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總喜歡在夏天枕著父親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麥場上,我們一家人吃過了飯,聚集到這里,一邊看守麥子,一邊聊天,望著滿天眨眼的星光,一盞茶工夫,我就進入了夢鄉(xiāng)。一覺醒來,天光大亮,口水溢濕了父親的草帽,抖一抖,像荷葉上的水珠。
白天的草帽多半屬于父親,父親要么用它來遮擋毒辣的陽光,要么揚場時用它來遮擋被風吹散的麥糠。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父親的草帽里總有淡淡的麥香,那是收獲的氣息。
一場活忙下來,那草帽,就屬于我了,我把它連同叔叔的那一頂扣在一起,“砰—哐哐,砰—哐哐……”兩頂草帽,像樂器中的鐃兒一樣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會有聲音?那聲音,是農(nóng)場上閑下來的父親的杰作,父親,成了我童年的記憶里,最優(yōu)秀的配樂大師!
清楚地記得,父親幫我“配樂”時,還會禁不住手舞足蹈,那舞蹈,像極了蒙古的摔跤,當然了,蒙古摔跤是我后來才知道的,那是在電視上,早已忘記了那是一檔什么綜藝節(jié)目,只記得我拉著廚房里忙碌的媽媽:“媽媽快看,那兩個人在學爸爸……”媽媽撲哧一聲笑了,撫摸著我的頭說:“孩子,那是‘蒙古摔跤!”我哪里會相信媽媽的話,因為,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只有爸爸才會把舞蹈跳成那樣夸張。
(節(jié)選自李丹崖《迎著風,一頂草帽》,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選文描寫的畫面很溫馨,甚至閉上眼睛都能想象到:一個中年人在麥地里一邊嘴里發(fā)出鐃兒碰撞的聲音,一邊身子不停地扭動著,而他的對面則是笑得前仰后合的孩子。通過文字,作者引導我們想象當時的畫面,進而被畫中的人和情感動著。endprint