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教科院和西北師大等7個團隊針對甘肅、陜西等6省市3~6歲學前兒童開展了心理健康調查研究。本次調查測評涉及非留守幼兒1600多名,留守幼兒1800多名。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幼兒父親外出打工的占40.9%,母親獨自外出打工的占4.9%,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占54.2%。把母親單獨外出和父母雙方都外出合并計算,占59.1%。也就是說,近六成的留守幼兒跟母親分離。從留守幼兒父母打工的地點來看,在離家較遠的本省其他縣或外省市的比例高達80%。
在親子交流狀況方面,親子一周通話一次的占76.2%,一個月通一次話的占16.3%,三個月以上通一次話的占7.5%。盡管長時間不通話的比例不多,但有2.4%的孩子和父母一兩年都沒通過一次話。相對于通話次數(shù),親子見面次數(shù)就更少了。三個月到半年能見面的情況占比31.1%,還有23.7%的孩子一年及以上才能見一次父母,更有2.6%的孩子一年以上沒跟父母見面,彼此成了陌生人。
調查顯示,留守幼兒監(jiān)護人教育背景和家庭收入總體偏低,對幼兒成長不利。農村留守幼兒72.9%是由祖父母監(jiān)護照料的,而91.3%的非留守幼兒母親是主要照料者。而且,四成多的留守幼兒主要照料者是小學及以下學歷,低于非留守幼兒近35個百分點。留守幼兒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總體上也低于非留守幼兒。以往研究的相關分析已經(jīng)顯示,幼兒的發(fā)展與主要照料者教育背景直接正相關,再加上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利,可以預知,留守幼兒的發(fā)展狀況會受到影響。
研究者從幼兒認識自己、認識父母兩個主要方面,考查了幼兒社會認知的發(fā)展水平,從幼兒在情境事件中達成目標、相互協(xié)商、共同合作等主要方面,考查了幼兒的交往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幼兒無論在各個分項目上還是在總分上,都低于非留守幼兒。
此外,研究者還重點從識別常見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知道并能說出產(chǎn)生情緒的原因、能夠想辦法應對情緒的困擾等幾個方面,考查了幼兒的情緒識別與應對能力。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幼兒的得分也都低于非留守幼兒。留守幼兒親情缺失的生活狀況本身就容易使其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困擾,如果不能識別,不愿意也不會說出原因,缺乏應對的方法和能力,負面情緒的困擾長期無法消減,留守幼兒的心理健康就會出現(xiàn)問題,對其今后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也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
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留守幼兒對爸爸媽媽冷漠無視的比較多,恨爸爸媽媽、不喜歡爸爸媽媽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幼兒,傷心的更多一些。曾有學者的相關研究指出:留守兒童對父母的冷漠無視比消極情緒的潛在危險更大。此外,在故事繪畫與講述的綜合性評價中,除了人物的豐富性留守幼兒比非留守幼兒略高些外,在事物的豐富性、情節(jié)的復雜性和邏輯性方面,留守幼兒都低于非留守幼兒,這表明留守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和表達表現(xiàn)能力也需要關注和加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通過三個故事情境談話和46個題目的教師評定,重點考查幼兒在孤獨感、焦慮感、退縮性、攻擊性四個方面的傾向。測評結果表明,在四個方面問題傾向的得分上,留守幼兒都明顯高于非留守幼兒,這說明盡管孩子們很小,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問題傾向的明顯警示。可見,針對留守幼兒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進行適宜的預防性干預和積極正向的引導與鼓勵十分必要。
(劉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