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成都一位名叫蔣貴英,被稱為“口袋婆婆”的81歲老人,以老弱之身長年累月撿拾垃圾,以此養(yǎng)活全家四口人,其中除她自己已老弱體殘,她的老伴和女兒都是重疾纏身,還要她照顧日常起居。老人的故事通過自媒體傳播后,她的悲苦命運感動了幾乎所有的讀者,她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一個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人,甚至有朋友在微信里稱她是“英雄”。
看看蔣貴英老人所走過的路,幾乎可以說一生都浸泡在苦難的死水里難以自拔,以至對自己的人生都產生了懷疑。但是,巨大的責任心使她不敢放棄,面對殘疾的女兒,她表示,“她不死,我也死不成”。她面對沒有盡頭的苦難所表現出的抗爭勇氣和自食其力的生命尊嚴令人肅然起敬。
苦難,在各民族的文化內涵中,都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美學意義,窮人勇敢地挑戰(zhàn)苦難、戰(zhàn)勝苦難,一直被視為一種可貴的精神。苦難固然能夠錘煉人,卻更容易毀滅人。蔣貴英沒有被苦難壓垮。但這幾年在媒體上,一些底層家庭因走投無路而自殺等極端事件并不少見。因此,一個正常的社會,并不希望出現像蔣貴英這樣與苦難廝守在一起的“英雄”,而是應該運用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幫助身陷苦難的家庭走出困境。
自媒體文章中的內容有待進一步證實,就目前所披露出的內容看,蔣貴英遭遇的這些苦難,仍然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的某種缺失。蔣貴英一家來自農村,她們之所以會頑強地生活在城市,只是因為像她們這樣孤苦的家庭,在農村更無出路,在城市至少還能夠撿垃圾解決溫飽。正因為她們來自農村,進入不了城市的社會保障系統,因此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我們看到了蔣貴英與苦難的頑強斗爭,但社保的陽光還沒有照射到她一家的身上。
具體到這個案例,如果由于某些政策限制或者實際情況,社保無法伸出援手,那么這正好燭照出社保系統需要繼續(xù)改進之處,好讓她們一家享受到國家發(fā)展的溫暖。其實,即便在目前社保方面有困難的情況下,蔣貴英一家居住地的街道也可以給予這個苦難的家庭以幫助。蔣貴英面對自己癱瘓女兒的悲苦之情令人動容,更令人心酸。如果有關方面能夠將她女兒送進相關機構,讓她得到妥善的醫(yī)治和生活料理,老人不僅可以安下心來,其生活壓力也可大為減輕。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她一手帶大的外孫已經成年,如果蔣貴英一家的生活狀況不能改變,那么將來的養(yǎng)老重擔勢必壓到他身上,從而讓他只能重復外婆艱難的生活道路。實際上,即使是她外婆,也絕不會希望外孫像自己一樣生活,社會更沒有理由要求這位年輕人只能與苦難相伴。在蔣貴英身上有一種勇敢挑戰(zhàn)苦難的堅韌性格,這是她外孫值得學習和繼承的精神財富,但我們更希望這種精神財富用于他以及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學習、創(chuàng)造,面對學習、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困難能夠不屈不撓,而不是用來挑戰(zhàn)生活中的巨大困難。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精準扶貧工程,這是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個必須攻克的堡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要融入最為基本的小康生活。國家的扶貧,不能留有死角,我們不能沉湎在對戰(zhàn)勝苦難的謳歌上,不能沉湎在對像蔣貴英老人這樣的“英雄”的感動上,而是需要拿出切實的行動拉他們一把?!?/p>
(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