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玉梅
“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美國學者唐納德·奎恩如是說。的確,高中學生要想突破“見解平庸、思路平常、語言平淡”的寫作瓶頸,可以嘗試運用一些思維方法使作文“思想深刻”。下面筆者就結合實例具體談談在議論類文章中如何向思想更深處“漫溯”。
“透過現象看本質”——立意要深刻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有詩句類、故事類、言論類等,在對故事類材料進行審題立意時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有“轎夫穿新鞋”這樣一則材料:
某日,明朝都察院長王廷相對新御史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轎進城,轎夫穿的是雙新鞋。開始,他小心地挑著干凈地面落腳,后來一不小心踩進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顧及新鞋。一御史聽后說道:“終身不敢忘。”
這則材料是故事中套故事:整體上說的是都察院長王廷相對新御史們說事,新御史心領神會;局部說的是轎夫的事。那么,御史“終身不敢忘”的是什么?王廷相用轎夫的事,告誡新御史們:要防微杜漸,要善始善終,始終潔身自好難能可貴,過而能改誠可貴…… 如果沒有弄清材料中兩件事的關系,脫離整體而只著眼于局部,就容易立意為:“踏實干好平凡的事”“舍己為人”“嚴以律己”“細節(jié)決定成敗”等,這般單從轎夫角度的解讀就不夠準確。所以,審讀故事類材料一定要有整體制約局部的觀念,這樣才能透過引喻與警示,深刻洞察小故事中所寓含的大道理。這個立意的過程,運用的就是由表及里、以小見大、探因析果、由近及遠的透視思維之法。
“揭示事物內在邏輯關系”——運思要深刻
運思,是指思路的運轉。運思深刻,要求主體部分幾個層次之間要構建縝密的邏輯關系,像因果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對比關系、并列關系、條件關系等。這諸多的層次關系更需要借助靈活的思維方法來構建:
(一)發(fā)散思維→并列關系
發(fā)散思維又稱多向思維,是指圍繞某個中心問題沿著不同途徑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方法。寫作時從不同角度發(fā)散思維,可構建并列關系的結構層次。例如,關于“幸?!保煌娜擞胁煌睦斫?,而《幸福三要素》一文則從眾多要素中精選了三個,分別為: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這三要素就構成了并列關系。借鑒這樣的發(fā)散思維方法,可進一步思考生命健康的標準有哪些。王蒙在《生命健康的三個標準》中寫道:
第一是基本的善良。第二是明朗。第三是理性與自我控制。
像這樣的思考就特別富有啟發(fā)性,清晰的并列層次也能使讀者迅速把握文章脈絡,進而與作者產生思想共振。
(二)比較思維→對比關系、遞進關系
比較思維是指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或異或同的比較,包括正面的相似比較、反面的差異對比、同類相推的類比等。運用比較思維可使文章的幾個層次形成對比關系、遞進關系等。例如,王蒙在《人生三境》一文中分別比較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對人生的不同影響:
逆境,人生的考驗與挑戰(zhàn);順境,也許會成為陷阱;俗境,生命的簡單重復與“瞎浪漫”。
通過這樣的幾層比較,讀者對在不同境遇中該如何更好地生活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與選擇。優(yōu)秀的作家大都擅長比較思維,周國平在《平淡的境界》一文中同樣運用比較思維思考了“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這一問題: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瓙圩o文字,保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乃是文字上的養(yǎng)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
作者巧妙地把作文與烹魚進行了類比,在層層遞進中把“文字要平淡有味”的道理表達得深入淺出。
(三)遞進思維→遞進關系
遞進思維是指對問題做進一步縱向的思考,好比“掘井”要“及泉”,是一種深度探究的思維方法。例如,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妝》一文中是這樣層層遞進思考的: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
顯而易見,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化妝”技巧與境界,唯有通過“生命的化妝”方能成就“一流的文章”。
再如,陳貴先在《說貧道富》一文中對“不同階層的人如何對待富人”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思考:仇富——崇富——寵富。這樣的思考層層遞進,把當今社會不同人的病態(tài)心理揭示得淋漓盡致。
(四)因果思維→因果關系
因果思維是根據事物因果聯(lián)系的必然性,進行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結果找原因的思維方法,多運用因果思維法能使議論的幾個層次形成更嚴密、更富有邏輯性的結構關系。例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有如下幾個觀點句:
①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②馬克思作為科學巨匠的“兩個發(fā)現”,“但是這在他身上不是主要的”。
③馬克思的“畢生使命”——革命斗爭。
第①句是總起句,按常理,主體部分的兩個層次應按順序先寫馬克思是一個革命家,再寫他是一個科學家,可第②③句的寫作順序恰恰相反。其實,第②③句之間是因果關系——因為馬克思在科學理論方面有非凡的建樹,所以才會在革命實踐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應該說,恩格斯的這篇悼文情理兼具,是議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特別嚴謹的典范之作。
再如,摩羅在《重溫英雄夢》一文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的人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①首先,英雄是精神的。endprint
②所以,第二,英雄是自己的心靈強大到足夠與整個世界相抗衡才成其為英雄的。
③第三,英雄是寂寞而孤獨的,這一點正是英雄與圣人的分水嶺。
④最后,是徹底的理想主義者。
關于英雄的這四點思考是層層相承的因果關系,在這樣互為因果的幾層推論后,英雄迥異于常人的精神特質也就特別彰顯了出來。
(五)辯證思維→轉折關系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fā)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兩面性和矛盾之處的思維方法。辯證思維能有效防止議論的片面性,有助于在對立統(tǒng)一中全面分析問題,使議論層次抑揚有致、迂回轉折。例如,賈平凹在《好讀書》一文中對讀書問題做出了如下思考:
①讀書就得受窮。
②讀書就別當官。
③好讀書必然沒個好身體。
④說了許多好讀書的壞處……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因此還是好讀書者好。
乍讀此文,還以為作者在發(fā)讀書人的牢騷,其實,辛酸之語背后是對讀書的深愛!文章以大量筆墨鋪陳讀書的壞處,結尾一段的“但是”輕輕一轉,簡略幾語卻道盡讀書之好!作者巧妙運用辯證思維,讓讀者在聆聽了一番關于讀書的闊論之后豁然開朗!
“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語段要深刻
語段的“深刻”主要體現在該段“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也就是指這個觀點能引發(fā)讀者思考或引起思想共振。當然,語段的深刻思想同樣必須靈活借助各種思維方法得以表達。例如,蘇教版必修教材中就有這樣一些“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的見解深刻的語段:
①在云南冬天的樹林中,心情是一種歸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各有自己的位置……(于堅《云南冬天的樹林》)
②人類自有歷史,便留下了無數逃離家園,結伴上路,一路風塵,一路勞頓,一路憔悴的故事。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曹文軒《前方》)
③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魯迅《拿來主義》)
④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fā)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ùǘ丝党伞痘ㄎ疵摺罚?/p>
這四個語段綜合運用了比較思維、因果思維等方法,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大致有人生啟示、生命哲思等。其思想關注的不外乎兩個方向:內視和外察。內視,也就是對人類自身的反省,生命的姿態(tài)要向下;外察,也就是眼光要關注外部世界,生命的姿態(tài)要昂揚向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