統的智慧,也有現實的內容,是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文思考的教育思考。
四、基于中學實踐的中哲學價值選擇
之所以選擇鄭州九中來進行中哲學的教育實踐,首先從大的區(qū)域上來講,鄭州所處的中原大地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中”字在中原地區(qū)的口語中具有最親切的辨識力;其次,學校的悠久歷史和扎根中原的生長力給中教育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并以此形成了獨特的中教育課程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1.中哲學的課程觀
課堂是教育哲學最核心的陣地,也是我們研究的最重要領域。中哲學認為學校課程應該是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獲得經驗的環(huán)境、平臺和支持。中哲學認為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成長所必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在不斷的嘗試、反思和總結中積累各種經驗,從而在經驗和思考中得到成長和發(fā)展。因此,中哲學在思考課程的選擇時,強調活動和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尊重人的本性,重視學生在經驗中的體會。所以,在中哲學思考框架下的課程形態(tài),提倡課程以活動的形式開發(fā)和設計。學校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設計、制定、實施和確定,都要考慮學生實際經驗的獲得和個體體驗。
2.中哲學的學生觀
如何思考學生,決定我們把學生放在什么位置上。中哲學的學生觀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學生之間存在天然的差異性。我們的教育就是幫每個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完成學生獨特的“本我生態(tài)”的構建。
在操作層面上,中哲學認為真正的生活是人與人之間動態(tài)的關系,學校不是創(chuàng)造關系,讓學生做模擬題似的模擬生活,而是需要教會學生處理好生活的各種關系。我們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獨特的個體,并不是把個體割裂開來,而是希望個體認識到自身的差異,更好地融入社會。
因此,我們從交往入手,來實現中哲學的教育價值。老師和學生的交往方式應變“分數交往”為“特長交往”;在學生獨特性的培養(yǎng)上,學校應提供足夠多的“多樣性”來滿足學生的“選擇性”。這其實是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生活就是需要多樣的人才才能保證正常的運行。
3.中哲學的教師觀
在中哲學的教育價值體系中,對教師的期待是“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關鍵是教師“精神的成長”。在中教育的思維框架中,學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特性和發(fā)展可能。而教師的發(fā)展可能則體現在教師幾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無論在拓寬學科視野還是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過程中,能不斷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精神的成長。endprint
在實踐操作上,基于現在教師難以體會到工作樂趣,不能明晰確立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和人生目標的現狀,我們認為要使學生喜歡學習,對知識充滿渴望,教師首先應當成為學習者。不僅要學習專業(yè)技能,還要學習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求知,把“教師教”和“學生學”主動地配合起來。無論是提倡“做中學”的杜威,還是主張“知行合一”的陶行知,他們無一不是在辦學的基礎上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教育研究者要來到教育故事發(fā)生的現場,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老師的精神發(fā)展,達到“中和”的目的。
總之,“中”字及其哲學內涵在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古代的經、學、禮、樂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同時“中”哲學對中國古代教育理念影響深遠,對教育領域的見解也與當代教育的很多觀點不謀而合。因此,研究“中”的教育哲學意義,對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將會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注釋
①②唐蘭:《殷墟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第53—54頁。③④牛玉乾:《“中”字的文化意蘊》,《人民日報》2013年9月15日。⑤馮兵:《“中”、“和”、與“中和”——論禮樂的核心精神》,《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⑥褚春元:《論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象征性》,《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⑦蔣廣學:《“執(zhí)中致和”本義考》,《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⑧史德新:《論老子守中思想與孔子中庸之道的異同》,《求索》2010年第5期。⑨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2009年,第82—83頁。⑩李蘭芝:《易學的尚中思想》,《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田寶宏:《“中教育”觀視域中的生態(tài)“大”課堂》,《基礎教育參考》2016年第2期。吉家亮:《淺議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觀》,《瓊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田寶宏:《領略“中”字蘊含的教育智慧》,《教育家》2017年第16期。
責任編輯:耦合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Zhong"
Tian Baohong
Abstract: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ong" is a word with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a′s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epened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Zhong′s original meaning and the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s of Zh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China′s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 school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Zhong in such four aspects as time, space, Tao and jie are appropriate time (time), appropriate location (space) appropriate course (Tao), and perfection (jie) respectively, and the philosophy of Zhong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Zhong; the philosophy of Zhong; the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