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中旬,多位明星、媒體官博都發(fā)布了一條類似的微博,提醒開車的朋友注意禮讓背橙色書包的小朋友,“因為他們患有聽力障礙”。然而,在走紅網絡之后,“橙色書包”項目卻引發(fā)了部分網友及兒童權益保護專家的質疑,有人認為,“此舉等于給部分兒童貼上了‘聽力障礙的標簽”。
據了解,“橙色書包”公益項目由中國聽力醫(yī)學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聽基會”)于2016年3月在北京啟動。其官網顯示,該活動宗旨為“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聽障兒童出行安全的關注,減少因聽力障礙造成的兒童交通意外傷害”。截至目前,“聽基會”已向全國1萬名兒童送出了“橙色書包”。
“聽基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中國0~14歲的聽障兒童總數超過460萬,是世界上聽障兒童數量最多的國家。“橙色書包”活動既為聽障兒童提供了一道交通安全護身符,也期望能在全社會形成一股關愛聽障人群的“橙色關愛文化”。
“橙色書包”之爭是理性的探討
以一些家長、兒童權益保護專家為代表的反對者認為,這項活動盡管初衷很好,但它無形中會給部分兒童貼上“聽力障礙”的標簽。容易導致他們被特殊看待,從而帶來心理負擔,甚至導致其產生心理問題。支持者則認為,在現有的社會服務條件和技術下,在無法做到完全讓聽障兒童既隱藏身份又獲得出行安全的前提下,這種方式能夠讓其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是對這個群體的有益幫助。
從網絡上的觀點交鋒,到現實中的理智爭論,令人欣慰的是,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所有人的關注點都是圍繞如何能更好地讓弱勢群體獲得切實幫助而展開,并最終回歸到公益的初衷。如果能讓更多的人因此獲得啟發(fā)并開始關注,愿意主動為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多付出一些關愛的話,這場爭論的產生不啻為好事一件。更重要的是,這場網絡交鋒的關鍵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們在服務弱弱勢群體時,經常會被忽略掉的“尊重獨立性與克服依賴性”的矛盾問題。
而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對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服務體系中,兼顧到被服務對象的“獨立性”與“依賴性”之心理需求,才能讓服務真正走進他們的心底?!俺壬珪币隣幾h是件好事,起碼它能在引發(fā)人們關注并服務殘障人士的同時,也讓我們多了一些更理性的探討。期待這樣的爭論能化為實際行動,彌補現實中的不足和缺憾。
不妨給予“橙色書包”活動更多包容
首先,給聽障兒童配備專門書包,或確實難免令一些孩子產生“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感受,但這一點并非是因為書包的不同而突顯的,而是從家長到老師,都有必要讓孩子以正常心態(tài)來接受的事實。即便“橙色書包”會強化“不一樣”的標簽,那也更多考驗的是家長、老師以及公益志愿者,如何以恰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正確看待的問題,書包的顏色并非問題的關鍵。
其次,“橙色書包”活動的最大作用,與其說是提醒“開車的朋友”,不如說是以一種具有一定視覺沖擊力的方式喚起整個社會對聽障兒童群體的關注。確實,正如一些意見所指出的,對聽障兒童的關愛,還是要從更根本的問題著手,比如他們在正常生活中的平權問題。但要知道的是,在社會意義上,對任何一個群體的關愛,都需要建立在社會對該群體的充分了解和認知基礎之上,從而形成共識。而“橙色書包”活動,正是致力于喚起社會對聽障兒童的關注。
當然,“橙色書包”計劃,不應該僅僅是向聽障兒童發(fā)放一個書包這么簡單。從長遠來看,還應適度引導該行動所產生的社會注意力,在更高更全面的維度上,促成對聽障兒童群體更有效的關愛與幫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